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五载意义深远:把握时光,做每一件事情

从9月26号开始,我发现了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198讲的视频后,连着6天时间,只要没其他事情,我就开始看视频,截止到目前,已经看了40讲,按每讲1个小时来算,就是40个小时,也就是说这6天时间,我每天花了大约7个小时在观看视频上,这样连续不断地观看,让我几乎没有时间去消化里面的知识点,特别是听到一些与心理分析有关的地方,听的时候十分认同,但听完之后就完全忘记。

三年五载意义深远:把握时光,做每一件事情

到昨天晚上,我突然意识到空虚与累,于是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平时看6、7个小时的书没有这么累?依照我以前的阅读习惯,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开始看文章,听音频,然后再干其他事情,偶然起床想一想和对象现在所处状况,再发表一番感慨。

但是在看视频的这段时间,我发现我完全放弃了思考,连和对象聊天的欲望都没有,于是我发现原来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差别就在此处。

在我进行阅读时,节奏是由我所掌控,遇到有触动的点,我可以随时停下来,检验自身,如果听的是音频,我可以反复聆听,直到领悟,方才进行下一段。

虽然视频也可以反复观看,但我发现因为录制方式的不同,效果会有很大差别。讲课的时候,老师会十分想要把自己的观点进行输出和论证,于是她会找出各种证据,插播很多线索。

这当然是为了让学生更大程度地理解片段或人物,但是太多线索的出现,反而会影响观看者的接受程度,因为我有感悟的地方恰恰是那些线索与佐证,与人物或片段本身缺少关联,于是造成无法细细品味,没有系统地领悟观点。

这就有点像我们所说的碎片化阅读,很多时候我们会花费少量时间来阅读,但因为不是系统 地了解整个体系,甚至无法知晓作者经历,于是我们在阅读时,更多的还是从自身经历出发,选择性阅读与自身观点相吻合的书籍。

因为接受一种新的观点是需要花费时间的,不管是新的书籍或是新的人,都存在时间成本,于是我们会发现,我们会选择与有相同观点的人相处,因为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很省事的事情,我们好像会这样无意识地选择,就是为了获得一种支持。

人天生具有群居的本能,这也许是从祖先开始对外在侵略形成防御的动作,逐渐内化成为了我们内在的模式。

我们会发现人以群分这件事往往变成了一种常态,而如果有一个人选择中立,似乎很难融入其他群体,这当然有一些是外在原因,比如大家要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志向相同的人可能会更加容易完成。

但如果以此作为内在固化的思维,则很难发现自己思维的盲点,古话云“兼听则明,偏听则信”,只是我们很少会认为自己是在偏听,我们会觉得针对一件事听取了周围很多人的意见,那我们就是明智的,但却忽略,这种听取意见的方式是围绕在自己身边熟悉的人。

我们很少会去听到陌生人的建议,因为我们无法判断陌生人的心性,我们对未知充满恐惧。乃至于总是觉得“日久见人心”,不和对方处上个三年五载,对方连我是什么性格都不知道,我如何相信TA的意见是为我好呢?

还有一种方式则是盲目听信权威的意见,这个权威可能是父母,可能是老师,可能是老板,也可能是你身边一个能力比你强的人,或者是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人。

比如有人因为信佛,会去问一些大师自己所遇之事如何解决,我在前几年去成都内观时,亲见有一个人在老师跟前痛哭流涕,希望老师能指点迷津。

内观是葛印卡老师发现并传播的,一般周期为7-10天,我在成都内观时,参加的是10天的,这10天从早上4点就开始坐禅,到晚上10点结束,初学者有早中晚三顿饭,复学者则过午不食,内观时要求不许讲话,目不斜视,可以遛弯,可以睡觉,但就是不许与人交谈。

这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平时我们可以自发地逃避与自身的相处,比如做家务,与人交谈,看书,看视频,跑步,健身,各种只要不是静心独处的事情都可以。

去之前我还在想,平时一个人独处的时间这么多,我可以一个月不与人说话,10天时间应该还好,没想到内观期间有一天晚上全身疼痛,而且是深入骨髓地疼,像有万千蚂蚁啃食,那一刻只会用一句话安慰自己“这是在消业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平时我虽然是可以不与人说话,但总是可以有书可看,有音乐可听,偶尔还写写字,这些都不是真正地与自己独处,当我在做这些事时,我其实是在做释放。

内观期间,所有能量是聚集在体内的,它会很大程度地将内在不适放大,这就是很多开悟大师喜欢冥想的原因,因为在那个状态下,全然的静会为体验者带来全然地感受。

我为什么最近开始大量时间地看视频,因为我在逃避恐惧,从6月开始,我时常会做一些噩梦,梦中全是我认识的人的死亡,包括我自己,印象深刻的是面对“我”要死亡时是笑着的。

但在9月,我做了一个不太让人舒服的梦,于是从那天开始,我在极力逃避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大脑会觉得只要我不睡,那么就不会做这样的梦,只要有声音伴随,就没有这么让人害怕,直到这几天,慢慢恢复了平静,又开始减少了对视频的依赖。

并且从中我发现,原来忙碌真的会剥夺掉人类思考的时间,那一种被动输入会完全占据我们思考的能力,我们变成了不断执行的工具,因为直觉上知道这件事做与不做最后的结果都与自身关系不大,我们没有一种主动参与的感觉。

于是我想到为什么很多做第一生产线的人或者说沉迷于工作的人(特别是做执行工作的人)会不太容易发现自己的思维盲点,第一点是他们会自觉地认为这件事最后的成果与自身无关,对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无法拥有成就感。

第二点是人一旦忙碌起来,会形成固定模式,有些人会提前规划好所有程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确保的是事情的顺利进行,所以也无法拥有发散思维,甚至在执行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保证自己的权威,于是更是无法接受他人的反驳,这样就更加无法听见不同的声音。

就像我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脑子基本是处于宕机状态,不会思考任何东西,连去开会都处于接受状态,别人问我意见我都会回答没有,因为只想早点开完会好继续回家看视频。

所以我在想,如果是长期处于这样状态的人,他们会察觉到自己是这样的状态吗?他们会不会已经习惯于听从指令,不自觉地维护权威?

经过这几天的经历,我觉得人再忙也需要空出时间与自己独处,这个独处不是一个人的时候听歌,阅读,看视频,而是安安静静地与自己相处,去感受那种空无,因为只有有了“空”,我们平时所压制的东西才有空间来释放,我们才有机会看见自己平时不曾注意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的呈现,会揭示我们的命运是如何形成。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