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裕的故事 栗裕的生活 栗裕的成长 栗裕的成功 栗裕的

杜鹃是一种鸟,听说它啼血能催开鲜花,这种花名字就叫杜鹃花。而此文中的主人翁,一代将才栗裕将军的故乡,湖南省会同县机关幼儿园副园长甄银华就是这样一只杜鹃,她几十年如一日,扑在心爱的教育事业上,尤如杜鹃啼血,催开了幼教花园里的朵朵鲜花,在会同县城传为佳话。记者前去采访时,她刚刚从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全国幼儿园名师班学习归来,她来不及参观下首都的名胜古迹,记挂着幼儿园心爱的孩子们,一路马不停蹄的赶回了会同县机会幼儿园。

栗裕的故事 栗裕的生活 栗裕的成长 栗裕的成功 栗裕的

如果说从事教育事业的初心是当初梦想的选择,那时便承载了父亲对她的期望,甄银华出生于湖南湘西南边陲的怀化会同县的一个小乡镇里,父亲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儿时她就崇拜父亲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

然而天有不测风雨,在她才6岁的时候,她父亲突然病逝了,母亲一人带着她和哥哥坚强的生活。在她依稀懂事的那年,她就告诉自己要像父亲这样,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一路走来,她带着这份初心,带着这份期待,努力着,奋斗着,在1999年9月,那年她17岁,刚参加教育工作,便分配在农村小学,可是她没有退缩,教育教学上有困难就主动向年长的老师请教,遇到调皮的孩子就坚持“用情感人”,有家庭困难的学生就“用爱温暖”,当心沉淀下来后,她喜欢上了那里的单纯,喜欢上村小的宁静。

周围的村民们常说,自从甄老师来到这里以后,宁静的村小热闹了,唱歌、跳舞、游戏,学校每一个角落都是快乐的,孩子们都甜甜的叫她“姐姐老师”。她带领孩子们积极参加中心小学的各项活动,演出,多年来在乡镇都是名利前茅。

由于她的成绩,终于得到了领导的认可。每个学期都代表学校参加片区教学比赛,每学期都拿下第一名。有一次,开学时学校一名老师突然调离,5年级这个班没有班主任了,领导非常的着急,甄老师想反正自己是教5年级,于是她主动申请同时担任过两个班的班主任及数学教学工作,坚持了一个学期,两个班的成绩也没有落下。

给班级每位学生写封信。由于工作岀色,2002年甄老师又调入了粟裕希望小学,这是一所离县城最近的一所小学。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第一次站上讲台,学生用不信任的眼神看着她,于是在国庆的7天假期里,甄老师足足写了53页文稿纸,给全班的同学都写了回信。许多学生竟然抽泣了起来,她也被感动了。

从此以后,甄老师成了学生的知心老师,虽然也有过挫折,也不是没有产生过烦恼,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她:只要心和学生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只要人格丰碑铸进学生的心灵,就无往而不胜!在栗裕希望小学的5年,她连续5年参加县级公开课比赛,为了一个教学课件,她可以连续工作2天只休息3个小时,为了上好一节课经过无数次的研课磨课。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先进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活动,锤炼了她!扎实、干练、多角度、多视野思考教学问题的品质。在这里更多的潜能也因此而释放出来。

爱心付出终有回报,2007年上学期,单位派她参加教师五项基本功比赛,一展风采,取得了县级一等奖,顺利的调入了会同县机关幼儿园,从此走进了幼儿教育的队伍中。初探幼教虽然在小学阶段,甄银华老师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作为一名转岗的小学教师入职幼教,面对一群活生生的幼儿群体,顿时感觉束手无策。

幼儿常规如何管理?如何把一节活动课让孩子们掌握好?如何做好家长工作?甄银华老师她以优秀为榜样,在幼儿园领导的关心下,老师们的帮助下,迅速成长,一年后,在她的身上已经完全脱下了青涩的外衣,她的教学生活自担任班主任以后,甄银华在对幼儿教育专业问题思考时已经有了拓展性,对幼教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一套班级管理及教育教学上的“自我创新模式”。

有一年有个小班,孩子有50多个,班级很乱,领导对她说:甄银华,你来带?她毫不犹豫的接受了这个任务。一个月后,家长门就看到了孩子们常规的进步,全班家长集体联名签字到园长那里要求甄老师继续带下去。

她还记得,带的另一个三年的班级中,中班转来一名特殊幼儿,因为耳朵失聪,4岁才佩戴了助听器,在这里,她每天抽出时间教孩子发音,每天与家长进行沟通,因为家长工作忙,有时是祖辈来接送,不能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她就用本子写下孩子每天的变化与学习效果放在孩子书包里,就这样,一直写到了孩子幼儿园毕业的那天,整整两个笔记本,毕业那天,当听到孩子们甜甜的喊:老师,我爱你,谢谢您,此时,她的心融化了。

近年来,她获得了巨大的成绩。她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被幼儿园、县教育局、会同县委评为“优秀教师”;还多次承担教学公开课、教学示范课,连续10年有幼儿荣获金奖、银奖、铜奖,多次被评为“最佳指导教师”。近年来,她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等。作为业务副园长,在指导青年教师工作中,近年来,指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共有70余篇幼教论文在省市获奖。(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特约通讯员 谢乐夫)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