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故事情节(红楼梦故事情节有哪些)
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在《红楼梦》书中,是一个整体,合称“三春”。
“三春”此词,曾多次在书中出现。
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说“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元春判词中也有“三春不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还有惜春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由上可见,“三春”是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作者不仅多次提及,一旦出现,通常就是书中的重要关节之处。
《红楼梦》作为一本清代文字狱时期成书的作品,作者为避祸,书中有不少“隐语”,以作隐喻之用,而“三春”这个词,就是个典型的隐喻词。
那么,“三春”的真正寓意究竟是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迎探惜三人的判词着手,此为解谜的关键。
迎春,判词上画着一条恶狼,追扑一美女。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迎春剧照
明末有一人特别符合这判词,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朱福八于崇祯十六年封为福王,就藩洛阳。福王一系,为当时帝室近支,顺位序列非常靠前。史料记载朱由崧生性敦厚,与迎春这“二木头”也颇为符合。
大明北方沦陷后,朱由崧逃到江南,此时崇祯煤山上吊的消息也传了过来,南京一套班子马上另立朝廷。
但是当时可立的朱明宗室众多,最终朱由崧在江北诸镇的兵权支持下,登上皇位。
此后江北诸镇一帮军阀,如黄得功、刘良佐之辈,以天子恩人自居,欺虐南京小朝廷,南明弘光朝仅存一年,弘光帝就被俘斩首于菜市口。
红楼痛批“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弘光朝存世一年,迎春嫁与中山狼也刚好一载,便都烟消云散。孙绍祖,这恶狼在书中不就是武夫么。
山河飘摇之际,南明弘光帝的即位,为当时的大明江南半壁打了一针强心针,是为“迎春”,大明臣民们依旧怀着对故国的深切期望。
探春,判词上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在某乎上解读这一段时,作者君隐去了一部分内容,因承诺在头条上发出完整版,现在将此处缺失的一部补上)
探春剧照
探春画上是两个人放风筝,一个女子出海,这便说明,探春所影射的南明政权,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并且其中一个最终出海逃亡。
弘光失败后,唐王朱聿键于福建福州登基称帝,建号隆武,领导抗清大业。
隆武帝如非末世,算的上是一个有为君王,在位时励精图治,可惜天倾难覆,最终兵败就义。
在隆武登基的同时,另一位明宗室朱以海也在张煌言的支持下,于浙江绍兴立国,袭封鲁王,与福建称帝的隆武政权互相倾轧,史称“唐鲁之争”。
判词上两人放风筝,风筝,即为“争锋”之意。此正是寓意隆武朱聿键和鲁王朱以海的对正统名分的争夺。
二人结局,隆武最终被清兵所杀,朱以海兵败后,出海逃亡,先至舟山群岛,依附于张名振,后又至台湾,永历十六年,病逝于金门,终年45岁。
鲁王朱以海的出海逃亡,正是探春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也对应着判词上“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1959年,金门岛上开山炸石,意外发现一处古墓。墓葬里有一块方形石碑,上有篆书“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并有长篇铭文记叙其生平事迹,推翻了清朝编撰之《明史》中朱以海是被郑成功沉海的说法。
探春影射的,正是隆武和鲁王所建之南明政权。
最后一位惜春,影射的是永历政权。
有很多人解读香菱影射永历,这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在这里我再讲详细一点。
癸酉本中,香菱被夏金桂用牛筋线勒死,永历则是在昆明蓖子坡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至于是不是吴三桂亲自动的手,无确切史料记载,我也不知道。
注意以上二人的死法,都是勒死的,而明时弓弦通常由牛筋线制作,凶器也一致。
再有,夏金桂这个名字,夏者,华夏也,金者,满清也,偏偏名字最后还缀个“桂”字。这实是暗讽吴三桂先事明,再事清,蛇鼠两端反复无常。
夏金桂,影射的就是吴三桂,毋庸置疑。
所以说,香菱之死对应永历之死也没问题,香菱即影射永历,二者对应特征太明显。
但是,为何惜春也是影射永历政权呢。
区别在于,香菱影射的是永历此人,而惜春指代的是永历政权,这二者完全不同。
先看惜春判词,画上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剧照
惜春这个姑娘,在探索过程中曾久久的困扰过我,她究竟是谁,为何她的结局如此与众不同?
一切依据还得从判词中找寻。
“勘破三春景不长”,这句没什么好说的,讲的很直白,前后几个南明政权的光景都长不了。
“缁衣顿改昔年妆”,这句有点意思了,汉家衣冠不是乱穿,什么阶层穿什么服饰自有规制,而穿黑衣在明代很是忌讳,缁衣特指黑色的僧衣。
朱棣第一谋士姚广孝,便是位出家的僧人,人称“黑衣宰相”,因他平常穿的就是缁衣。
这句说明惜春最终皈依我佛,与判词图谶上美人独坐看经一致。
第三句“可怜绣户侯门女”,按字面意思理解即可,可怜一位豪门的好女儿。
重点在第四句:独卧青灯古佛旁。
表面看来,是在讲惜春出家,这也符合惜春书中结局。
但从更深层去理解,此句大有玄机。
诸位读红楼,一旦遇到重要诗句或人名中出现“朱、明、金、清”等几个字或者同音字,一定要多读几遍,通常这些字都是另有深意。
这里便出现了一个“青”字,通清,清廷。
“独卧青灯”何意?九州中原大地上,在那清廷之侧,也就剩下一个独苗是归属残明的了。
那惜春究竟影射哪个南明政权?这个不难找,存世最长的那个政权就是。
郑氏台湾!
郑成功与永历朝有关系吗?
有!
国姓爷先是归属于隆武朝,后来隆武失败,郑氏台湾便遥尊永历帝为正统,奉南明永历朝为正朔。
所以,永历帝之后,继承南明法统的便是郑氏台湾,一直到清康熙统一台湾为止。
郑成功是个佛教徒,台湾今日之佛教昌盛,便是由郑成功传入台湾,这一点在台湾史料记载中比比皆是。
那郑氏台湾,南明的实际存续者,汉家衣冠的唯一留存之地,奉大明正朔在满清身侧,静静独卧了二十二年。
这才是真正的“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指代谁,已是不言而喻。
以上所述,正是秦可卿托梦时所言“三春过后朱方尽(诸芳尽)”。
三春即指代朱明王朝的最后三个政权,“三春”去后,再无朱姓江山。
“各自须寻各自门”,残留各处的宗室子弟和士大夫们,也就只好是各寻出路了。
回顾前面元春判词中,作者与批者一遇到“三春”这个词,就悲从中来,至此疑窦全解。
朱耷兄弟和创作者们都是明朝遗民,心中怀念故国,南明三个政权寄托了他们无数希望,最终依然烟消云散,怎能不痛彻心扉。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红楼第一回第一首诗,刻在石头背后的: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脂批侧批:书之本旨!
红楼全书一直在讲通灵宝玉。此玉本是女娲补天留下的一块顽石,在世间流浪一圈后,最终回到青梗峰,依旧是块顽石。文中前后呼应,实为妙笔。
朱耷身为朱明皇族宗室,年轻时怕是也做过反清复明的大梦。只是到得后来,眼见着皇族兄弟叔侄们创立的南明政权一一失败,便真正醒悟过来,这清,反不了了,明,也回不去了,无奈而又痛苦地写下卷首这句:
无材可去补苍天!
煌煌巨著,就此开始,朱耷之不幸,我等之何幸。
看到这里,诸位还认为“江宁织造府曹公子”能写出红楼这样的书么?
就算曹寅本人,何曾经历过本文所讲之国破家亡之痛,何曾见过自家兄弟姐妹一一死于屠刀之下,又何曾能有白骨如山激起的“补天”之志?曹家满清包衣,终究只是个“心中有辫子”的奴才罢了。
本章就到这里,附浮休道人诗一首,以示对先贤们的敬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俞平伯大师提出“钗黛合一”概念以来,究竟什么是“钗黛合一”?为何脂砚斋说“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黛玉、宝钗如此截然不同的两人,为何会是同一人?
请点击下节:深度解析:《红楼梦》林黛玉和薛宝钗历史人物原型追溯
重要文章推荐:重磅深度大文:《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
深度解析:《红楼梦》秦可卿历史人物原型追溯(上篇)
深度解析:《红楼梦》秦可卿历史人物原型追溯(下篇)
特别声明:本文中内容多为开创性学术观点,版权已作登记及受到保护。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引用本文中内容(头条用户进行原文转发、分享不受此限),更不得用于营利性经营活动,违者本人和有关部门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及赔偿,版权保护,人人有责!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