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是哪个城市,历史的隐秘:战国七雄中最神奇的楚国为何一心北上,从不南下?
历史的隐秘:战国七雄中最神奇的楚国为何一心北上,从不南下?
作为战国前期势力最大的国家,身处南方的楚国一直都是中原国家不愿意提及的噩梦。
在三千多年之前,我国的主要文明中心位于北方中原地区,大致是: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地带。
而当时的楚国,国都位于湖北荆州地区,属于一个离中原地区偏远的“边缘国家”。
因此,在那些自以为是“正统”的中原诸侯国里,楚国的地位很是低下,甚至被称为“蛮夷之国”这让楚王很是恼火。
PS:秦孝公也是因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才选择一心一意支持商鞅变法的。
因为受到了中原诸侯国的轻视,所以楚国一直都想改变这个观点,竭尽全力想获得中原诸侯国的重视。
因此历代楚国国君开疆拓土的时候,注意力都放在了北边和东边,尤其喜欢灭亡姬姓的诸侯国。
PS:西周初期,受限于“周礼”,楚国的国君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子爵”,爵位很低,而且封地也很狭小。
为了不被宗主国轻视,楚国人甚至只能抢别人的物品来进献给周天子。
迫于生存压力,楚国人养成了极度的危机感,因此也是他们最早开始兼并其他诸侯国和周边原始部落的。
强大之后的楚国立刻选择了进军中原,灭亡蔡国之后,他们的大军又马不停蹄地进入了河南。
这个时候的楚国作为作为最强大的霸主国一直都是中原国家的噩梦。
哪怕是“恪守周礼”的老牌强国鲁国也没有逃脱楚国的魔掌。
后来要不是晋国的崛起,大败楚国,逼迫楚国短暂的退出了中原,或许楚国可以在秦国之前一统天下。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前进受阻的楚国并没有因此泄气,他们迁都寿春(今天的安徽寿县),企图休养生息,继续前进。
之后的数百年之间,楚国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不断的北伐,希望可以问鼎中原,而向南方扩张就不是那么热衷了。
那除了“政治因素”以外,还有什么是让楚国一心北上的理由呢?
地形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交通极度不便利。
古人不仅没有现代的汽车,更没有现代的马路。
而楚国的南边充斥着层层叠叠的崇山绝岭,行走不便,大军更是没法通行。
而且战国时期的战争,说白了就是为了争夺土地,发展生产力。
而南方地区当时大多都是未被开化的“原始部落”,他们还在坚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方式。
楚国就算征服了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利益。
在那个礼崩乐坏、战乱不断的战国年代,人口、城池、粮食才是一个国家生存下去的根本。
而当时的楚国南征需要跨越云梦大泽不说,地区也未被开化,根本就没有发兵的理由。
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也是倾注全国的力量,发兵百万,经历惨败、兴修灵渠之后,才终于把这个地方打了下来。
而当时的秦朝国力可远不是楚国所能媲美的,而且楚国也不可能有能力兴修那么长的灵渠。
因此楚国没必要,也打不下来这么一块硬骨头,反而是北方的诸侯国正处于战乱阶段,可以趁机捞一把。
综上所述,岭南地区的价值与进攻它的难度不成正比,也就是说,对于楚国来说,进攻岭南地区获得的利益不如他们的损失,“性价比”不高。
而且就算强行攻下岭南地区,统治起来也很麻烦。
秦朝花费了那么大的代价,终于攻下了岭南地区,结果白白便宜了赵佗,让他成了南越武王。
参照“性价比”,楚国自然不会放弃北方那些更划算的地区,而花大价钱做一个“冤大头”。
而且楚国本身也有问题,战国时期的楚国早已不复之前的威风,更不是楚庄王的霸主年代。
而且楚国本身也有问题,战国时期的楚国早已不复之前的威风,更不是楚庄王的霸主年代。
后来的楚国境遇和晋国相似,国家大权被三大家族牢牢把持住了,国君的实际权力很小。
吴起变法虽然给楚国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碍于三大家族的力量,最终变法不了了之。
图为吴起,现代雕塑作品
战国后期的楚王也选择了彻底认命,早就没有了祖先时期的进取之心。
楚怀王受到秦国的欺骗,更是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虽然楚国还拥有“千里的土地”、“百万的雄师”,但无论比起最富强的秦国还是胡服骑射之后逐鹿中原的赵国,楚国都有点不够看。
战国后期,战神白起横空出世,两次攻破楚国的国都,逼迫楚国王室东迁,又回到了寿春。
哪怕到了最后时期,楚国的重心也是选择了江淮地区,也就是东部地区,而不是向南扩张。
而后来无论是陈胜吴广起义,打着“张楚”的称号,还是刘邦项羽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些人也都是江苏、河南一带的人。
他们都是楚国的中东部地区人,而楚国原来的南部地区却一直都没什么“大的作用”。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对于楚国来说,还是向北好。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