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是什么意思,蒯通劝韩信自立的原话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蒯通这个人在史书之中着墨不多,但是这个人是值得好好研究一下的。他本可以成为一个改变历史的人,奈何韩信只是战将,实非明主,从而使得蒯通的“金点子”明珠蒙尘,黯淡无光。
但是,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把蒯通的人生履历好好研究一番,就会发现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谋士,其目光如炬,对于时势、人心的把握是极其精准的,这种人最后黯然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是一种深深的遗憾。
认真解读好蒯通这个人对于我们在生活之中如何做到顺势而为,是大有裨益的。他的人生高光时刻主要集中在给韩信提出的两个金点子,奈何兵仙韩信只听其一,未取其二,从而注定了韩信的悲惨结局。
那么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给韩信提出的两次重要建议究竟是什么呢?这些建议背后的人性逻辑是什么呢?
蒯通给韩信的两个重要建议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蒯通是河北的一个读书人,能言善辩、素有急智。
奈何在那个战火连天的乱世,流落江湖的读书人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命运出口其实并不容易,当年陈胜、吴广刚刚造反时,蒯通就活跃在燕赵地区以求访得明主,成就一番功业。奈何秦末的舞台主角是属于项羽和刘邦这样的人中之杰的,蒯通在燕赵地区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真命天子。
铁打的河北流水的王,韩信背水一战灭了赵国,成为了河北大地的新主,蒯通顺势而为,归附了韩信。
在郦食其出使齐国,凭借铁齿铜劝降了坐拥七十余城的齐国时,这位一直名不见经传的的优秀谋士开始闪亮登场了。
他根据自己对时势和人性的理解,向韩信提出了第一个重要的建议。他对韩信说:“郦食其无非一口舌辩士,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劝降了齐国七十余城,而将军你统领数万大军,连年征战,历时一年多也就彻底平定赵国五十余座城池。就事论事,郦食其的功劳确实比您大。如果到时候天下太平之后,论功行赏,征战四方、战无不胜的将军您反而要屈居于一个只会逞口舌之利的儒生之下,您觉得合适吗?现在您是奉汉王之令讨伐齐国,但汉王又派了郦食其去游说齐国,这叫什么事?劳动竞赛吗?虽然郦食其率先成功说服齐国,但汉王也没有下令让您停止攻齐呀!您完全可以正大光明地执行汉王的命令呀!”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一语惊醒梦中人,韩信瞬间明白了蒯通这番建议背后的玄机:不攻齐,等于将功劳拱手相让,自己暂时无用武之地,将来的地位和话语权将大打折扣;攻齐,则完全可以装作不知情,灭齐的功劳手到擒来,自己坐拥齐鲁大地,则会令人刮目相看。
于是,韩信下令进攻,齐军猝不及防,很快就被韩信打得节节败退,连首都临淄都保不住了。万不得已,齐王田广退守高密、丞相田横退守泰安、将军田既退守即墨、田光退守莒县,凭借齐鲁大地历史悠久的死磕精神,强行为自己续命。但是,这次他们没有再次等到自己的“田单”,最后被韩信步步蚕食。
韩信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自然是直接坑死了尚在齐国的郦食其,一代名嘴被愤怒至极的齐王田广和丞相田横下令,将其扔入了烧开水的大锅活活的煮死了。
危如累卵的齐国逼不得已,只好向希望之星项羽求救。项羽已是四面环敌,也不想失去齐国这最后一个盟友,便派出手下大将龙且率20万大军来援,却被韩信在潍水一战消灭殆尽,齐国最终彻底沦陷。
灭掉齐国的韩信瞬间成为决定天下走势的第三方势力,项羽和刘邦在荥阳一线对峙长达三年,正处于胶着状态,双方皆已疲惫不堪,这个时候,坐拥齐鲁大地、手握数十万大军的韩信帮谁谁就会胜算大增。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鉴于此,一向不肯向人低头的项羽也迫不得已地派出使臣武涉前往齐地拉拢韩信,只要韩信不帮刘邦,他就有十足的把握摆脱刘邦和彭越等一众小地鼠的纠缠,卷土重来,重整雄风。
很多人都说项羽是一个气量很小的人,其实未必,看看项羽给韩信抛出的筹码:三分天下。能直接给出这样的筹码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气量狭小的人呢?
奈何韩信执着于自以为是的感恩,以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为由拒绝了项羽的示好。当初你对我爱理不理,如今我要让你高攀不起。这样的韩信才是真正的傻白甜,擅长于帝王之术的刘邦岂会因为你这种一厢情愿的感恩而给你留一条活路?
蒯通一看韩信如此天真,心里十分着急。但见武涉已经和他把道理讲得很清楚了,他依然听不进去,于是,决定再加一把火。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蒯通对韩信说自己曾经跟世外高人学了一个绝招,那就是会看面相。往往有些大人物会对这些玄乎其玄的事情很感兴趣,韩信一听,便要蒯通帮自己看看。
蒯通表示天机不可泄露,这事必须单聊才行!于是,韩信便屏退左右,示意蒯通可以开始你的表演了。
蒯通也没有什么顾虑了,开门见山地说:“从您的正面面相来看,不过是封侯的命,危险重重且不稳当。但相您的背面,则贵不可言!
韩信一听这话很有讲究呀,便示意蒯通继续说下去。
蒯通继续解释道:“楚汉战争三年了,楚人由彭城开始,转战追击,一路追到荥阳,威震天下,但在荥阳一线军锋已经被阻三年了。汉王统领数十万军队,占据绝对地利,凭借山河险要阻击楚军,却无尺寸之功,败走于荥阳,负伤于成皋,往来于宛城叶县之间,疲于奔命。眼下这种僵持的局势,需要有一个大人物出来收拾局面,您就是这个当之无愧的大人物。大王您助楚则楚胜,助汉则汉胜,但眼下,解决天下最好的方式就是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造成一种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的均势。”
最后,蒯通为了帮助韩信狠下决心,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韩信听完之后,却依然表示这样是不是太不讲武德了?反复地跟蒯通讲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
这话听得蒯通内心里直骂韩信太迂腐,刘邦那只老狐狸比谁都危险,翻脸的速度比谁都快,你还一个劲地在这感恩戴德,图的是个啥呢?
为了帮助韩信认清现实,蒯通就地取材地抛出了张耳和陈馀的案例。
张耳和陈馀共患难的时候是刎颈之交,但却在巨鹿之战后产生了巨大的隔阂。关中分封后,两人则直接把仇恨拉满。先是陈馀赶跑了张耳,张耳又在您的帮助下斩杀了陈馀。
曾经的刎颈之交变成了天下的笑柄。他们两人的关系,不可谓不深厚,但最后却落了个自相残杀,这是为什么呢?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人心难测,祸患生于多欲。
您对汉王如此一往情深值得吗?您跟汉王的交情比张耳和陈馀的兄弟之情还深厚吗?况且,您和汉王之间的利益矛盾牵扯比张耳和陈馀之间要严重得多,所以,您觉得汉王会善待您吗?
再往久远一点看,当年文种在帮勾践称霸后不就是死于非命了吗?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大王您现在功高震主、封无可封,灭魏、破代、掠赵、降燕、平齐,大半个天下都是您打下来的,功劳天下第一、武略世间无二,谁能与您争锋?
如今,大王您身负震主之威、手握不赏之功,无论归楚归汉,都已经得不到信任了,眼下还有您愿意屈居但别人却不害怕的地方吗?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上述便是蒯通给韩信提出的第二个建议,核心意思就是劝韩信拥齐自立,遗憾的是韩信并没有采纳。
几天后,韩信依然没有回音,蒯通决定再做最后一次努力。他再次劝说韩信,做事要果断,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大丈夫行事犹豫不决是大忌。过于计较小恩小惠,无视天下大局,即便认清现实却总是内心瞻前顾后,更是成事的祸害。成难败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韩信三思。
但韩信在这个历史的重大拐点上,面对三足鼎立的可能性而选择了放弃,他依然选择了相信刘邦这个人,去赌刘邦会对自己投桃报李,最终将自己推向了命运的深渊。
而蒯通在确定韩信是孺子不可教也之后,果断装疯离开了韩信,改行做了巫师,并得以善终。
蒯通建议的逻辑分析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蒯通给韩信提了两个关键性的建议,一个是攻齐,一个是自立,这两个建议其实是环环相扣的,其核心目的是将韩信推向事业的巅峰。可惜的是,韩信只采纳了其一,拒绝了其二,最终落得了个“死于妇人之手”的悲惨结局。
蒯通的这些建议在表面上看是有违正常的职业道德的,人家刘邦知人善任,把籍籍无名的韩信逐渐栽培成了名震天下的战神,咋能劝韩信不讲武德去背叛刘邦呢?这种建议不是太不道德了吗?
但是,实际上蒯通的建议和分析是值得每一个人认真去多琢磨几遍的。蒯通的建议不仅有局势上的权衡,更有人性上的推测,更重要的是,他明确地指出了韩信的命运归宿,你不这么干,就是死路一条!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一条一条地来,我们从生存逻辑来好好分析一下。
先说第一条。当时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国,蒯通劝韩信袭齐怎么看都有点说不过去的意思。这种为了一己私利去抢功劳的行为,一般都存在“坑队友、增成本、败人设”等各方面的弊端。但为什么蒯通认为韩信就是应该揣着个明白装糊涂去偷袭齐国呢?
明面上,蒯通是说如果平齐的功劳被郦食其拿到手里了,到时候功劳会超过韩信,这会让韩信心理很不平衡。再说刘邦也没有下令说韩信不能攻打齐国,韩信攻齐也不算坏了规矩。总之一句话,攻齐是有收益没风险的好事。
但是,从事物的本质逻辑来看,其实韩信攻齐是一个利好的必选项。为什么呢?咱们回头看看韩信在刘邦集团的职业发展轨迹就知道了。
韩信从一个无名小卒被刘邦提拔为大将军,那是在刘邦非常不情愿和非常不确信的情况下发生的,以刘邦那种桀骜不驯的性格,他心里没有一点不痛快?他不会卸磨杀驴?所以,刘邦在本质上是不喜欢和不信任韩信的。
刘邦这个人套路很深,他很善于在利益面前妥协自我情绪,对于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属下,他是极其善于隐藏和伪装自己的情绪的。但是,这不代表刘邦宽宏大量,他只是在等待最佳的时机而已。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还定三秦之后,刘邦把韩信留在关中善后,自己带着汉军精锐风风火火闯关东去了。不是觉得韩信不行,而是他压根不太信任韩信。
彭城之战大败之后,刘邦偷偷溜进韩信大营,偷得大印,三下五除二就夺了韩信的兵权。不是说刘邦作为一个老板不该在惨败之后收拢兵权,而刘邦采用这种阴暗的手段还是说明刘邦不信任韩信。
可以说,在刘邦心目之中,韩信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颇有利用价值的工具人而已。其实这在职场之中也算正常的,只是作为韩信他必须调整自己的认知和选择,否则他永远只会被刘邦牵着鼻子走。
韩信是独当一面的大将,还是不被信任的大将,这种人一旦丧失了利用价值,结局通常是好不了的。如果韩信当时不攻齐,那么韩信在当即那个节点,他对刘邦来说,他的利用价值就会大大降低。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一个失去舞台的英雄是悲催的。韩信如果不攻齐,则有可能会被刘邦召回,然后夺了兵权,在汉军阵营之中发挥着无关紧要的作用。
只有攻齐,韩信才能继续延续和扩大自己的军事舞台,才能拥有更多与刘邦对话的话语权,恰如养寇自重的逻辑。
不要说韩信袭齐不道德,当一个人的职场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当一个人从领导那里都得不到最起码的信任和支持时,你跟他讲职业道德,几乎就是在劝他慢性自杀。
韩信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也是一个功利心很强的人,所以他听得进去蒯通的第一个建议,认为只有不管不顾地占据齐地,自己的职业生涯才会迎来转机,所以照办了。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再说说蒯通的第二个建议。这一条建议其实和第一条建议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但比第一条建议要深刻得多。
首先,从局势上来说,刘邦和项羽已经两败俱伤、自顾不暇,这个时候选择自立,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阻力,刘邦、项羽甚至还得违心地承认你的合法性,因为他们都害怕你倒向另一方。至于军中的刘邦旧属,你完全可以从容不迫地遣散和清除。这是自立的最佳时机,天予不取,反受其乱,这么好的时机你不把握,你指望别人说你高风亮节吗?不会,都会缓过劲之后,再慢慢收拾你这种小可爱。
其次,从人性上来说,刘邦从来不是一个什么可以共享荣华富贵的正人君子,他对妻儿、家人都可以做到熟视无睹,你能指望他对你掏心掏肺、君臣两相宜?况且,你韩信不是张良和萧何,这两个人都是文官,手无缚鸡之力,他分分钟可以弄死他们,他们对于刘邦来说其实没有太大的直接威胁力。但是你韩信不一样,手握重兵,武略无双,简直就是一个翻版的项羽式的大魔王,不光很难弄死你,你心情不好还可以随时弄死别人。刘邦能容你?虎无伤人意,人有杀虎心,只要你是一只老虎,其实你就没有什么太多的选择,要么被关、要么被杀、要么躲在深山老林不出来,你能指望自己大摇大摆走在大街上,希望大家和你和平共处?
最后,从道德上来说,所谓的“知恩图报”的道德感在职场之中或者生存法则之中,如果没有特定的条件限定,其实就是一个空洞的伪命题。本来就不是一路人,何来的知恩图报?狼吃羊,这是自然规律和生存法则,大家能说狼吃羊就不道德吗?韩信和刘邦之间的利益关系本来就是不兼容的,何须进行自我道德绑架?任何关系和道德都是相互的,你把刘邦当恩人或者老板看待,但是刘邦却只把你当棋子和工具看待,你所谓的道德也就变成了愚昧。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韩信其实没有搞明白,他的存在对于刘邦来说就是一种“核威胁”,他会让他身边的人产生一种不安的感觉,这种威胁不会因为韩信的个人态度而发生转移。人家一想到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太可怕了,必须会想方设法地把你除之而后快。
韩信如此,项羽如此,后世的李世民也是如此。
但韩信还算是幸运的,最起码蒯通掰开揉碎地跟他讲过这个道理,后世的李渊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当世唯一的“核武器”,一心想做一个“一碗水端平”的好父亲,结果引发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韩信这个人很聪明,很有才华,但从来不是一个活得通透的人,这一点,他相对于李左车、蒯通这样的老江湖来说,差得不是一星半点。韩信活得相当狭隘,一直沉迷于自我世界和思想价值之中,他是一个“士”,所以他觉得自己要“士为知己者死”,谁懂我,谁用我,我就要对谁不离不弃,要证明我值得你拥有。
不能说韩信这种价值观就是错的,但要分情况、分场合,你得把你的真心交给真心爱你的人,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谁给了我名分,谁就是我的真爱”。
从蒯通的建议来看,蒯通无疑是比韩信活得更理智的人了,其对于事物的发展、人性的揣测,远远高于韩信这种一厢情愿的人。
蒯通的人物思考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蒯通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名声并不大,但却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真正的智者。不说别的,就单凭他劝说韩信不成就装疯逃离这一点,就足以证明这是一个难得的高人。为啥?大势所趋之下,一个人依然固执地选择愚昧的坚持,这种人身边是危机四伏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早一点远离这种人,就是一种自我保护。
世事洞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很多人都在反讽读书无用,其实根本原因是在于我们并没有通过对文化和学问的理解实现人性的通透。
孔孟之道、黄老之术、法家霸权,这些能够登上历史大舞台并绽放光芒的文化,难道真的没有可取之处吗?显然不可能!但是,它们的思想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吗?也显然不可能!我们之所以很多人越读书越迷茫,并不是因为读书没用,而是因为并没有把文化和人性吃透。
就蒯通而言,他也就是一个读书人,颠沛流离几十年,他真的就必须拾掇着韩信成就一番霸业,然后自己享有拥立之功,留下千古之名、几世富贵吗?不见得!这种人看似老滑头,其实经过几十年的沉浮,早已对人性和世事变迁了然于胸,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顺势而为而已。
蒯通辗转于各路诸侯,好不容易碰到可以辅佐、值得辅佐的韩信,于他来说,这是难得的一种缘分,若能以一身才华酬知己,这未尝不是一件人间美事。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为什么说蒯通比韩信活得通透呢?这里着重从人性的几个方面来简单说明一下。
1、职场之中最稳定的关系是什么?韩信这个人是典型的“对人不对事”,谁捧着他、哄着他,他就觉得谁是他的真爱,哪怕这个人背后出轨、充满谎言和利用,他也觉得无所谓,他是在以自己的狭隘情怀丈量世界。但是,情怀和恩情其实只是职场之中一个微小的元素,真正的职场之中最稳定的关系是相互成就。你需要他,他也需要你,这才是真正的爱。蒯通建议韩信的事情,其实就是在最大程度保留韩信被需要的空间。
2、一个人应该怎么样跳出自己的职场认知误区?很多人和韩信一样,觉得只要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然后老板一定不会亏待自己,甚至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够活得像模像样,全是公司和领导给平台、给机会。然而,请大家一定要相信,没有一家企业是真正的福利院,如果你真正丧失了某种特定的价值,看看企业和领导会如何待你就知道了。蒯通其实提醒过了韩信,你已经封无可封、无人制衡了,这个时候你每进一步,带给别人的不是愉悦感,而是恐惧感,除了另起炉灶,你别无选择。你想要的东西已经触犯到了别人的底线,一定要学会自己另外想办法去争取。
3、人性之中最不可控的是什么东西?人性之中最不可控也最不可靠的不是别的,正是“情”和“欲”。很多人一辈子走不出这两个东西的绑架,每往前面走一步,就离死路更近一步。就韩信而言,他追求的是“功”与“名”,不朽之功和万世之名,不朽之功能满足他对“欲”的追求,他也确实做到了,位极人臣、功盖天下。但是他对万世之名的理解却不透彻,所以为名所困,何为真正的名?是别人觉得你讲道德、守规矩吗?是你觉得自己问心无愧吗?其实都不是,不能独善其身的“名”其实都是虚名。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为什么这些深层次的生存法则蒯通能看得透而韩信却接受不了呢?因为蒯通这种人历经世事,懂得变通,而韩信一直活在自己的虚拟世界里。
有时候,我们会发觉有些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眼中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宁静的光芒,并不是这个人天资多么聪颖,而是他们风景看透,对于世事变迁的规则早已烂熟于心。我们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道理也正是在于此。
蒯通生逢乱世,追随过多路诸侯,早已看透了天下争霸背后的荒唐与凄凉,在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中,又有几人是真正具有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大情怀的呢?
蒯通这个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自己能力和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尽心尽力去做得更好就是很好的了。至于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事情,决不轻易随波逐流,惹不起,咱躲得起。只要确认不是一路人,尽早划清界限,是一种“互不伤害”的自我保护,也是难得的人间清醒。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