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州事件来龙去脉(刘学州事件:英雄的悲歌)

刘学州事件来龙去脉(刘学州事件:英雄的悲歌)

来到春节,我本不想写这篇文章,但刘学州的自杀让人心痛,写文章算作为了忘却的纪念。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选择了阖家欢乐的节点自绝于人世,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对他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梦而已,随着梦的破灭,他已经没有了快乐没有了亲人,有的只是失望和无望,最后选择了永远。所有人回家的目的,都是为了亲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说说分别一年的思念和变化,只是满足心灵的一种欲望。当今通信发达,即便不回来要想天天见面也容易,打开微信就立刻相见。正当人们都满怀喜悦回家过年时,一个少年因无家可归,受不了亲生母亲的决绝,他选择去了海南,也以决绝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一幕悲剧也落下了帷幕,悲剧是由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自导自演,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使这个苦命孩子离去,最大的推手是他的亲生父母和网络喷子。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从小没受到亲生父母的呵护,就被当做商品卖掉,换来的钱用作嫁娶彩礼。从上学开始就受到欺凌被人鄙视。可以说这孩子自从来到人间,由于父母的分手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他当被母亲拉黑,被网暴攻击时,那无助和绝望的心情,已经心灰意冷。他一再声明,他并没有向母亲要房子,也没有向父亲提什么要求,他只是想要个家,所谓的家就是渴望亲情的呵护和温暖。当最基本的希望破灭后,认为自己成了世上多余的人,没人待见的人。人在外面遇到困难和被孤立不要紧,有亲人的鼓励和支持一般不会颓废。一个十五六岁心智脆弱的孩子,所面对的是母亲拉黑和父亲不让进家门,他做出的极端就不难理解了。十五岁如花的年龄,一般人家的孩子都背着书包上学,寒假琢磨着怎样玩好吃好穿好的年纪。他却过早地走向社会,每日为自己的生存绞尽脑汁,我认为不仅仅是刘学州个人的悲剧,更多的是社会和人性的悲剧。十五岁的学生,写一篇像样的作文都感到困难,刘学州的遗书,通篇遣词造句合理通顺,如泣如诉,不甘还有无奈,不应是他年龄段的成熟,自始至终他头脑清晰目的明确,他知道他的决定意味着什么。从这点足可以认定孩子生前,心灵上生活中所受的歧视打击,以及所遭受的苦难,是难以想象的。当他被卖掉所幸遇到养父母的一家好人,当养父母因做鞭炮被烧死,他又成了孤儿。当他视为妈妈的姨妈因婚姻破碎而离去时,已经集多重打击于一身。当他费尽周折找到亲生父母,瞬间的希望变成失望时,此时的处境,还不如不认亲生父母的好。不见亲生父母,也许磨练他更坚强的意志。未认亲以前也许他做过许多假设和憧憬,认亲后所有的憧憬都化为泡影。那种落差是难以接受的。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怕儿子走近。放了寒假学校不能留人,别人家的孩子都像放飞的归燕,家里早做好了热菜热饭,或者开车到车站去接,当刘学州走出石家庄火车站时,自己竟无处可去。望着同学与家人见面的兴奋,自己孤苦伶仃一人,打了一圈电话只有舅妈同意他去住宿,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车站欲哭无泪。当他意识到人生的残酷无情,他终于倒下了,倒在了父母的冷漠和网暴的尖牙利齿的撕咬之下。也许这时才明白,亲生父母表面的热情,只是面对镜头的做作。背后把他看作是丧门星。暗恨他多此一举。都说愤怒出诗人,刘学州何止是愤怒啊,还有多少悲怆和忧伤啊,作为现代人他不信命,但又解释不透这一切发生的原因,老天为甚么把如此重的担子,过早压在自己稚嫩的肩膀呢?当父母生儿不养,网络喷子恶毒,不知真相的流言蜚语使他承受不了时,他用死来证明自己,用死来诠释短暂的人生悲歌,洋洋万言的遗书,无不表现一个最底层的孤儿,愤怒的呼喊和无望的挣扎。刘学州这个聪慧懂事的孩子,他爱大海,爱看春暖花开。他终于去了他想去的地方。在人们都沉浸在庆祝团圆的喜庆气氛中,他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他把自己的躯体还给了世界,用无言的抗议向世界告白和控诉。用自己鲜活的生命诅咒那些恶毒的坏人也包括他的父母,他要把自己还给这个世界时,他不想留下欠债,他想无牵挂地走,《生来既轻,还时亦静》遗书标题,立意深远,哲理丰富。又充满着玄幻的精灵。他惦记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都安好,把网友资助的50%用于石家庄孤儿院,当读到这一段时,我禁不住热泪长流,生来既轻,还时亦静。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