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哪个医院,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国之大医,披肝沥胆。 他的一生,与医学、科学相伴,书写了无数传奇。

今天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

在淅淅沥沥的雨中,他的亲人、好友、同事、学生等手捧白菊,向吴老做最后告别。

早上8点,大巴车不断载着吴孟超院士的亲朋、同事、学生等抵达龙华殡仪馆。现场工作人员身着迷彩作训服,后辈同行身着白色常服,他们穿着吴老生前最爱的军装,送别吴老。

在龙华殡仪馆大厅外,还专设了一处市民献花处。

“所有肝胆外科学生都是吴老的学生,因为没有他,就没有肝胆外科。”李小姐是一名医学生,今天特意请了假,从上海普陀赶到龙华殡仪馆。 “可能因为吴老真的太伟大,从来没想过他会离开我们。”采访时,李小姐数度落泪,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她告诉记者,“吴孟超院士常说,医生要怀有三心:爱心、热心、耐心。今后,我也将按照吴老的指示,尽全力做一名好医生。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吴孟超院士曾说,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个受苦的灵魂。

在遗体告别仪式现场,记者见到了一位位普通的市民群众,他们并非医生,也不是患者,通过新闻报道认识吴老,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动。

“96岁依旧奋战在病房手术室,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想,每一个受感动的人都可以来向吴孟超院士告别。”郑老师是一名大学老师,家住奉贤的她6点多便从家出门。“踏踏实实、甘心奉献,在一个领域不断钻研付出的精神,我想这是最好的党史教育,我也会将这种精神落实在我的工作中,在课堂上传递给我的学生。”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从马来西亚回到中国,阴差阳错学了医;

曾因为个子矮差点上不了外科手术台的他,带领中国肝胆外科走过一条披荆斩棘之路、开创了一片崭新天地;

他做了近1.6万台手术,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是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

他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奖,96岁高龄仍穿梭于一线的病房与手术台。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能和先生生活在一个时代是我们的骄傲。”“您是泰斗、是星辰,也是笑容温暖的好爷爷,是我们大家的爷爷。”“我们虽然失去了您,但我们更要成为您!”……灵堂内外,白菊堆成小山,那些写于鲜花卡片上的文字,读来令人动容。

很多关于吴老的往事,一一浮现在人们心头。从中,我们读到一代大医的坚守、信仰、担当。

大医千古,薪火相传。吴孟超院士走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存于世间,一如浩荡寰宇中“吴孟超星”依然璀璨。

心系患者:“如果没有吴院士,我要少活二十年”

【吴孟超有一双神奇的手:由于常年握手术刀和止血钳,他的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曲,但上了手术台,不仅手不抖,而且站上一个多小时也没问题。这双大医之手,总是“接别人不敢接的病人,开别人不敢开的刀”】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吴孟超曾亲手建立、为之奋斗的地方。

这两天,三号楼的灵堂前,前来吊唁的人群从全国各地赶来,长长的队伍一度排到了医院门口的马路上,大家静默不语,空气中弥漫着哀伤。

灵堂内外,白菊已经推成了小山,但还有快递小哥不时捧着白菊匆匆赶来,交给门口保安。

“这是人们网上购买的鲜花,让我们送到医院,表达一份哀思。”一位保安告诉记者,在吴孟超的灵堂,将近一半白菊是从外地邮寄而来的。

吴孟超,总是心系患者。他经常对身边人说,“经常去看看病人,和他们聊聊天,看着他们康复,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手术结束后的吴孟超正在休息。

患者的心中,同样也装着他。得知灵堂接受公众吊唁的消息,来自南通的黄维和妻子一早乘坐高铁赶来,泪眼婆娑地为吴孟超献上一束白菊。

黄维说:“如果没有吴院士,我要少活二十年。”

2001年,27岁的黄维在一次体检中查出原发性肝癌。“确诊的那一天是7月26日,我女儿刚好满五月龄。”拿着诊断书,黄维与妻子几近崩溃,“癌”这个字眼如同一张死亡宣判书。这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了吴孟超。

在门诊,看了黄维诊断书,吴孟超宽慰道:“没事,你这是小毛病,会解决的。”后来在住院期间,吴孟超多次到病房看他,每次都一再重复,“小问题,别紧张”。

大师没有食言,黄维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比想象中顺利。如今,20年过去了,黄维身体状况良好,肝癌已经根治。

2010年,黄维母亲也查出原发性肝癌,这一次主刀的接力棒传到吴孟超的学生、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四科主任沈锋的手上,手术同样获得成功。

“我们一家人都深受吴老惠泽,是他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得知儿子和媳妇要赶去上海,母亲特意嘱咐,代她向吴老道别。

吊唁吴孟超的人群中,类似的患者还有太多太多。

大家都知道,吴孟超专收走投无路的重症患。凭着过硬本领,完成了一例又一例教科书般的经典手术,“驮着一个又一个病人过了河”。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48岁的罗永兴与吴孟超相识23年了。

1998年,这名退伍老兵查出肝癌晚期——肿瘤已长至13厘米,体重短期内下降14公斤。“不少医院都说治不了,给我判了‘死刑’。有人对我说,可以去找吴孟超看看,他是权威。”同年4月12日,吴永新在东方肝胆医院与吴老第一次见面,五天后,吴孟超为他实施了手术。

手术后,罗永兴很激动,他买了一个小礼物寄给吴孟超,聊表心意。

不料,吴孟超非但没收,反而批评他,“你也是当过兵的人,怎么还搞这一套,几百块钱对老百姓来说也是很要紧的。”

名,吴孟超不追;利,他也不逐。他的心里,装的都是患者。

曾有一位女患者被诊断出巨块型肝癌。吴孟超主刀,用了3个多小时成功为她切除了近3公斤重的肝细胞腺瘤。

出院时,她的爱人抑制不住内心激动,“吴老,我已经打听过送给您锦旗的太多了,都没地方挂。您对钱财名利又十分淡薄,我也不知道如何感谢您,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我就送点黄金给您。”说完,他扑通一声给吴孟超跪下了。

与吴孟超搭档了30多年,护士程月娥回忆,一次手术后,吴老靠在休息室的椅子上,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轻轻地叹气道:“如果哪天我真在手术室倒下了,记得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到我一脸汗水的样子。你知道,我最爱干净的。”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在《朗读者》上,吴孟超展示了他常年握止血钳和手术刀而向内侧弯曲的手指。

2019年夏天,本报记者在病房里采访了97岁的吴孟超。

那时,他因摔了一跤、颅内出血,导致一只眼睛无法睁开。即便如此,吴孟超仍然惦念他的患者,每天,医院里的年轻医生拿着各种各样棘手的病例敲开他的房门。身边的医护人员总是劝他多休息,他却在讨论病例时乐此不疲。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手术室里,吴孟超无数次说起这句话。

矢志报国:和“癌中之王”殊死搏斗一辈子

【吴孟超常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在人民军队,我可能是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份子。而从医,让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

吴孟超的童年,是在漂泊中度过的。

1927年,5岁的吴孟超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上午割胶、做家务,下午去学校念书,靠着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吴孟超小学毕业后考进了当地华侨创立的光华初级中学。

此后,抗日战争全面暴发,山迢迢、水迢迢,阻不断一名爱国青年的报国情。

“回国找共产党,上前线去抗日!”抱着这一朴素心愿,1940年春,吴孟超踏上回国之途。

由于战争封锁到不了延安,他回国后先求学,考取同济医学院,成为了“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六位准备奔赴延安参加抗日救亡的热血青年在昆明合影(前排左一为吴孟超)。

经历了抗战胜利、解放战争,吴孟超亲眼看到了上海解放。

此时,“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我要成为一名解放军”成为吴孟超的强烈愿望。从1949年到1956年,他连续递交了19封入党申请书,终于在1956年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此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信仰的力量一直激励着吴孟超,催他奋进,去攀登一座又一座医学高峰,夺取一项又一项科学成果。

1888年,德国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肝脏手术。而此时,中国人对肝脏手术还十分陌生。

70年后的1958年,长海医院收治了一名肝癌患者,并特请某国外权威医生主刀。彼时,吴孟超作为助手,参与了这场手术。手术持续了5个小时,患者的肝脏不断渗血。两天后,患者因失血过多不幸去世。

裘法祖告诉吴孟超,“世界医学发展很快,但肝脏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偏偏我国又是肝脏疾病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

就此,吴孟超一头扎进了肝脏外科的领域。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吴孟超为恩师裘法祖捋领结。

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致死率极高。而当时,世界上每年新发肝癌患者中,中国人占到一半左右。吴孟超决心“要把中国这顶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理想很美好,而现实荆棘丛生。

当时,中国肝脏外科处于“三无”状况:没有教科书,没有肝脏解剖理论,没有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先例。

吴孟超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并和同事方之扬一起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出来,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译著。

此后,吴孟超又和张晓华、胡宏楷组成“三人研究小组”,攻关“癌中之王”,吴孟超任组长。三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白天在病房工作,晚上便凑在养狗房中一起讨论、做试验。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1958年,由吴孟超(右)、张晓华、胡宏楷组成的“三人研究小组”向肝脏外科进军。

1959年,吴孟超团队创立中国人肝脏“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学理论,奠定了我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

1960年,他主刀成功完成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发明“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法”,开创我国肝脏外科手术止血方法先河;

1963年,吴孟超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中肝叶切除术,使我国迈进国际肝胆外科的前列。

1964年9月17日,《文汇报》头版头条报道“三人研究小组”攀登肝脏外科险峰的故事:仅用七年时间,吴孟超便带领团队从无到有,不断创新,实现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重大突破。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中国肝胆外科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吴老密不可分。”5月24日,忙完手头事情,上海仁济医院党委书记夏强赶来吊唁。这名征服儿童肝移植技术荒原的医学大家,满怀深情送别吴老,“在吴老的带领下,中国肝胆外科从勇闯禁区,到如今已没有禁区。”

医学上,吴孟超创造的奇迹还有很多。

他切除重达18公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为4月龄女婴切除肝母细胞瘤,打破了肝脏手术最小患者年龄的世界纪录;接受他手术的肝癌患者最长已经存活了45年,同样创造了世界纪录。

2011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正式致函:88岁的吴孟超,在2010年一年内主刀完成190台肝肿瘤切除手术,创造了外科医生年龄最大还坚持经常做手术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项纪录之后,吴孟超又把传奇延续了好多年:坚守一线,直至97岁才正式退休,成为世界上最高龄的外科手术操刀者。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发达国家的患者都来我们中国治病咧!”吴孟超生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这样动容地说。

让记者同样难忘的是,对于肝胆外科的未来发展之路,他也有更深入的考量。“应该重视基础研究,治疗时要为病人着想,不能总用贵的药,要能更便宜、更好地治愈病人。”

桃李满园:带出肝胆外科八成中坚力量

【在外科领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手术台上,谁的职务最高,谁就要负主要责任。吴孟超从不怕担责,“名誉算什么?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

吴孟超一生拥有无数荣誉和头衔,但他最看重的无非三个:一个是共产党员,一个对病人来说是“医生”,一个对他的学生而言是“老师”。如今,中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中,八成都是吴孟超的学生。

这几天,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刚辗转难眠。

上海长海医院与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仅一街相隔,大约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可他至今没有勇气迈过去,“真的怕失态。”记者对他的采访,是在断断续续中完成:约20分钟的时间里,他四度落泪。

1998年,李刚投入吴孟超门下,成了他的硕士研究生。彼时,他最害怕的一件事便是跟着吴孟超查房。吴孟超看病历不是一页一页地翻,而是用右手食指点着一行一行看。一旦他手指突然不动、眉头皱起,周围人便会忐忑不安。

“吴老要求非常严格,任何与病人相关的细节都不能疏漏。”李刚说,一次查房时,吴孟超发现,病人的病史出了差错,78岁写成了87岁。这一回,他发了很大的火。

这是李刚第一次见到吴孟超发火。他有些不解,不都是高龄,有必要发这么大火吗?后来,李刚渐渐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医生,方才体悟到吴孟超口中“细节”二字的含义:细微的偏差往往会影响患者病情的走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吴孟超在研究肝脏模型。

2010年前后,吴孟超因膀胱肿瘤住进长海医院,李刚时常去探望他。

当时,李刚已在肝胆微创领域小有名气。吴孟超既委婉又严厉地提醒他,“拿奖是好事,但不要沾沾自喜。”听闻此话,李刚后背冒出冷汗。随后,吴孟超又补充,“我现在情况很好,你不用守在这里,自己把事情做好,把病人看好才是最重要的。”

在医院,吴孟超主刀的手术一般都安排在6号房。6号房在最里面,一路走过去,要经过另外9个手术室。吴孟超往里走时,会踮着脚跟往每个手术室瞄一眼。

手术室里的医生和护士,只要透过门上的玻璃看到“两个大大的眼镜片”,就知道吴孟超已经进来了。所有人都会倍加小心,毕竟在“老爷子”面前出了不该出的错,他是一点“面子”都不会留的。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年至耄耋,吴孟超依然奋战在无影灯下。

做完手术,吴孟超也不急着走,巡视手术是他接下来的‘重头戏’。”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临床护理学教研室主任叶志霞与吴孟超共事30多年,让她最感佩的一点是吴孟超的果敢与担当:“救台”是吴孟超最常干的事,哪台手术没做好,吴老都会立马冲进去。

吴孟超严厉,却也护犊。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杨广顺教授是吴孟超的第一批博士生。虽然还是学生,吴孟超却时刻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家庭。

彼时,杨广顺的妻子还在外地工作,他嘴上不说,心里忍受着夫妻分离两地的煎熬。吴孟超知道后,通过个人的努力,将杨广顺的妻子调回上海。“要知道,在那时调动工作不是容易的事,吴老替我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为了让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吴孟超善于为他们搭建舞台。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科主任袁振刚至今还记得,他在老师支持下从无到有创建肿瘤科的艰难历程,“老师肯放手让年轻人去探索,成立肿瘤科需要哪些人才、什么设备和场地,老师都大力支持。”

吴孟超拥有将肝胆外科医院发展成为各科室完备的综合性医院的前瞻性和广阔胸怀,在他的提携和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挑起了肩上的重担。

医德为先:“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吴孟超教导后生时常说一句话:“德是第一位,术是第二位。”他也常援引恩师裘法祖的话,“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大医有大爱,这份爱,时常让身边人感到温暖。

据说,生活中的吴孟超很“抠门”,手术餐常年是两菜一汤,工作人员曾经想改成四菜一汤,他不同意,“我年纪大了,吃不了那么多。”

作为吴孟超的“贴身摄影师”,曹希已经跟拍吴老10年整。在他看来,镜头内外的吴孟超没有差别。“每次吃饭,吴老总是担心我有没有吃饱,但凡跟他同桌,吴老一定会给我们夹菜,就像自己的爷爷一样。”

在吴孟超身边工作多年的张鹏接受采访时也透露了一个细节:在医院,吴孟超的“小气”是出了名的。他洗手后关水龙头拧到最紧,出办公室哪怕几分钟也得关灯,吃饭时盘子里的菜一定“按需分配”得干干净净。吴孟超下班的“标配”动作便是锁门、关灯。

但吴孟超也有极其大方的时候。

1996年,他用自己的奖金和社会捐款500万元成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基金”,重点资助在肝胆领域取得杰出成绩的医疗和科研人员;2006年,他把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励等共计600万元奖金,全部用于医院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2008年,他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价值500万元的急救药品……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吴孟超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便是读报纸看新闻。

张鹏告诉记者:“吴老在世时,每天都会阅读《文汇报》,尤其关注文汇报上的卫生新闻。但凡看到其他医院的好做法,他都要与我们分享、鼓励我们向同行学习。”

1995年,吴孟超还以一名关心《文汇报》的读者身份,祝贺本报新辟教卫新闻版,赠言:“以宣传知识分子的奉献精神和科研成果为己任”。

手执柳叶刀,心中存大爱。

在摘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大家觉得这已是吴孟超的事业顶峰,但他并未停歇,又联合了6位知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此后,80多岁高龄的吴孟超一直为创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四处奔波。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立项,这是我国继组建国家纳米中心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中心。而后,他又带着团队精心选址,最终选定在嘉定区安亭镇建设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新院。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在吴孟超的主持带动下,国内、军内第一家肝胆专科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取得飞跃发展。

筹建期间,吴孟超数次赴京协调沟通相关事宜。

一天,他汇报结束,非常疲惫,每走几步就要扶着墙休息一下。随行人员感慨,“吴老这个年龄了,不但要上手术台开刀,还要为筹建新院不停奔波,真是蛮拼的。”

2017年初,一座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正式竣工。那天,已经95岁高龄的吴孟超激动异常。

2019年,吴孟超主动响应国家院士制度改革,光荣退休。其时,本报独家报道了这一消息。

退休仪式上,他语气坚定,“虽然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我觉得我身体还可以,所以我有信心,也有决心。”

肝胆两相照,不老柳叶刀。

吴孟超很喜欢医学泰斗裘法祖的这句名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

犹然记得2019年,本报记者请吴老为《文汇报》题词,这位97岁的老人不假思索,用变型的手指握笔写下这行字:“当好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今天,我们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送行:医之大者,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吴孟超寄语:“当好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知行合一,吴孟超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话。

医之大者,他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在人间、留在人们的心里。

作者:李晨琰 张鹏

编辑:李晨琰

图片:袁婧 曹希 资料照片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