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霸权史学研究

中国历朝历代都不可能全力面对海洋,最主要是有注定的地缘政治原因,秦汉至明,中国一直致力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虽然在宋元两朝,频繁的海贸使中国对海洋国家有了初步了解,但始终没有形成海洋宗主国的战略格局,这个局面随着明朝的建立逐渐得到改善。

明末霸权史学研究

1405年,靖难之后的明成祖朱棣派出郑和率领右两万多士兵组成的庞大船队,开始了他大航海的贸易之旅,这不仅是中国首次沟通大陆与海洋的长途贸易,更是整个人类的首次世界航行,具体来说郑和的长途贸易是基于几个目的。

第一、维持明朝货币信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包括铜在内的贵金属产量很低的国家,在经历了元末战乱之后的明朝更是严重缺乏货币,因而在国家货币信用不能确立的时代,朱元璋建设性的采用了“宝钞”代替金银铜作为货币,并强令实行于全国。然而,脱离了“金银本位”的这种纸钞滥发成灾,到了永乐初年,价值已然不存当初十之二三,于是郑和带着这个任务,采用了以物易物的方式,到海外实行货货交易,用大量的海外珍品来刺激国内的商业交换,从而稳定“宝钞”的货币信用。

明朝为中心的海洋朝贡体系

第二、宣扬“天下观”的海权意识。

中国的海洋观念,向来是“德居四海”、“以德治海”,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和海权意识,它使得航海更像一种政治行为、文化行为,而不是西方国家的“探险”和“掠夺”,这样做的原因一来是当时中国的海洋强权无可匹敌,没必要使用武力让其臣服。二来是以贸易作为武器就可以收买藩属,这也显然是一种资源的优化使用。

第三、打击海盗,绥靖海疆。

虽然郑和七次下西洋都被称之为“和平之旅”,但长途贸易必须要有武力的保障。正如后来的强盗“东印度公司”一样,长途贸易往往会伴随着战争,所以郑和在海洋贸易时,战争总是避免不了的,因而明朝船队的出海,更像是一种宣扬武力,一种战略威慑。

在以上三者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信用与海洋贸易的关系又是重中之重,本着一切为了经济发展的思想,郑和开始了他七次西洋以及南洋的大航海之行。

随着1433年明朝中止了继续向海洋的探索,但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明朝依然面临既要在东南沿海发展海贸,又要大规模打击海盗的状况,于是通过建立一个“海洋朝贡贸易体系”来代替之前的郑和远洋贸易。它的实质,一是依明朝购买力为基础的海外贸易分配机制,二是通过设立“设立海上贸易中继站”的方式,以中小型海船代替巨轮远洋贸易,明朝东南的岛国琉球就这样走进明朝的视野。

郑和的远洋贸易

从朝贡国到“明朝海上贸易中继站”,琉球身份的转变。

明朝建国之初,为了抑制沿海地区居民与倭寇海盗互相勾结,甚至可以说是抑制沿海官商勾结,于是朱元璋实行的“海禁政策”,并规定民间“片板不得下海”,民间商人的海贸受到限制后,明朝政府就需要寻找一个能替代海商向明朝政府提供南洋西洋各国物产的固定海外贸易渠道。

明朝政府建国之初,对于硫磺的需求是格外强烈的,故而拥有着硫磺矿产的琉球岛国,成为明朝最重要外藩国,这些史实在1570年建造的琉球国钟铭文上有着详细记载。

琉球国者,南海胜地也,而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城为唇齿,在此二中涌出蓬莱仙岛。以舟楫为万国之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十方名刹。

《明史》也记载,“琉球居东南大海中”,从明洪武五年开始,琉球中山、山南、山北三个分立的地方政权便开始向明朝朝贡,他们主要向大明输入硫磺、战马等战略物资,明朝则提供瓷器、丝绸和铁器等商品。

明朝接待番邦来使

明朝政府放弃琉球,彻底放弃了海上霸权,海洋朝贡体系就此衰落。

琉球对于明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既有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更有地缘经济的重要性,琉球地位的丧失,终于造成明朝海上局势大变,明朝不仅在南海失去了宗主国的地位,更是令海洋朝贡体系走向衰落。当然,今天看来造成明朝海洋朝贡体系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琉球简单概之。

明朝贸易重点的变化,是海洋朝贡体系衰落的内因。

中国自秦汉之匈奴到隋唐之突厥,主要竞争对手是蒙古地区甚至是中亚国家,而明朝推翻元朝蒙古人的统治后,情况更是如此。但随着蒙古汗向明朝的的臣服,表明了和平贸易成为主题,对抗战争已成为过去,这就为双方大规模贸易造成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地缘基础。

1570年时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明朝在东起辽东,西到甘肃的明蒙边境设置了四十多个各种形式的贸易场所,各种商品通过晋商自辽东到俄罗斯,或者通过自中亚国家到蒙古,源源不断流入明朝市场。

明朝国家购买力的重新再分配,重点侧重于陆地,那么以琉球为中继站的海上购买力则相应随之下降,这就直接造成了以琉球为中继的海洋朝贡体系的整体地位下降,这是内因。

被明朝册封的琉球国历任国王

欧洲的大航海活动自己海盗的猖獗成为海洋朝贡体系衰落的外因。

随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大航海活动,世界海洋体系发生巨变,美洲白银的大规模出口,中国不再担心海外贸易会造成贵金属的流失和货币信用的崩溃。鉴于这一点,明朝实行了著名的“隆庆开海”,这也是明朝对大航海时代降临的回应。

但明朝开海之后,商品并不以原来的战马和硫磺为主,而是以贵金属香料宝石等为主,明朝又形成了新的海洋贸易路线福建——菲律宾——墨西哥,而在这个贸易路线中,马尼拉充当了新的中继站,琉球的重要程度大为降低。同时葡萄牙占领了与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的马六甲,影响逐渐增大,从另一方面破坏着明朝的海洋朝贡体系。

对于明朝海洋朝贡体系的破坏,不仅仅是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人,东海南海上日益猖獗的海盗也是罪魁祸首之一。由于明朝在1433年后停止大航海,甚至大型船只都不允许建造,明朝海洋影响力逐渐减弱,军事真空更使明朝对海洋国家的威慑力也不复存在,海盗频繁出没于中国沿海地区,海洋朝贡国家想要对明朝朝贡,必须要等到海洋局势平稳才能实施,比如琉球尚宁王即位十几年后才得到明朝册封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海洋国家的朝贡

东南沿海宗族势力向海外的发展也是明朝海洋朝贡系统衰落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封建王朝,地方基层治理主要依靠宗族势力,明中期以后,国家缺乏深入基层的能力,东南沿海宗族势力膨胀,逐渐形成了新形式的海盗。他们不仅以海盗为业,更开始进行了宗族扩张的海外移民过程,与西方国家武力殖民不同,它持续时间长,扩张较为温和,更有“闽人三十六姓”这种官方外派的移民,成为朝贡各国中的精英人士。

另外在海外贸易过程中,东南沿海宗族势力通过走私与海盗息息相关,其代表人物是王直、许栋、郑成功等。

无论是移民到各国的精英也好,成为海盗的宗族势力也罢,他们极大的利用了宗族国家内部的离心力量,“只有家族而不知有国”,从外围瓦解了明朝的海洋朝贡体系,这是人为因素。

隆庆开海盛况

结语:其实在明朝统治者来看,海上贸易并不是真正利益所在,在他们看来,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态度,是一种礼仪和臣服,而北方游牧民族和贵金属流失的问题的解决,彻底使明朝政府倒向了传统的陆地交易,到手的海洋霸主之位就这样轻而易举便弃之一旁,给后世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参考资料:《明史》、《琉球国钟铭文》、《海洋视角的战国日本》、《琉球王国的兴衰》、《与琉球王书》等。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