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与五音的邂逅
近来工作轻闲,忽发奇想:学点儿啥吧?将来退休有大把时间怎么过?性情寡淡,不喜社交,又不爱旅游,难不成退休后天天就是望着天空发呆吗?不行!不如培养一个闲静的兴趣爱好,陪我余生吧 。
一番细研,目标锁定了古琴。
古琴又名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正宗传统拨弦乐器,起源于三千多年前。有关于古琴的制造历史,最早有很多神话传,例如说:伏羲伐桐制琴;神农(又称炎帝)“都于陈,作五弦琴”;此外,还有传说古琴是唐荛、虞舜、黄帝、祝融等所做。古人称古琴为“圣人之器”,可以想见,因为上述之人在远古时候都是有智慧有品德的君主或圣人。古琴虽历史悠久,皆是根据典籍推测,迄今存世最早的一把实物古琴是春秋时期的。
古琴因之古,所以它在形制中充分蕴含了古代中国文化色彩。以最著名的伏羲琴来说:琴长3尺6寸5分,暗合一年365天;琴身后宽4寸,前宽8寸,应一年四季八节气;按阴阳两仪定下高度2寸,按五行设置了五音:宫、商、角、徵、羽。琴面上圆下扁,代表了天与地;7根弦代表了天上的北斗七星;13个琴徽象征一年12个月和1个润月;琴音的三种类型则代表着天、地、人。古琴因之流传久远,各朝各代所制琴式也有所差异,但基本构件是不会变的。目前流传较广的有:伏羲式、灵机式、神农式、连珠式、仲尼式、师旷式、落霞式、蕉叶式等等。
如此讲究的古琴,能从三千年前一直流传到今天,都是哪些人在弹?我颇为好奇,深入了解……
在中国古代,琴被推为四艺之首,是文人雅士必修的才艺。孔子汇编的《诗经》是汇编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共五百年历史的诗歌,其中就有不少记载: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可见琴乐在当时已经普及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后春秋战国时期,文人弹琴的风气兴盛起来,据说孔子就曾在高高的杏坛上一边弹琴一边唱歌,众弟子则在下面诵读诗书。孔子更是将《诗经》305篇“皆弦歌之”。
秦汉时,琴逐渐成为文人抒情写意修身养性的工具,弹琴成了当时文人生活的时尚,“士无故不撤琴瑟”,古代文人和琴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凡有成就的诗人、文学家几乎无一不是弹琴高手,如西汉时的司马相如,东汉时的马融等。
这种情况到了魏晋六朝时候,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中以嵇康为代表的魏晋名士来说,琴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生活伴侣,他们听琴赋诗,挥毫写字,以琴会友。文人爱琴解音的风气盛而不衰。嵇康在《琴赋》有诗云:“愔愔琴德不可测兮,体清心远邈难极兮。良质美手遇今世兮,纷纶翕响众艺兮。识音者希孰能珍兮,能尽雅琴惟至人兮。”阐述了自己对琴深切精细的体会。
到了唐代,在热烈开放的文化氛围下,从西域等地传入了胡乐,如月琴、琵琶等,致使琴音变成了古调,大有“曲高和寡”之情形。白居易在《废琴》一诗中写道:“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由此可见,当时大部分文人虽心中对胡乐充斥很不满意,但大环境使然,终是“雅声寝微,溺音腾沸”。
后来,宋元期间,特别是大宋立国以“文治”为重,宋太宗和徽宗对琴有着特殊的爱好,在他们的带动下,民间的文人再次以弹琴为荣,苏东坡有词写道:“神闲意定,万簌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明清时期的帝王也有几位喜欢弹琴的,名气最大的当属乾隆帝。他不仅收藏了历代名琴,请人断代品评,还在晚年经常以琴画自娱。影响所及,明清两代的文人爱琴之风连绵不断。就算有人不会弹琴,也要在墙上挂琴来彰显自己的文化。
综上所述,古琴之于我们,已以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能千年流传到今,历代文人雅士功不可没。由于琴音的轻微淡雅,坦荡超逸,古人对琴钟爱有加,有很多时候,人们用琴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过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是故,古代的许多音艺都已失传,唯有古琴艺术像一道溪流,依然潺潺不息,流淌至今。“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琴音能够让弹者听者怡情养性,完善自我,体悟大道。琴音中没有肆意地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虚实相生,意境空灵。
如此,甚好!我要学古琴!!!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