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币点歌机使用方法及维护指南
自动点唱机的豁免条款是 1909 年的《版权法》制定时最后一刻作为一种妥协而增加的,但是这个条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到了 20 世纪中叶以后,自动点唱机成为音乐作品最重要的商业使用者之一,但是自动点唱机的经营者却完全免予支付版权使用费,因此,从 1950 年代后期开始,一直有议案要求取消或修改这个异常的豁免。美国于 1976 年取消了自动点唱机表演音乐作品的豁免。
不过,那些没有受到版权约束的岁月足以让点唱机塑造出属于自己的流行文化。二战结束后,美国人的文娱生活逐渐丰富,点唱机成为了饭店和酒吧等场所的标配,只需要一个硬币,人们就在音乐中吃饭聊天甚至起舞。点唱机也不再是古板的木盒式造型,披上了明亮金黄的外衣。它由此成为了一代年轻人成长的记忆。人们通过点唱机活点歌跃气氛或者赠予心上人的桥段总是影视作品表现复古时经常出现的元素,比如《老友记》中的 Monica 在复古餐厅工作时,编剧安排了她随着迷你点唱机的《YMCA》旋律起舞的桥段。
对嘻哈发展至关重要的 mixtape 是另外一个文化现象的例子。采样其他歌曲是嘻哈伴奏最常用的手段。按理来说,在采样的伴奏上饶舌的艺人应当向被采样的艺人支付版权费。不过,长久以来,音乐产业对 mixtape 的流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形成了一种默契:只要 mixtape 标榜免费,那它是为了推广艺人,并没有构成侵权(哪怕实际上它其实是被卖出去的)。如果 IFPI 在嘻哈萌芽阶段就坚决要求 mixtape 有对应的版权费,那么嘻哈音乐恐怕难以成为当今最流行的音乐种类。
影响了一代人的打口碟文化则是发生在中国的例子。西方市场上,一些由于过度生产而卖不出去的音像制品在处理的过程中并未被完全销毁,只是 CD 或者磁带封套上被打了个缺口,“打口”因此得名。这些以塑料垃圾进口的音像制品转而在国内成为了一代人的音乐启蒙。“打口青年”、“打口一代”这样的词汇也应运而生。音乐人左小祖咒在 1990 年代时曾经把价值一两块的 Metallica 的打口磁带卖出了 120 元的高价。
正版和盗版之间一度可以用相互扶持来形容。盗版为音乐人带来的传播机会是如此丰富,以至于还出现过像鲍勃·迪伦这样从反对到推出“官方私制唱片”的“靴子腿”(bootleg)系列。“靴子腿”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的禁酒时代,用来指私酿酒,因为人们经常将威士忌藏在靴筒里,后来演变成了非法制造或私自贩卖的出版物。高产的鲍勃·迪伦许多 demo 和演唱会都以盗版的方式在坊间流行。起先,鲍勃·迪伦面对这样的私自流通深恶痛绝,但看到市场反响那么热烈,他索性发行起了官方的“靴子腿”系列。
11 月,鲍勃·迪伦“靴子腿”系列的第 14 辑即将发行。不过,正版和盗版之间的关系早在 20 年前就不再“融洽”了。互联网让复制音乐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人们不花分文足不出户就能获得音乐。正版和盗版一度相互扶持性的增长变为了盗版单方面侵蚀正版。CD 时代,盗版率猖狂时超过三分之一,而 IFPI 对于互联网的评价则是“盗版率超过 100% 的媒介。”
无论盗版曾经促成了怎样有趣的文化,从本质上看,它只会打击创作者的积极性,危害产业的健康。愈发猖獗的盗版很自然地导致了音乐市场的衰退。2000 年,盗版产业的规模相比 1992 年翻了一倍,达到 42 亿美元。从 2002 年开始,全球音乐产业出现了长达连续 10 年的收入下降。
在盗版沃土的互联网上,分享站点 Napster 无疑是盗版玩家的代表。这家网站由 20 岁的大学生 Sean Parker 在 1999 年 6 月和另外两个同龄人创办(Sean Parker 后来成为 Facebook 投资人,任第一任总裁)。用户检索音乐名,Napster 就通过另一台私人电脑下载这个 MP3 文件。用户可以在网上下载、分享歌曲和专辑。一张 14 美元的 CD 在这里一分钱都不用花就能够获得。
在第一年,Napster 就获得了超过 1000 万用户。在巅峰时期,它拥有超过 2500 万的用户以及 8000 万首歌的曲库。
Napster 之外,还有像 LimeWire 等一批 P2P 的效仿者。虽然唱片公司们联合把 Napster 告上了法庭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盗版还是让音乐市场受到重创,让全球录制音乐市场收入从 1999 年的 252 亿美元下降到了 2009 年的 158 亿。
在音乐产业陷入困顿的这些年,版权也从产业内部的问题变得与全民息息相关。2000 年代初期,数以万计的美国人因为非法下载被指控,具体数字有两种说法,一种 18 万,一种 35 万,无论哪种,都堪称规模庞大。
与美国相比,本来产业根基就不深厚、版权意识薄弱的中国唱片行业的崩溃更加严重。21 世纪的头一个十年里,人们通过百度就可以便捷地搜到音乐的 MP3 文件然后导入播放器。由于市面上 MP3 的资源量庞杂,百度还专门上线了 MP3 搜索的功能。
唱片公司和音乐人都通过法律的途径要求百度就侵权行为进行赔偿。高晓松曾在微博上怒斥百度的侵权行为:“百度是音乐圈最切齿的仇人,全球最大的盗版音乐销赃地,用偷来的音乐大卖广告赚钱的无耻商人,奴役音乐家的吸血鬼。”虽然许多官司以百度被判侵权盖棺定论,不过唱片行业被耽误的情况无法挽回,而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没有版权的概念,认为音乐本来就该是免费的。
IFPI 在《2008 年中国唱片产业数据》中写道:“尽管在整个市场中的份额较大,但中国只占全球数字音乐市场价值的 1%”、“在线盗版的泛滥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在线音乐市场发展的最大因素。中国超过 99% 的音乐下载都是非法的。”
就在 Napster 大行其道的时候,iTunes 的出现曾被视作是盗版的克星。2003 年 4 月 28 日问世的 iTunes 和 iPod 一起开启了 99 美分的音乐单曲时代。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iPod 最初刚问世的时候,它的屏幕塑料膜上贴着“不要偷音乐”(Don’t steal music)这么一句话。
在 iTunes 诞生后的第一个礼拜,它就收获了超过百万的歌曲下载。没过多久,iTunes 上的音乐甚至卖得比 Best Buy 和 Walmart 这样的线下商店还要好。在它成立的第一年里,卖出了将近 7000 万份单曲。
iTunes 刚开始的时候采用了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防护,使得文件无法被复制和分享。它后来于 2009 年放弃 DRM,不过音乐中依然带有用来识别购买者的数字水印。
不过,即使在 iTunes 引领正版的时期,盗版情况仍然普遍,根据 IFPI 估计,2008 年,世界范围内 95% 从网络上下载的音乐是盗版。
然后,音乐进入了流媒体时代。在线听歌成为了最新的消费方式。Spotify 目前在全球 65 个国家拥有 1.8 亿的月活跃用户。它的付费用户从 2015 年 1 月的 1500 万增长到了今年 1 月的 8300 万。Apple Music 的订阅用户则从 2015 年 10 月的 650 万增长到了今年 5 月的 5000 万。
流媒体被看做是又一个终结盗版的希望。流媒体把 iTunes 便宜卖正版的逻辑更进一步,可以提供免费的正版音乐。另外,流媒体也掌握了对版权监控的力度,只有成为付费会员才能够将歌曲下载到本地。
流媒体也终于让国内在音乐版权上步入正轨。中国音乐正版的转折点发生在 2015 年,国家版权局当时发布了”史上最严版权令”。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音乐网站下架了未经授权的音乐作品 220 万余首。在流媒体时代,音乐版图变得清晰起来,活跃的玩家无非是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和百度音乐等大公司,这也让政策有了具体的落实对象。2017 年,中国音乐市场首次跻身了世界前十。
音乐产业也再次呈现出复苏的迹象。根据 IFPI 的数据,全球音乐产业连续三年出现增长。流媒体在 2017 年创造了 66 亿美元的收入,占总收入的 38%,超过了实体的 30%,这是它第一次成为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和当初的 iTunes 与 iPod 搭配一样,流媒体与手机成为了新的音乐组合。IFPI 的数据显示,75% 的消费者有使用手机听歌的习惯。虽然在手机上听歌的绝对时间不多——在所有音乐中,27% 的听歌行为发生在手机上——不过有 58% 的 16-24 岁的人表示,如果只能够选择一种设备来听歌的话,那么他们会选择手机。
不过,盗版并没有显示出要被消灭的迹象。光是免费在线还不够,人们还希望能够把音乐保存到本地,于是也就有了翻录这样的行为。
这种翻录的行为和几十年前人们通过录音机翻录磁带或者刻录机翻录 CD 并没有太大区别。翻录阻碍了音乐产业的发展——翻录的网站一般通过广告获取利润,不会向唱片公司或者艺人支付费用。许多用户却并没有意识到翻录属于盗版,根据 MusicWatch 在 2016 年的一份调查,在那些承认有翻录行为的人中,73% 的人以为这种做法是合法的。
2016 年,唱片公司在与最大翻录网站之一的 YouTube-mp3.org 对簿公堂。根据环球、索尼和华纳的说法,YouTube-mp3.org 拥有数以百万的用户,世界上 40% 的翻录是通过该网站实现的。该网站最终被勒令关闭。
CD 和互联网时代熟悉的正版盗版的对抗又在流媒体时代重演了。它可能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件无奈的事情:盗版没有被消灭,也无法被消灭。
题图来自:unsplash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