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先生二三事(章太炎先生二三事节选)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章太炎先生二三事(章太炎先生二三事节选),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1936年10月9日,鲁迅在逝世前的最后日子,忍住病痛艰难伏案,执笔撰文纪念三个月前离世的恩师章太炎。他在这篇《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称章太炎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总结其一生,“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
章太炎是近代国学大家,鲁迅是其众多知名弟子中的一个,在这后面还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周作人、钱玄同、许寿裳、黄侃、刘文典、朱希祖、沈兼士、吴承仕……这些中国近代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受教于太炎先生门下。
《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补编》,作者:章太炎,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章太炎全集》前后历经四十年,更替了几代编纂学者,终于在2017年出齐。全集包含章太炎一生的著作、翻译、演讲、书信、谈话、年谱等共计680余万字,是研究章太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无法复制的成功
无功利心的阅读成就大才
如果从当今中国学术回溯,二十世纪晚期直至现在文史哲各领域最活跃成绩最大的人,如果往上追踪他们的来源,很可能就是章太炎学术第四代或第五代传人。当然,这些传人本身并不一定有那么强烈的学派意识了,因为在新的学术体制下,当代学术毕竟早已超越章太炎那一代极为看重的门户、师法、家法,新式学校体制毕竟不是私塾,不是手把手的师傅带徒弟,因此纯之又纯的“章学弟子”并不存在,只是从学术史脉络进行考察,当代中国学术大宗,比如文史哲诸科,或多或少受到章太炎或其弟子、再传弟子的影响。这是章太炎的魅力。
章太炎之所以能在中国学术史上留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当然与其学术成就有关。章太炎的学问涉及众多学科,他不仅对传统中国旧学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从少年时代就下过苦功,而且处在特殊转型期,章太炎也对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西方学问下过工夫,西方人的文史哲学问即便不是章太炎的长项,也是他并不陌生的领域。因此,章太炎的学问融合了中西印,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换的一个关键点。
从现代中国学术发生学看,文学史的研究比如对《文心雕龙》等历代文论作品的研究,差不多都能追溯到章太炎或其门弟子如黄侃,再传弟子范文澜;现代中国史学研究,不论是人类起源、中国人种来历,还是从先秦到近代,许多重大问题的探究,都可以追到章太炎所提出的问题,或其及门弟子如吴承仕、朱希祖,再传弟子范文澜等人所做的工作;至于现代哲学,没有人会否认章太炎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他对中西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已成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笔丰厚遗产。
还有一项巨大学术贡献是现一般学者所不具备的,即现代中国语言文字训诂、音韵的研究,其实就是章太炎和他的弟子黄侃、钱玄同,及再传弟子陆宗达,直至三传、四传弟子王宁等人相继接力开创、发展起来的。至于社会学,我们当然不必为章太炎去要发明权,但实事求是说,社会学之所以定名为社会学,也是章太炎的贡献,因为在他之前的严复按照中国传统语言习惯将这一学科名目译为“群学”,是章太炎和他的合作者根据日本学术习惯,将之定名为“社会学”。这当然不是说章太炎是“中国社会学之父”,只是说他的学问对新学术的开启贡献很大,值得尊敬。章太炎不仅是传统旧学问的“殿军”、终结者,而且是现代中国新学问的开创者。这是同时代其他伟大思想家、学者所不具备的。
章太炎(后排右一)与家人合影,后排左一为妻子汤国梨。
从维新到革命
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
章太炎早期独特的人生经历,使他有可能穷尽对古代文献的阅读,他所遇到的那些名师也使他有机会接触西方学问,这是同时代人物很难同时具备的。但是要想成为横空出世的一代大师,要想给悠久的中国学术带来一场“范式革命”,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斋,比如像俞樾、孙诒让等人那样,章太炎恐怕也难成为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章太炎。
章太炎的成功还有一个因素不可低估,就是他的弟子鲁迅所归纳的,因为章太炎是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家”。他对公共事务的关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而且身体力行,走出书斋,投身革命,“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是章太炎之所以成为章太炎的关键点。
有学问且愿意牺牲学问去革命,使章太炎在世俗世界积聚了一般学者无法企及的名声。据鲁迅回忆,二十世纪初,章太炎的《訄书》已经出版,但鲁迅这样的“文科青年”却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这样的“文青”多得很。鲁迅“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章太炎的世俗情怀、发声,乃至被追捕,被关押,一方面耽搁了他的学术,另一方面让他积聚了纯粹学者无法获得的巨大声誉。
三年监禁终于慢慢熬过去了,但对章太炎来说并不是全无收获。一场惊天动地的官司,一场一个人和一个政府的法律决斗,极大提升了章太炎的文名,使他成为世界级人物,其影响不再局限于知识界。1906年6月29日,章太炎出狱。一大早,监狱门口就挤满了专程赶来迎接的人,蔡元培、于右任、柳亚子、刘师培、蒋维乔等旧雨新知、学界名流赫然在列。孙中山从海外派代表当天陪同章太炎漂洋过海前往日本,加盟同盟会,主编《民报》。
《民报》时期是章太炎最具情怀,最像“有学问的革命家”。他用自己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填补了革命党人思想学术上的空缺,从学术、理论上充分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合法性,对于坚定党人必胜信念,贡献卓著。
学以致用
用宗教发起信心,以国粹激励种性
“有学问的革命家”,一定是对现实世界有“普世关怀”的学者。我们今天可以对章太炎所从事的排满革命进行各种各样的讨论,但是如果将章太炎的“革命”放到当时历史情境中进行考察,我们就必须承认章太炎是在用书斋中的学问引导社会,引导大众。这不仅为章太炎积聚了人气,而且使其学问从书斋高端向世俗层面转化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章太炎东渡日本后第一次公开演讲开宗明义宣布自己的革命宗旨:“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励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这个说法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这些大革命家很不一样,章太炎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排满,更不是简单地破坏。
孙中山(前左一)在上海与章太炎(前左二)等人合影。
章太炎不是一个空谈家,不只是口头上的国粹派、传统主义者,他是一个做而言起而行的人。进入民国,尤其是到了晚年,章太炎退出现实政治,更是一门心思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在北京,在上海,在苏州,在无锡,章太炎一次次登台演讲,揭示中国古典文明的深意,深刻影响了“后五四时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其生命早期在东京、北京的系列学术演讲,造就了黄侃、朱希祖、吴承仕等一批学术大师,后期的演讲,尤其是“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等处系列演讲,对于重新理解中国学术、中国传统,意义重大,诸如《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儒行要旨》《历史之重要》《适宜今日之理学》《儒家之利病》《论读史之利益》《论以后国学进步》《论读经有利而无弊》《再释读经之异议》《中学读经分年日程》等
(《章太炎讲演集》)
,仅从标题看就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明白表达了自己对新旧文化的根本立场,具有纠偏补正的意义,是今天关切传统文化复兴者最值得重温的哲思。
作者:马勇
编辑:徐悦东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