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准备
孩子的教育问题牵动了太多人的神经L:被焦虑裹挟的家长,缺乏动力的学生,琐事缠身的老师。有多少望子成龙的父母在他们并不认可的教育环境中苦苦思索?有多少被逼无奈的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迷失方向?
应试教育的问题就是考试太重要而导致学习的初衷与实际背离,和真实世界脱钩,学生学习的过程很枯燥。等学生高中毕业或大学毕业时,从象牙塔走出来,他们还是完全不知道如何选择专业和工作。
高中毕业时,我们的世界是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这些学科的知识点架构起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大学毕业前,我们活在所学专业的学科体系里,似乎往一个细分领域走了四年,好像学了些东西。可是,他们并没有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方面给我们多少帮助。相反,我们可能更容易陷入在某一学科的知识海洋里,难以认识真实世界。
真实世界中的问题需要运用多个学科知识才能解决。现在,学科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发展,跨学科的融合和协作也成为常态。例如,人工智能领域里,很多问题需要用到数学、计算机、生物学,还有政治和伦理知识。既然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是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那么孩子为什么在学校里还要继续按照一个个学科去学习呢?
可惜,大部分高中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被划分成各个独立的“单元”,例如“工业革命”和“植物的生命周期”。在学习这些“单元”内容时,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读课本、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解数学题。
到了期末,学生要参加统一考试,题型可能是多选题或者简答题,或是写一篇作文。随堂测验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作业来辅助学习。这些东西听上去一点也不陌生,因为我们都曾经历过。
优秀的老师会努力让自己的授课过程充满趣味,同时会安排小组讨论。理科老师会提供实验室给学生使用,英语和历史老师则布置论文。有时老师会布置一个期末课题,但大多数情形下,这些东西都是“甜点”,而非“主菜”,并且每个学年里学生也“享用”不了几次。
萨米特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所不同,他们的课程内容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精心设计的课题项目。课题项目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该问题必须与学生本人或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项目解决实际的问题。在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及时的反馈,并采取行动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例如,在“亲爱的编辑”课题项目中,学生会通过亲身扮演作者和记者的角色,了解他们是如何利用逻辑或逻辑谬误去说服观众。萨米特开设了“模拟城市”“畅所预言”等一系列基于真实生活问题的项目,让项目式学习不再是“餐前甜点”,而变成了“主菜”。
可见,项目式学习正是在模拟一种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场景。学生从解决一个真实、有趣而复杂的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习、应用和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学到的知识会记得更牢,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升得更快提升。
标准化的考试是项目式学习面临的一大障碍。考试分数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也影响了房价。为了买套好的学区房,家长们努力工作挣钱,甚至不惜在财务上透支自己,而一旦获得了入学资格,还要拼命维护学校的名声。
项目式学习对许多老师、校长和家长来说更像是一次冒险。因此,他们仍会选择熟悉的教育方式,因为他们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颇为讽刺的是,标准化考试的初衷是为了检验学生的表现,看他们是否为今后的人生做好了准备,可是这些考试到头来却成了他们为未来做准备的障碍。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接受项目式学习教育的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表现很优秀。
最重要的是,这些课题项目的目标是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为这个世界做好准备。与标准化考试不同的是,如今的生活中清晰定义好的、简单直接的任务越来越少,你很难再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晋级。相反,生活可能一团糟,且复杂多变,无论在任何时候,你都必须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你的优势在哪儿,然后付诸行动。
雇主看重的是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站稳脚跟的自信。家长则希望孩子在意外失去工作之后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当孩子长大成人面对重大变化的时候,能够从容应对:例如,在孩子出生后,懂得和伴侣一同承担起责任,把接下来的一切事务安排好。
和我们一样,孩子所学的一切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准备。最后,用书中引用的雅各布·里斯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每当感到无助的时候,我会去看看石匠,他们挥舞着锤子第一百次敲击面前的大石,却没有看到丝毫裂缝。但当他敲第一百零一下的时候,石块轰然碎成了两半。我很清楚,那并不仅仅是第一百零一下的功劳,更是前头那一百下的辛苦积累”。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