宝宝几个月可以坐着(孩子几个月可以坐着)
在我的老家,办喜事吃酒席叫“坐桌”。我第一次“坐桌”,是跟着母亲去邻村的杜庄,印象是二姑家的表哥结婚。
上世纪90年代以前,老家“坐桌”置办酒席得提前几天准备。一般情况下,女方家在女儿出嫁的前一天置办酒席,男方家则在第二天娶亲时置办酒席。无论是打发闺女,还是娶媳妇,办喜事都需要“劳桌”,也就是提前备料蒸炸煮,先把食材做成半成品,第二天“坐桌”时,按照风俗和程序依次上桌。准备工作比较复杂,主家根据匡算好的人数,先去“外张”(出山街)买些瓜子、喜糖、花生等干果,大米、鱼虾、莲藕、蔬菜、五香八大味等食材调料,以及烟酒等大件物品,大肉、鸡肉可以不买,把自己喂养的生猪、鸡子杀掉即可,并聘请翟老庄“有名”的乡村厨师当掌勺大厨,再找来几个能干的妯娌、村妇做帮厨,本家的年轻小伙子则负责“端盘子”上菜。
准备工作除了上述之外,还得准备桌椅板凳,一般是向本村左邻右舍借用“家什”。那时候几乎家家都有“方桌(也叫八仙桌)”“小茶几(形状与方桌相同,只不过要矮很多)”“罗圈椅”“大板凳”“靠背椅”“马扎”。“方桌”搭配“罗圈椅”“大板凳”“马扎”;“小茶几”则搭配“靠背椅”。记得我们家的“方桌”“罗圈椅”“大板凳”“小茶几”“靠背椅”“马扎”利用率就很高,可以说当年“游走”大半截庄子。
老家“坐桌”很有讲究。以娶媳妇为例,“方桌”作为主桌,一般是放在堂屋的正当门,桌面摆放也有讲究,横纹不能竖对着主宾,只能横着放。虽是八仙桌也只能摆放7个凳子。脸朝外的两个位置摆放“罗圈椅”,是男女双方舅舅的专属座位(男方舅舅为主陪,女方舅舅为主宾),女方的其他亲戚按照辈份依次坐在“方桌”左右两侧的“大板凳”上,屁股朝外那个位置摆放一张“马扎”,是副主陪位儿。“小茶几”一般放在堂屋里间坐女客,也摆放7把“靠背椅”,但坐的人却不少,因为妇女们一般都带小孩儿,小孩子不能占位,只能站着靠在大人怀里,坐起来显得有点儿拥挤。
在老家吃酒席,分为两个阶段上菜。中午12:00左右正式开席,第一阶段是喝酒。通常先上8个凉菜8个热菜,专门让喝酒。女方家来的“送客”大都是精挑细选、身经百战、有一定酒量的“江湖”人士,坐在“马扎”位置上的副主陪一点儿也不敢马虎,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猜枚比拼,一枚12个、24个、36个不等,谁输谁喝,划拳的“吆喝声”半里地外都能听到。可惜好汉双拳难敌四手,即便他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把客人“放倒”。这时,主家便采用事先筹划好的“车轮”战术,于是若干个陪客轮番上阵……直到把来的客人喝跑、喝倒,这才算是“喝好”了。有的人家办喜事喝酒能持续到下午两三点,甚至将近日落西山。第二阶段是吃饭。双方的舅舅们一看时候不早了,低头一商量,便通知可以上饭了。这时候有道程序叫做“谢厨”。一般是女方舅舅起身,在一对儿新人的陪同下来到后厨,把主家事先准备好的瓜子、喜糖、香烟、白酒送给大厨,还要给大厨封个红包,再说一些感谢的话,让后厨做好准备上饭。舅舅在老家人的心目中地位比较高,当舅舅的如果不说话是不能开饭的。我以前听说过邻村就有“因为礼数不到、招待不周”,舅舅当场掀桌子的。第二阶段的饭菜,汤汤水水加在一起有8-10道菜不等,饭菜数量也都是双数。男客们经历了喝酒阶段,大都已经进入了“状态”,等到整鸡子、整鱼、红烧肉等“硬菜”上桌时,他们是既吃不进去也喝不进去了,这些“硬菜”往往先撤到一边,然后打包孝敬贵宾家里的长辈或者本村德高望重的老人。女客们大多不喝酒,早已等不及了,一说上饭立马坐得整整齐齐,小孩儿们也不再四处奔跑疯玩,依旧站着靠在大人们怀里。每上一道菜,只要陪客的一说“起”,妇女们便筷子、勺子齐出动,大人们不仅自己要吃,还要招呼小孩子。这时候比的是速度,麻利一点儿的可以吃到两轮到三轮,笨一点儿的仅吃一轮,只能等下一道菜。
记得我的家族当中有专门负责送亲迎亲的团队,我大爷就是总掌舵的,也是家族中绝对的权威,大小事务都由他来定夺。在他之下,还有一批得力“干将”,我的父亲、几个伯父和堂哥便是家族中的骨干力量,母亲也是家族中迎来送往的核心成员之一。记得那时候父亲当着村民小组组长,他工作认真,本身就比较忙,家族里的喜事儿每一场都离不开他,经常不是当送客,就是坐“马扎”陪客。因酒量不大,每次都“超标”,往往在第一个环节就被“淘汰”了,不是让人搀回来,就是用架子车拉回家。因为经常喝醉酒,也没少让我母亲生气。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老家村庄上的人口“因学生外出上学、就业,年轻人外出务工在外买房定居,父母帮下一代照顾孩子”等原因急剧减少。村庄里已经没有几个能端盘子的年轻人,留下来的仅剩“386199部队”。由于人力资源短缺,有时候一个自然村置办红白喜事,需要到临近的自然村找人帮忙。不知从啥时候开始,老家兴起了“流动宴席”,谁家需要办事儿待客,只需打个电话,算好人数和桌数,告诉人家时间,从菜品供应、到桌椅板凳,从厨师帮厨、到结束时打扫卫生,“流动宴席”提供一条龙上门服务,价格上也比较实惠,深受老家人欢迎。当然,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现在“坐桌”猜枚拼酒的现象越来越少了,舅舅掀桌子的事情再也没有听说过。除了“流动宴席”,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人家,也有到出山街和西平县城置办酒席的。
近年来,经过脱贫攻坚的不懈努力,老家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修了4.5米宽的水泥路,搬迁新建了大队部和乡村大舞台,添置了健身器材,整修了水坝坑塘,农田里新打了9眼机井,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听村支书说,下一步还要安装太阳能路灯,新修从出山街通往我们村的乡道……
每次回到老家,看到左邻右舍房子盖的挺漂亮,但一半以上的人家都关门闭户。走在笔直宽敞、空空荡荡的村街上,再也听不到昔日猜枚的高声吆喝,再也看不到喝得东倒西歪的车轮陪客,再也闻不到老家“方桌”“小茶几”上留下的酒香菜味儿……
作者:王新洪
编辑:刘凯
审核:李丽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