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组词组什么,宋的组词有什么
汉字“粟”和“栗”是一对常见的汉字,也是经常被混淆的汉字。“粟”下面是一个“米”,“栗”下面是一个“木”,一看便知本质上是植物,它们各自指什么?老百姓口中说的“五谷”,为什么北方和南方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汉字解析
“粟”,去壳前叫“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看下图“粟”sù的甲骨文,是个象形字,中间是一个“禾”,头部弯曲(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四周的圆点表示密密麻麻的小果实。在一般的农作物中就属“谷子”成熟弯腰,果实密度大,颗粒小。所以“ 粟”就是“谷子”,退去壳后便是小米。
粟米,嘉谷实也
“粟”泛指所有的粮食。
“粟”的本义是指谷类的子实,是我国本土化的农作物,它不同于玉米,玉米是外来农作物,来自于中南美洲的国家。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1531年,明朝才来到我国。而“粟”一直伴随我国历史的发展,凡常见的农作物粮食一般都可以作为粮食或者谷物的泛称。比如《管子·治国》所说的:“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这里的“粟”即泛指粮食,是说谷物多的国家才富有。
谷穗
“粟”常指细小的东西,如“沧海一粟”
由于“粟”本身颗粒小,数量多,所以被用来指细小的东西。比如成语《沧海一粟》,它出自于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它用广阔的沧海和一粒粟作比较,来形容人的渺小。造句:要完成这样大的工程需要很多人的团队配合,任何个人的力量只是“ 沧海一粟”,不足为道。
沧海一粟
“粟”,各个地方的叫法也不同。
中国地缘辽阔,由于口语的不同对“农作物”的称呼也不一样。比如“玉米”,有些地方叫“棒子”,有些地方叫“苞米”。而关于“粟”,它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来源,在广东福建等地称呼它为“粟仔”或“粟仔米”;而到了江苏江西等地则称呼它为“粟子”,甚至还有更少的称呼。
“粟”脱壳后世小米
关于“五谷”,南北的说法不同
既然说到了“粟”,就不得不想到“五谷”。“五谷”是五种农作物,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黄米)、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黄米)、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在南方地区雨水多,适合水稻生长,所以“稻”被安排到了五谷内。相比于南方地区,北方种植的“水稻”少,所以被排在五谷之外。所以古人在“五谷”的认知上,便有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五谷杂粮,日常所需
“栗”:树上结的果实“栗子”
仔细看下面汉字“栗” lì 的甲骨文,你会发现“栗” 和“粟sù”的古文字很像,但还是有区别。“栗”是一颗挺拔的树上长满带刺的果实。果实为坚果,包在多刺的壳斗内,成熟时壳斗裂开而散出。所以“栗”和“粟”有本质的区别,“栗”树名也,俗称板栗树,果子就是我们常吃的“ 栗子”或“板栗”。
“栗”的古字形
糖炒栗子,我爱吃
知识延伸:为什么叫“不寒而栗”
成语《不寒而栗》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说的是明明不冷却发抖,形容非常恐惧。比如造句:王岗老师深夜独自一人在房间,看了一部血腥的恐怖大片,虽然现在已经过去一天了,不过想想那画面还是令我不寒而栗。为什么“栗”有害怕的成分?栗子在没成熟前,其外壳多毛又多刺,毛多刺尖,一眼望去,确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由此古人在汉字“ 栗”的本质上加了一层恐惧的色彩。
不寒而栗
所以,大家看“粟”和“栗”,虽然字形相似,本质却大有不同。您也可以这样理解:“粟”是农作物苗的果实,“栗”是树木上结的果实。此二字在学生考试中经常出现,大家切记一定分清。
汉字课堂
本期好书推荐:《有故事的汉字》共3册
本文推荐《有故事的汉字》,暑假到了希望家长能引导孩子们多了解汉字,走进汉字的世界。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通过汉字了解背后的历史文化,增加我们整体文化素养,形成一个立体的文化架构。
内部页
《有故事的汉字》是一套儿童版的《说文解字》,简单易读。它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300个汉字,以生动有趣的笔调叙述了汉字的产生、汉字的演变故事。通过讲字来延伸出更多与之相关的成语、诗词、科普知识。让学生们在乐趣中增长见识,所以本期我向家长推荐《有故事的汉字》。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