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婶肥沃土地发展绿色环保农业
极目新闻记者 孙泽宇
摄影记者 王永胜
通讯员 邱舒
实习生 杨碧波
人勤春来早,整田为藏粮。
3月初的武汉黄陂,春耕大幕已然拉开。春风拂袖,农机轰鸣,让前川街孙教村78岁农民周鼐格外兴奋。
周鼐(上)和村民在田间放飞无人机
14年前,年过花甲的周鼐从城市“逆行”回乡,孓然一身,开始了孤独的“耕荒苦旅”。
通过14载如一日的默默坚守,如今的周鼐已把近千亩无人耕作的闲置土地盘活。
深入田间地头,他指挥着农业无人机,在大片庄稼地上播撒农药。
行走乡间小路,他两只手握着三部手机,一刻不停地对接各种业务。
周鼐手握三部手机对接业务
回到村宅案边,他写满40本日记和农业管理台账,哪怕是自家农业也要科学管理。
沉浸网络世界,他并未陷入“算法陷阱”,利用大数据推流“垂类”学习农业知识。
这位满头银丝却精神矍铄的老头子,俨然成了武汉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农人。
周鼐的农业管理台账
他,本是武汉市武昌区的城里伢,在解放桥长大,自学大学相关专业,成为了技术型人才和成功创业的老板。
上世纪80年代,周鼐通过广播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正式公布,他马上将自创的手动蜂窝煤成型技术申请专利。专利申请成功后,周鼐开了家蜂窝煤厂,厂子虽然规模不大,但是生意非常好,他的蜂窝煤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但颇有“野心”的周鼐并没有满足于此。1989年,他偶然发现外贸商机,立刻办起了外贸公司。“那时候为了把生意做好,我的足迹遍布坦桑尼亚等10余个国家。”回忆起当年的从商生涯,周鼐笑着说:“那时候年轻,我的思维也比较灵活,就一心想着赚钱的门道。”
周鼐(右)和村民在田里
他,又是黄陂农村的女婿,迎娶农村媳妇,长相厮守,打拼半生“逆行”回乡,赓续振兴情怀。
周鼐的家
2011年,66岁的周鼐将公司交给子女打理,自己则回到老伴的家乡黄陂孙教村,将祖屋翻新,归园田居。看着家门口的农田全部荒废,杂草也长得老高,周鼐心里很不是滋味。村干部说,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村里不少土地就这样闲置了下来。
周鼐指挥整田
“我们这代人是饿过肚皮的,这么肥沃的土地,不能就这么白白荒废!”周鼐决定让这些荒地起死回生。但开荒并不容易。没水,要自己安水管;没电,要找人架电线;没路,还要花钱铺平道路……排除万难后,周鼐整合了村民手中的数百块土地,汇聚成936亩成片田地,开始规模性种植。
周鼐记录农业生产情况
如今,周鼐种植的大米已经成功注册商标,销售遍布全武汉。“我的商品后面都附有条形码和二维码,就是为了能够追本溯源,让大家吃得放心。”周鼐说。
老伴孙芝蓝被周鼐的这股韧劲所感动,也回到了孙教村定居。“我现在是他的后勤部长,照顾老头子的吃喝,就为了让他安心种出好粮食。”孙芝蓝说。
老伴孙芝蓝(右)支持周鼐种田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