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寸浇地水管价格,四寸浇地水管价格多少
来源:海报新闻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陈洋洋 满倩 解强民 泰安报道
石屋村落、螺旋老井、特色山货……在山东新泰市龙廷镇掌平洼村,一口“神奇”罕见的螺旋井最近又成为“网红”。
浙江、湖南、内蒙古……在这个五一假期,“老井”又一次成为全国各地游客的“打卡地”。
这样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挖出了怎样震撼人心的工程?为什么掌平洼村民愿意耗费10年时间来打一口井?为何一口古井在如今的网络中又重新“走红”?小村庄为何能吸引来全国各地游客?
2021年5月1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掌平洼村,与全国慕名而来的游客一起探秘“螺旋古井”背后的故事,感受这个村庄所传承的“战天斗地、百折不挠、勠力同心、久久为功”的精神。
“网红”老井迎来全国数万游客
“太震撼了,我没想到,这样一个小村庄,能举全村之力挖了十年挖成这样一口螺旋老井。”5月1日上午10点,卢女士一家四口从济南开车2小时赶到掌平洼村。
和卢女士一样,这个五一假期,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因听说在山东新泰市龙廷镇掌平洼村,一口“神奇”罕见的螺旋井成为“网红”,纷纷慕名而来。
在古井旁边,她给儿子和女儿讲了老井的故事,并带儿女沿着螺旋台阶走进古井体验。
“我觉得亲眼看到古井的那一刻,比从网上看更震撼。” 卢女士说,她一家是浙江人,在济南生活多年。三四年前,就从网上看到过古井的照片,但一直不知是古井在哪里,今年春天,她又一次从网上看到了古井走红,就特别好奇,想带着家人一起来感受下。
5月1日上午,众多游客围绕着古井拍照留念。
从高处俯瞰,这口水井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通往地下。
古井之上,一条石雕巨龙,俯首向下。
沿着古井,108级台阶随井壁盘旋而下,通往清幽深邃的井底。
这口螺旋井造型奇特、规模惊人,井深达28米、上口直径超过26米,如同一座倒立于地下的九层高塔,令人惊叹。
游客李女士也带着87岁的母亲在古井旁拍照,她感慨,如此巨大的工程,足以见得当年修建之时,耗费的人力、物力多令人震撼。
李女士表示,难以想象,在50多年前,在泰安这个偏僻小山村,全村人是如何耗费10年,靠锤钎和双手,凿石穿山,开挖出了这样一口全国罕见的巨型螺旋井。
“来!两位新人,咱先在古井的石雕龙这里拍个照!”上午11:30左右,在螺旋老井旁边,一对穿着喜服的新人引起了游客们注意。
听着摄影师的指令,新郎新娘站在了老井的标志性建筑龙头的一旁。新娘倚靠着新郎,右手轻轻划过从龙头喷出的水流,摄影师大喊一声“很好!”取完景后,新郎褚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是从龙廷镇上专程赶来在掌平洼村结婚的新人。
“五一结婚的人特别多,市里也很堵,我们就想着,反正离掌平洼村的大饭店也很近,这里风景也很美,为何不选择在这里结婚呢?”褚先生表示,婚礼宴席活动结束后,他便带着新娘一起来到老井拍照留念。
“我是从小看着这口老井长大的,光这个龙头我就记得曾经染过三次眼睛,如今乡村旅游带动了这里的村民脱贫致富,我们也跟着沾了喜气。”褚先生表示,看到家乡的村庄如今游客如织,他作为从小在这附近长大的年轻人也感到很开心。
山东、浙江、湖南、内蒙古……记者注意到,五一假期,不仅仅是山东,“老井”已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的“打卡地”。掌平洼村党支部书记刘方军介绍,五一假期前两天,游客已达万余人,预计整个五一假期,游客人数达数万人。
十年打井往事
“为什么掌洼村民愿意耗费10年时间来打一口井?”
“令人震撼!这样的老井当年是如何挖出来的?”
……
在游览中,许多游客充满感慨。
其实,对掌平洼村民来说,这源于一段掌平洼人至今仍不忍回望的贫苦往事。
“俺们村就是因为缺水太穷!实在缺水缺怕了!”回忆起过去,今年87岁的郑寿元仍感慨,掌平洼村山上土地贫瘠,土层薄,村里几乎没有水源,水贵如油,只能靠天等雨吃饭。
“没有水就没收成,俺爷爷那辈儿日子穷,村里还有人出去要饭吃。”据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刘柱元回忆,每逢天旱,水源干枯,村民辛苦一年种的庄稼往往是颗粒无收,喝不上水,吃不上饭,生活极其贫困。
令多位老人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年村里大旱,大家翻山越岭轮流去挑水,家里水不够吃,村里的孩子们无法洗澡,洗脸洗手的次数也少,一个个看着脏乎乎的。
缺水甚至影响了掌平洼人的终身大事,缺水、石头多、光棍多给这个村子造成了很大困扰。
水“金贵”到什么程度呢?77岁的老人刘兆田回忆,当时村民给果树浇水时,要先挖一个坑,把水倒在坑里,再盖上东西遮住,防止好不容易弄来的水被太阳烤干。
这些故事深深地留在了掌平洼村人的记忆中,也成了掌平洼人心中的痛。
“开山!挖井!愚公能移山,咱掌平洼人为啥不能挖井?”掌平洼村党支部书记刘方军回忆说,缺水给村子太来了太多苦难,1966年,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韩慎元挑头,召集村民一起商量打井,并点了29岁党支部副书记刘兆友的将。
“宁愿少活20年,也要打出一口井,让老少爷们吃上水!”刘兆友的弟弟刘兆田回忆,从那开始,村干部带领九个生产队凑起来的青壮年劳力近50人,发出了的豪迈誓言,开始自制和筹集挖井工具,准备挖井。
1966年初,一声嘹亮的号声打破了掌平洼的宁静,打井工程正式动工。
打井队一锤一锤、一寸一寸往下打,速度极为缓慢,也极为辛苦,山东汉子就这样以血肉之躯裂石开山。最终打出了一口全国罕见的螺旋老井。
从1966年到1976年,从开山的第一锤,到水喷涌而出,掌平洼人耗费了10年时间。
根据村里的统计,10年打井一共用工70000余个,砌石 2万立方米,耗掉4吨铁钎,损坏镢锨镐不计其数,才挖出了这口径18米,井深28米的螺旋井。
这108级台阶,每一级都留下了山东汉子的执着汗水与不屈热血。
十年间,掌平洼村当年赤着胳膊打井的少年变成了壮年,壮年慢慢步入了老年,他们的坚毅精神也流传了下来。
掌平洼村以一代人的芳华改写了掌平洼村靠天等雨的历史。而前辈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井的精神也永远留在了后辈们心中。
因“老井”而致富的小山村
“太香了!给我们也蒸一锅槐花窝窝头!”
“好来!蒸上了!”
……
在人来人往的老井附件,村民刘大娘正忙着在摊前蒸原汁原味的乡村窝窝头,不少游客买了边吃边逛。
这已经是刘大娘蒸的第四锅窝窝头,她喜滋滋的算了一笔账,像五一这种节假日,她一天能卖七八锅,一锅窝窝头大约60个,一天能卖四五百个,一个窝窝头卖2元,光卖窝窝头一天大约就能入千余元。
柿子干、油杏干、山蘑菇、手工煎饼……在刘大娘的摊上,还有各种山货和山村特产,一上午也卖出了不少。
“感谢老井,我们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刘大娘感慨说,老井真是一口福井,大家不用外出打工和卖货,村民能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挣到足够用的生活费。
和刘大娘一样,村里的人没有想到,当年为了生存而打的老井,在50多年后的今天,能感动全国越来越多的人,吸引大家从各地来到这里,亲眼看看令人震撼的螺旋井。
而依托螺旋井和石屋,几十年前贫困的掌平洼村如今变成了富裕的旅游村。
“刚出锅的木柴炖鸡来了!”中午时分,在老井附近,村里的几家农家乐大厨正忙得热火朝天。
古老的木门、石头墙、一溜排开的矮炉子……在一个名为“老井人家”的农家乐,老板刘杜福忙前忙后。
作为离“网红”老井最近的农家乐,刘杜福的生意格外好。
很快,各个桌上就陆续坐满了游客。在农家乐院子里的秋千上,有游客等菜的过程中,带着孩子愉快的荡秋千。
“生意还不错!为了接待五一游客,我们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了。”刘杜福指着身后正冒着热气的炖鸡锅灶说,店里提前准备了充足的木柴,也准备了一大堆蔬菜、野菜、水果,还雇了十几个村民给帮忙。
记者注意到,刘杜福的“老井人家”的农家乐大门口写着党员户、致富带头人。他表示,依托老井的“福气”,有家收入已经比城市里一些年轻人还高,家里也买上了房和车,过上了富裕的小日子。
而在村里另外一家农家乐,村民李天英凌晨4点就开始起来忙碌,为了接待游客而准备。李天英家的农家乐紧邻村里的一处网红 小广场,小广场上有小桥流水,还有儿童游乐设施,旁边不远处,是高高的青山,景色优美。上午不到10:30,她家的饭桌上就已经有游客坐下来边吃边看山景了。
李天英表示,按照往年的经验,五一当天能接待十来桌客人,一天能炖七八只鸡,算下来一天能有两三千块钱。
杏梅、板栗、山枣、大樱桃……走在掌平洼山间,记者发现,当年因水而穷的掌平洼村,如今浇地的水管可以直达村里的每一个山顶的每一亩果园。村民介绍,每逢春暖花开,或逢节假日,各地的游客来村子看螺旋井、赏花、摘果,流连忘返。
从供全村人吃水到网红景点,老井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村民们的生活也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
震撼的螺旋井、清澈的井水、幽幽青山和小桥流水……当年解决吃水难的老井成了掌平洼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景点,当年井中挖出的石头,被村民们垒成了具有乡村特色的石屋。掌平洼村党支部书记刘方军介绍,假期高峰时期,每天来老井参观的游客达上万人,一年来此旅游的游客达几十万人。
“在我们掌平洼人看来,这种精神永远不过时,虽然我们已不再需要吃老井里的水,但精神我们永远不会忘。”刘方军说,今后,“战天斗地、百折不挠、勠力同心、久久为功”的精神还将激励着村里的后辈们向着更好的生活去努力奋斗。
责编:王乐双
审核:辛 然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