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头属于哪个城市,南头古城升维蜕变,“文化+商业”成就城市新名片
即便是工作日,南头古城也挤满了熙熙攘攘来打卡的人。在入口处,有人在南头古城牌坊前的草坪处散步,也有穿着汉服的年轻人在与同伴自拍。
南头古城的历史也印在了牌坊前的地砖上,从东晋一直延伸到新中国成立,游人饶有兴趣地踩着地砖循步向前时,也能看到深圳作为“新安县”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历史。
走到牌坊下,穿过城墙,破败混乱的城中村已消失不见。留下的是伫立在道路两侧饶富港澳风情的各类餐饮店,有来自香港的酒家、澳门的奶茶、盐田的糯米糍以及在南头本地开了20多年的糖水铺、网红雪糕店、咖啡店等,也有各类小众的文创店,化身文具和饰品的花砖,可以拼出姓名的活字印刷章…..
改造后的南头古城伫立着多栋小洋楼,这些小洋楼多由原来的城中村建筑改造完成,褪去过去的脏乱差,建筑改造带着些许民国风情,吸引不少人在此驻足拍照。
道路窄窄的,不同于南头古城外的街区马路,它们宽阔笔直且现代,南头古城街区的街道特意打造为延续街道生活记忆的岭南历史街区,踏着青砖,是深圳这座现代化都市鲜少能拥有的岭南风格的街道。
南头古城已经成为小红书上的文艺打卡地。并且,它不仅吸引年轻人,也吸引着赋闲在家的老人们到古城的博物馆群中游逛、拍照。
“南头古城出土文物系列展”、“牌匾故事展”、东莞会馆和新安县衙等常设展馆用直观、简洁的方式展现了南头古城的历史故事;“数字展厅——南头1820”,活灵活现的再现了200年前的南头古城。
这里展示着鲜为人知的深圳历史,是深圳的过去。
南头古城的牌坊、网红店、博物馆、改造后的洋楼以及令游人休憩的竹屋,种种特色都吸引源源不断的深圳人前来探访。
当然,改造前南头古城并不是这样,它埋没在密密麻麻的建筑里,不断的加建让这座古城唯一的历史痕迹便是牌坊和城墙。古城成为深圳众多城中村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南头古城是岭南古文化的宝贵遗存,它经历并记载着深圳地区的历史变迁,也证明着深圳并非只是一座“高速发展”的新城。古城曾长期管辖香港、澳门、珠海、中山、东莞等地,是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是粤港澳历史文化源头之一。
历经了历史上的多次破坏后,古城里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已所剩无几,且大部分缺乏保护措施和活化展示。
南头古城也因此被称为一座“看不见的古城”,有着“读不出的历史”。
2019年3月,经过40多轮的反复研讨后,南头古城“蝶变重生计划”——南头古城活化与更新项目正式启动,由南山区政府主导、万科集团执行落实。古城项目以“粤东首郡、港澳源头”的定位,提出“源·创·艺·活”的品牌宣言,将为南头古城带来新生的创意活力与品质人文的美好生活。
2020年8月26日,南头古城南北街示范段正式开放。到国庆期间,已累计接待游人约55万人次。开街后文创活动丰富多彩,共策划了“香港文创设计IP展”等17场文创艺术展览。
万科对古城界面的改造主要集中于南北街和东西街所组成的十字轴上。在尊重历史原真性和时代层积、兼顾建筑性能和视觉美观的前提下,对建筑风貌进行分段控制和分级改造。
主街风貌以岭南广府建筑风格为基调,融入了当代审美装饰元素,通过控制新旧材料和新老元素的选择和应用比例,从街道表皮至临街建筑纵深的改造,营造一个底层古朴协同,上层活色生香的古城风貌和古今交融的文化场景。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南头古城的改造既保留了古城原有的文保建筑,又成为深圳鲜见的具有岭南广府风格的街区。
按照规划,南头古城改造完成后将分四大功能区:历史怀旧区、艺术文化体验区、品质生活区、文化创意区。
南头古城的改造既追溯了深圳的过去,又折射着深圳的现在与未来——对深圳历史的尊重、对城市文化的保护。
接下来,改造古城内的老旧厂房和部分楼栋,创造接近2万方的创意办公空间。引导文化艺术和创意设计产业的入驻,为创意机构提供联合办公空间和产业孵化的平台,可以有效集结各类创意人才和机构齐聚南头。产业集聚效应将带动内部产业转型升级,并能有效助推古城内原有业态、空间和人口结构的升级,激发古城文化活力,进而实现社区复兴。
南头古城将不止是城中村,也不止是文艺打卡地,而是历史、文化融汇一体的胜地。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