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超纯啤酒价格表,太子超纯啤酒价格表图片
有句俗话说得好:“枯藤老树昏鸦,葛优同款沙发。”在这炎炎夏日,后面还可以加上一句:“空调网络西瓜,雪糕啤酒烤鸭”。其中,冰镇西瓜和雪糕绝对是夏天必备之解暑神器。对于古人们来说,靠空调“续命”实在是痴心妄想,不过他们的夏日冷饮可一点也不比今人差,什么“肥宅快乐水”“网红奶茶”,只要你想喝,通通有得卖。
杨贵妃 “糖尿病患者”夏天要喝冰水?
冷饮的精华在于一个“冷”字,在没有制冰设备的古代,吃货们是如何解决用冰的问题呢?其实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当时的贵族们就开始在冬天凿冰贮藏于冰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藏之凌阴。”这里的“凌阴”就是指的藏冰的冰窖。根据《周记》里的记载,冰从冰窖里取出后,会放在藏冰储食的容器——冰鉴里,当时的人们用冰块镇甜酒,《楚辞·招魂》中有“挫横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大赞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味道大概和现在的冰镇啤酒一样爽吧。
不过,由于凿冰藏冰都非常有技术含量,冰制品在宋以前都仅仅是上层社会的夏季奢侈品,寻常百姓只有喝凉水的份儿。隋唐时期,城中已经开始有卖冰的铺子,只不过价格仍很高。宋人王铚《云仙杂记》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这么贵的冰,一般百姓自然只能“望冰止渴”,但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例外,据说他“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真土豪无疑了。史籍中多有记载,每到三伏天的时候,朝廷就会举行颁冰仪式,将冰赏赐给王公贵族,以示皇恩。白居易收到冰赏后,写了一篇《谢冰状》,文中说: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来表特异之恩。
野史中有记载说长安冰价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杨贵妃患有“消渴病”(糖尿病),夏天要喝冰水。且不说仅凭身体丰腴和体有异香等能否判定杨贵妃是否患有“消渴病”,就算需要大量喝冰水,皇宫里的冰储备还是很充足的。据说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某年夏天在家里设宴,曾经用大块冰雕堆成山,围在宴席四周,结果大伏天在里面喝酒,还要穿薄棉衣。
人家都用堆积如山的冰块自制“中央空调”了,还差那点喝水用的冰吗?
还有人想靠着卖冰发财致富,五代时王定保的《唐摭言》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盛夏时节,蒯地有人在市场上卖冰,来往的人热得受不了想买一块降降温,却不料卖冰者自以为奇货可居,故意将冰价抬高到原价的几倍,结果大家一气之下都不买了,不一会儿,冰反倒都融化了。
真正让冰块走入普通人家还要靠制冰技术的进步。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无意间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冷饮。具体怎么做呢?首先要盛一罐清水,然后将糖和香料溶在水中,再将罐子放在一个有水的大盘子里,不断往盘中加入硝石,这样罐内的水就慢慢结成了冰。有了这个方法以后,市场上逐渐出现了专门制作甜冰的人,古人的冷饮时代也就正式拉开帷幕了。
大唐版“冰淇淋” 竟成宴会炫富手段
除了甜冰水,在隋唐时期还兴起一种新的饮料品种——“饮子”。饮子是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这应该是凉茶的始祖,让人想起了“王老吉”。
饮子很受隋唐消费者的欢迎,据说当时的长安城里到处遍布着饮子店,一如今天街头巷尾的奶茶店,生意兴隆,有的饮子店还可以先喝后付钱。五代人王仁裕的《玉堂闲话》中,便提到了一家饮子店,说长安城西市的一家饮子店生意做得特别好,每到盛夏,便用一口大锅熬制饮子出售。这家所售饮子能治疗“千种之疾”,且喝了就好,所以名声很大。当然也不便宜,“百文售一服”,当药水来卖了。
夏天里最受大家喜爱的冰淇淋,其实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上,就有两名侍女捧着装有“酥山”的盘子。其中一个侍女捧盒里的是没有修饰的基础版,而另一个侍女盘子里的则是升级版。“酥”,类似今天的奶油。制作酥山要先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软的状态,然后向盘子里的冰上滴淋,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再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最后端入冰窖冷藏。
冰淇淋也能玩出花来,估计也只有浪漫的唐代人才能想得出来吧。那么,大唐版冰淇淋到底味道如何呢?唐代诗人王泠然是这么描述的:“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素手淋沥而象起,玄冬涸沍而体成。” 意思是说,这酥山是美女们一点一滴制作而成的,口味就像蜜糖一样,吃起来就六个字——冰冰爽,透心凉。
在唐代,一份酥山出现在宴会上是极其体面的事情,因此成为当时流行的炫富手段之一。
相当于你现在出去吃个饭,饭后如果有道法国大厨制作的精致甜点收尾才算完美是一个道理。
“冰雪冷元子” 宋朝的网红冷饮
宋人消夏用的冷饮种类很多,如周密《武林旧事》卷6《冰水》中记有甘豆汤、椰子酒、豆水儿、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皮饮、梅花酒、五苓大顺散、紫苏饮;佚名《西湖老人繁盛录·诸般水名》中记有漉梨浆、椰子酒、木瓜汁、皂儿水、甘豆糖、绿豆水、缩脾饮、卤梅水、江茶水、五苓散、大顺散、荔枝膏、梅花酒、白火、乳糖真雪等,真的是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宋朝人不会做的,绝对不输网红奶茶店的菜单。
在市场上,各种汤饮作为解渴的饮料出现在小本经营商人的摊位上。对此,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所反映,图中画了近20个在大遮阳伞下经营饮食、水果的摊位,其中一个摊位上方挂着“饮子”招牌。在当时首都开封还可以看到“当街列床凳堆冰雪”出售的商人,并备有砂糖绿豆等,供人饮用。
宋代的饮料有一类叫作“汤”,相当于今天的果汁饮料。宋笔记《事林广记》收录有制作果汁饮料的汤方:先将花果盐腌,晒干,烘焙,碾成细粉,然后装入器皿密封储存,招待客人时,再取出若干冲泡成饮料,有点像今日的速溶咖啡。还有一类饮料叫做“熟水”,相当于现在的广式凉茶,是一种使用植物的花、叶、根、茎、果实等浸泡、熬制而成的植物饮料。
宋朝的网红冷饮是“冰雪冷元子”,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消暑。这是一道集颜值、美味于一身的小甜点,深受宋朝人民的喜爱。它由黄豆和砂糖制成,把黄豆炒熟,去壳,磨成豆粉,用砂糖或者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面,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凉甜品。“冰雪甘草汤”就是用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汤,放凉以后再加进磨碎的冰块;“生淹水木瓜”是把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块,泡到冰水里面。
除了这些避暑的汤水之外,其实宋朝已经有冰棍了,不过那时还不叫冰棍,而是叫做“冰雪”。这冰雪是怎么做的呢?一般会在冬天用铜盆接一盆水,水里放糖,也可以再放点儿果汁和果胶,然后端到外面让它结冰。整盆水都冻上以后,运到冰窖里去,来年夏天切割成小块(或者雕成小动物造型),在冷饮店里出售。《东京梦华录》中记汴梁六月的“巷陌杂卖”中就有“冰雪凉水”,而且是“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可见受欢迎度有多高。
据《宋史·礼志》中记载,到了夏天,皇帝会给众大臣一些特别的赏赐,其中就有“蜜沙冰”。 “蜜沙冰”就是浇上蜜、放上豆沙的冰,听起来和今天的红豆刨冰有几分类似。
杨万里 大宋冷饮最佳代言人
说起宋朝最爱吃冷饮的人,大诗人杨万里绝对算一个,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宋冷饮第一代言人。他专门写有《咏冰酪》:“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米盘底碎,雪向日冰消。”这里的“冰酪”,不就是1.0版本的冰淇淋吗?要说这位杨大诗人对冷饮是真热爱,另外专门写了一首关于卖冰小商贩的诗:“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这还不算完,估计官场失意的他也曾动过“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雪糕”的想法,据他所言,在宋朝卖冰棍利润相当丰厚,足够养活一家人了:“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
才女李清照也是冷饮的爱好者,喜欢将白豆蔻的壳煮成熟水喝,《摊破浣溪沙·病起潇潇两鬓华》中说“豆蔻连稍煮熟水,莫分茶”,晚年的李清照大病初起,煮上一杯白豆蔻熟水,正是因为这种熟水有散寒祛湿、温中行气的功效。
冷饮固然好吃,但吃多了毕竟对身体有害。宋孝宗就曾吃冷饮太多拉肚子,他说:“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堂堂一国之君竟然像个贪嘴的孩童,怪不得礼部侍郎苦口婆心劝导:一国之君千万不能凭自己喜好乱吃东西。同样爱吃冷饮的还有宋徽宗,据说他因“食冰太过”伤到了脾胃,多位御医治疗都无效,于是将民间名医杨介召入宫内。杨介仔细观察宋徽宗病情,仍用中丸调气,但用冰化水煎服,果然见效,由此名扬海内。
元代在冷饮制作中又有了创新和突破,据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旅行,将我们老祖宗的冰酪配方带到了欧洲,外国人在冰酪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最终制作出了美味的冰淇淋。到了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冷饮要数老北京“冰镇酸梅汤”。具体做法是:乌梅泡发以后,放上山楂、陈皮、甘草等原料和冰糖一起熬制,冰镇之后就成了酸甜可口的酸梅汤。
冷饮走到今天,花样翻新早已超出了古人的想象力。但是,回到古代,站在街头巷尾,您依然能时不时看到一个排得长长的队伍。是的,那正是一家“网红”冷饮店,人家生意可好着呢!
文/本报记者 陈品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