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个人资料 如何收集童谣歌曲资料
在黄冈师范学院有一位名叫王金禾的教授,她是湖北罗田人,研究过鄂东童谣。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时,发现了这位教授的多篇论文,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鄂东童谣的文学特点。这使我感到兴奋,要知道这可是我们小时候跟着别人瞎乱唱的”顺口溜”,现在却登堂入室,进入了学术视野。教授的论文用的是学术语言,不太容易读。于是我决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这些研究结果。
什么是童谣呢?童谣就是儿童传唱的音节和谐、没有乐谱的朗朗上口的歌谣。例如,最简单的一首: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在黄冈地区,流传过这么几首:
月亮哥哥,牛吃秧棵;我去赶它,爹爹骂我。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笆篓,
笆篓笆篓一壶油,姊妹三个共梳头。
大姐梳个团团转,二姐梳个鲤鱼头,
只有三姐不会梳,梳个草包滚绣球。
张姑子排,李姑子排。张大姐,送茶来。李大姐,送酒来。
茶也香,酒也香,十二个大姐排过江。
前头的大姐骑白马,后头的大姐骑水牛。
水牛过沟,踩到泥鳅。泥鳅告状,告到和尚。
和尚念经,念到观音。观音射箭,射到老鴳。
老鴳扒墙,扒到舅娘。舅娘炒豆,吵到细舅。
细舅过河,捡个破锣。破锣一敲,捡个弯刀。
弯刀一拍,捡把小麦。小麦一撒,捡个喇叭。
喇叭一吹,捡个肉猪。肉猪一杀,捡个湖鸭。
湖鸭散蛋,散一千,散一万,散给爹爹奶奶宴口饭。
实际上,这也只是某个地方的唱法,不同地方会根据各自喜好改动或增添一些词句。
据统计,鄂东童谣较多地用了”兴”这种手法。”兴”就是《诗经》”赋比兴”的”兴”。到底什么是”兴”呢?
朱熹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李仲蒙说:
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也就是说,”兴”就是要歌咏某个东西,先用别的事物起个头,它们之间不一定要有什么关联。比如《诗经》中最有名的那首《关雎》: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要写的是淑女,却先写河中的鸟。再如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又如方文山的《青花瓷》: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可见,”兴”这种手法既古老又常新。
明代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在《诗集自序》中引王叔武的话说:
诗有六义,比兴要焉。夫文人学子比兴寡而直率多。何也?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也。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也,咢也,呻也,吟也,行呫而坐歌,食咄而寤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情焉,斯足以观义矣。
这就是说,街巷村野不识字的匹夫,唱起歌来也会用比兴手法,一唱一和,发乎真情,而读了很多书的文人学子倒不会用这种手法了,只会用辞藻直白表达。这正像现在的许多流行歌曲一样,还不如用了最简单比兴手法的民歌打动人心。
那么,鄂东童谣又是如何运用”兴”这一手法的呢?
据研究,鄂东童谣中用了”兴”手法的占比最高,所用的”兴象”十分丰富。”兴象”即”用以起兴的物象”,就是那个起头的东西。鄂东童谣中的”兴象”以动植物为主,动物中又以鸟类为主,如麻雀、鸦雀,植物种毛楂树、泡桐树最多,这些都是当地所常见的。如本文开篇视频中所诵读的《水鸦雀》:
水鸦雀,跳花园。大姐捉,二姐拦。
三姐烧水四姐挦,五姐六姐把油盐。
七姐八姐端花碗,端到桌上自家搛。
要吃精的兜底躁,要吃肥的面上拈。
水鸦雀
水鸦雀
水鸦雀是一种水鸟,学名白鹡鸰,在鄂东也很常见,肉可以食用。这首童谣以水鸦雀起兴,生动地表现了众姐妹捕捉、烹食水鸦雀的热闹情形。再如《阳鸦雀》:
阳鸦雀,尾巴长,哪有女儿不羡娘?
打开窗子望月亮,打开大门哭一场。
白日羡得不掇碗,夜歇羡得不上床。
羡,思念的意思。阳鸦雀,一种山鸟。这首童谣以阳鸦雀起兴,表达了出嫁女儿对母亲的思念。又如《泡桐树下好人家》:
泡桐树,泡桐桠,泡桐树下好人家。
看的儿,会写字。看的女,会绣花。
白日绣个团团朵,夜歇绣个牡丹花。
牡丹花上一只鹅,一飞飞过大江河。
接大哥回来织细布,接二哥回来织绫罗。
你的绫罗冇得我的长,我的绫罗搭到三间瓦屋梁。
泡桐花
泡桐树是一种常见树木,材质好,易生长,开的花好看。这首童谣就以泡桐树起兴,写的是对和谐美满生活的称赞和希望。“会写字”是希望儿子读书成才,”会绣花”是希望女儿心灵手巧。
又如《豇豆藤饭豆藤》:
缸豆藤,饭豆藤,我和家家门对门。
家家接个花大姐,我屋的接个癞痢头。
癞痢头,会擀面,擀得锅里团团旋。
爹一碗,婆一碗,细兄细弟伙一碗。
“家家”或”家婆”是外婆的意思,”伙”是共的意思。这首童谣以豇豆藤起兴,用调侃的语气写了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又如《竹子歌》:
竹子爷,竹子娘,我跟竹子一般长。
竹子长大做树杪,我长大了做人王。
竹子既是兴象,又是比喻。“树杪”即树梢,树的尖端,“人王”是人中王者。竹子生长速度快,在树林中总是要冒尖。童谣以“竹子”比喻少年定能成长为人中“树杪”,成为“人王”。
又如《白菜叶儿片片黄》:
白菜叶儿,片片黄,我爷接了个后来娘。
生个弟弟要我驮,倒屎泼尿里外忙。
胖弟吃的糖拌粥,我吃烂菜苦断肠。
“爷”,指父亲。 “接”,娶。“后来娘”,指继母。“白菜叶儿,片片黄”既是起兴,又是象征。“片片黄”既是对“白菜叶儿”状态的描写,又是对“我”生活现状的象征。这首童谣写尽了没人疼爱的”我”的委屈。
再说说鄂东童谣的用韵形式,也就是怎么押韵的。
《大家做事不会穷》
萤火虫,夜夜红。
爸爸街上卖胡葱,
妈妈闭纸糊灯笼,
哥哥田里去耕种,
嫂嫂家里做裁缝,
大家做事不会穷。
这首童谣以萤火虫起兴,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扯谎歌》
太阳落土人歇脚,听我唱个扯谎歌。
昨日看见牛生蛋,今朝看见马长角。
秧田中间烧大火,大火当中捡柴禾。
稻场石磙风吹起,风吹腰磨过大河。
灯草过河沉到底,江面飘的是秤砣。
这首童谣偶句押韵,一韵到底。隔句相押,那不押的一句起到了缓冲节奏的作用,比上一首要显得从容舒缓。
《水牛角弯对弯》
水牛角儿弯对弯,放牛伢儿受苦端。
哪个竹林我冇去,哪个树林我冇钻。
冷粥冷饭是我吃,破衣烂衫是我穿。
去、钻、吃、穿,交错用韵。
《花喜鹊》
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花喜鹊,满身灰,娶了媳妇把娘推。
花喜鹊,叫喳喳,娶了媳妇忘了妈。
要妈就打架,打架就分家。
《天上星》
天上星,亮晶晶。杨树杪,做古琴。
古琴破,鸦雀挑水压不过。
牛坐席,马陪客,驴子掇菜走不得。
鸡公洗脸打破了盆,老鼠关门笑死了人。
《亮花虫儿飞呀飞》
亮花虫儿飞呀飞,家婆叫我捉乌龟。
乌龟长了四只脚,家婆叫我捉麻雀。
麻雀长了一身毛,家婆叫我摘红桃。
桃子冇开花,家婆叫我去吃粑。
粑还冇上气,家婆叫我去看戏。
戏还冇搭台,家婆叫我去捆柴。
柴还冇剁,把手剁得两莝。
这三首句句押韵,每两句押一韵,两句一换韵。这种换韵方式的童谣数量较多,且多为连锁调。这种强烈的节奏和摇曳的韵律,再加上夸张有趣的内容,能对儿童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打双草鞋你插秧》
梁山泊,祝英台,新大姐,做花鞋。
公一双,婆一双,细姑细叔两箩筐。
尖嘴姑儿她冇得,躲在门角落哭一场。
细姑细姑你莫哭,做双花鞋你看屋。
细姑儿你莫昂,打双草鞋你插秧。
这首就是交错用韵了。
总之,这些童谣用了许多比兴手法和各种韵律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愿望,生动地展现了鄂东地区丰富的传统生活细节。无论是伤心委屈,还是其乐融融,或者满怀希望,这种生活方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本文以浅析童谣的形式对此作一个回眸。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