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郡是哪里(南郡有几个县)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南郡是哪里(南郡有几个县),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汉书·地理志》是中国最早以“地理”冠名的著作,是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深入了解《汉志》中描述的各郡县、山水,对于我们理解上古历史、把握古今社会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将对该书的“南郡”一节做出详细解析:
一、《汉书·地理志》原文
南郡 秦置,高帝元年更为临江郡,五年复故。景帝二年复为临江,中二年复故。莽曰南顺。属荆州。户十二万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万八千五百四十。有发弩官。县十八:
江陵 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后九世平王城之。后十世秦拔我郢,徙陈。莽曰江陆。 临沮 《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水,阳水入沔,行六百里。 夷陵 都尉治。莽曰居利。 华容 云梦泽在南,荆州薮。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 宜城 故鄢,惠帝三年更名。 郢 楚别邑,故郢。莽曰郢亭。 邔 当阳 中庐 枝江 故罗国。江沱出西,东入江。 襄阳 莽曰相阳。 编 有云梦官。莽曰南顺。 秭归 归乡,故归国。 夷道 莽曰江南。 州陵 莽曰江夏。 若 楚昭王畏吴。自郢徙此,后复还郢。 巫 夷水东至夷道入江,过郡二,行五百四十里。有盐官。 高成 洈山,洈水所出。东入繇。繇水南至华容入江,过郡二,行五百里。莽曰言程。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影印版):“南郡”
二、南郡概述
南郡,地处江汉平原,原是楚国的腹心地带,秦置郡。《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秦末,项羽分封诸侯,将南郡之地封给楚柱国共敖,建临江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临江国除,复为南郡。汉景帝时,又曾两度置临江国,旋即国除为郡。此后,南郡未再置国,并一直沿袭到隋唐时期。
秦代和汉初的南郡,辖区大约包括今湖北省的荆州市、宜昌市、荆门市、武汉市、孝感市、咸宁市以及襄阳市南部,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在秦代,南郡是秦帝国南部边疆的核心区;在西汉初年,南郡则是中央政权防控江淮流域各诸侯王国的战略支点;其地位都非常重要。至汉武帝时,随着诸侯王国走向衰微,不复为中央之患,南郡的重要性降低,其政区也略有缩小。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割南郡东部数县,与衡山郡西部地区合并,置江夏郡。此后直至东汉末年,南郡的政区基本稳定。
根据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南郡辖区共有人口718540人。
三国时代,南郡为魏蜀吴三方争夺的焦点,其政区也被进一步拆分,析出了襄阳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等。至南北朝后期,更多的郡被析出,名义上的南郡仅局限于江陵(今荆州)一地。到唐代,南郡更名为江陵郡,后来又改为江陵府。
三、南郡属县的情况
西汉末的南郡辖有18个县:
1.江陵县。战国时为楚国之郢都。秦置江陵县。汉因之,为南郡治。治所即今湖北省荆沙市荆州区旧江陵县。明曹学佺《名胜志》称:“近地无高山,所有皆陵阜之属,故名江陵。”清光绪《荆州府志》称:江陵“以地临江,故名”。西晋为荆州治。南朝梁及后梁曾为建都之地。隋为南郡治。唐、宋为江陵府治。元为中兴路治。明、清为荆州府治。
【楚郢都】传统文献多称荆州纪南城为楚国郢都,楚文王将国都由丹阳迁至此地。但根据现代考古发掘,纪南城作为国都应在春秋晚期或战国之后。学界推测春秋早中期的楚郢都可能在今宜城楚皇城遗址等地。
2.临沮县。西汉置县,以临沮水为名。治所在今湖北省远安县西北。东汉改为临沮侯国,后复为临沮县。西晋永宁后徙治今湖北当阳市西北。隋废。三国时,孙权斩关羽及关平于临沮,即此地。
【南条荆山】《尚书·禹贡》中提到的“荆山”,汉代人认为有两条山脉:一个是“北条荆山”,即黄帝和大禹铸鼎的荆山,大致位于今陕西华阴到河南灵宝一带的黄河南岸;一个是“南条荆山”,位于西汉临沮县的东北,即今湖北南漳、远安、保康一带。南条荆山为漳水(今漳河)的源头。其实,最初的荆山可能仅是指所谓北条荆山,后来随着上古族群的流动迁徙将此名称带到南方。而且,从地形上看,从关中平原到江汉平原之间是连绵不绝的山地,两条荆山恰在这一山区地带的两端,或许广义上的“荆山”可以将陕南鄂西山地都包括在内。
3.夷陵县。西汉置县,因县北有夷山而得名。治所在今湖北省宜昌市东南长江北岸。为南郡都尉治。三国吴改为西陵县。西晋复为夷陵县。明代废入峡州。三国时陆逊“火烧连营”败刘备,即此地。
4.华容县。春秋时楚灵王在此地筑章华台。战国初又有许国之容城重建于此地。西汉置华容县,以有章华台和容城取名。治所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熊口镇附近(一说在湖北省监利县北周家咀关西三里,应是东晋时南迁之城址)。北周废。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兵败赤壁,取道华容北归,即此地。
【云梦泽、夏水】先秦时著名的大泽,在今荆州市以东、武汉市以西,南北以江、汉为界。夏水西起长江(今沙市东),流经监利市北(秦汉华容县地域),在今仙桃市汇入汉江。
5.宜城县。春秋战国时为楚国之鄢城。秦置鄢县。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改为宜城县。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十五里楚皇城遗址。东汉改为宜城侯国。三国魏复为宜城县,属襄阳郡。南朝宋初废。
6.郢[yǐng]县。原为楚郢都(纪南城)旁的别邑。战国后期秦军夺取郢都后,在此筑城镇守,后置郢县,与江陵县紧邻并立。秦时可能为南郡治。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东北。东汉废。
7.邔[qǐ]县。秦置县。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市北五十里(今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附近)。南朝梁废。《梁书·刘遵传》:“为(雍州)安北谘议参军,带邔县令。”即此地。
8.当阳县。西周时为权国。春秋时属楚。西汉置当阳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荆门市西南。东晋移治今湖北省当阳市。三国时曹操大军追刘备至当阳长坂,即此地。(长坂坡在今荆门市掇刀区至沙洋县纪山镇之间。)
9.中庐县。亦称中卢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西南。《三国志·魏书·徐晃传》:东汉建安间,晃“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即此地。南朝梁废。北宋改义清县复置,治今南漳县东北。南宋废入南漳县。
10.枝江县。春秋时楚武王灭罗国(原在今宜城县西),将之迁于此地。后楚文王又将罗国迁于长沙,此地称丹阳。西汉置枝江县,因“蜀江至此分枝”而得名。治所在今湖北省枝江县东北。东汉改为枝江侯国,三国魏复为枝江县。此后历代多次废而复置,沿袭至今。
11.襄阳县。西汉置县,因“在襄水(即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治所即今湖北省襄樊市汉水南之襄阳城。《元和郡县志》:“北接宛、洛,跨对樊、沔,为荆、郢之北门,代为重镇。”
12.编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荆门市西北。东晋移治今当阳市东北漳水东岸。南朝梁废。
13.秭[zǐ]归县。春秋时为夔子国(归国),公元前634年灭于楚。战国后期称归乡。西汉置秭归县,因屈原贤姊传说而得名。治所在今湖北省秭归县西北归州镇。北周改为长宁县。隋开皇初复为秭归县。
14.夷道县。西汉置县。因汉武帝用兵西南夷、路由此出而得名。治所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东晋曾改名西道县,不久复名。唐代废入宜都县。
15.州陵县。西周时为古州国,偃姓。春秋时灭于楚。西汉置州陵县。治所在今湖北省洪湖市东北(位于今嘉鱼县的江对岸)。三国吴废。西晋复置。西魏废。
16.若县。亦作鄀县。春秋时为楚国之鄀邑。楚昭王曾将都城由郢都迁至此地。秦置县。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东汉曾改为鄀侯国。
17.巫县。战国时为楚国之巫郡。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改为巫县。治所在今重庆市巫山县北。西晋时县治徙至今巫山县。隋开皇初改名巫山县。
【夷水】即今恩施清江。全长423公里,流经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长阳,在宜都市陆城注入长江。
18.高成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湖北省松滋县南。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并入孱陵县(属武陵郡)。
【洈山、洈水、繇水】洈山在今松滋县西。洈水自此流出,汇入繇水。繇水(油水)在今公安县(古油江口)注入长江。今天当地河流的流向已经发生了变化。
四、南郡地理形势图解
汉代南郡的地理方位如下两图所示:
西汉荆州刺史部的地域范围
汉代南郡属县地缘结构图
由图可见,秦汉时的南郡,是已经得到充分开发的南方沃土。该郡向北经过南阳郡连接中原各地;向西经长江三峡通往巴蜀;向东经过江夏郡通往长江下游的扬州各地;向南则沿洞庭湖水系通往荆州南部各地和更远的南方。因此,南郡之地一直是古代帝国掌控南部疆域的战略枢纽。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