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妈期间可以吃橘子吗(月经期间不能吃什么水果和食物)
全国各地,从北到南,
没有不爱吃桔子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们早就摆脱了“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限制,
现如今,
无论是个大浑圆的丑桔,
还是一口一个的砂糖橘,
全国到处都有,
桔子可谓是“国民水果”之一了。
但“桔红是非多”,
江湖上关于桔子的流言真不少,
真真假假掺在一起,
还能不能愉快地“炫”桔子了?
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关于桔子的那些“风言风语”。
01
桔子富含维生素,
要多吃?
桔子富含维生素,
这话没错,
柑橘类水果中维生素C(简称VC)的含量,
通常有20~30mg/100g,
比苹果(1~5mg/100g)和梨(4~8mg/100g)
可要多多了。
桔子水分充足,果肉软嫩,
酸甜可口,价格亲民,
在新鲜果蔬没有那么丰富的冬季,
受欢迎是必然的,
一个中等大小的桔子,
基本能满足孩子每天一半的VC需求。
而且,
柑橘中还含有丰富的钾、类胡萝卜素,
以及橙皮素、柚皮素等等,
它们都是对健康有益的成分。
但再好的水果,
都讲究一个“量”,
维生素是挺丰富,
可糖也不少!
平均11.9%的含糖量,
要是碰上比较甜的品种还会更高,
再加上桔子不用洗,
剥开就能吃,
一不小心就容易吃太多,
根据我国膳食指南的推荐,
普通成人每天吃水果的量是200~350g左右,
折算到柑橘类,
差不多就是2~3个中等大小的橘子。
02
桔子吃多了,
会“上火”?
很多人特别爱吃桔子,
但是一想到吃多了会“上火”,
又不得不克制自己。
其实,所谓的“上火”,
还是糖的“锅”。
高糖分会让嗓子发干发涩;
有一些敏感的人,
还可能因为桔子中的果酸,
感到牙龈和胃部不适。
如果吃完后没有及时清洁口腔,
这些食物残渣、糖分。
就容易造成口腔内细菌滋生,
引起炎症,
初期可能表现为牙龈发炎,
主要特征是牙龈红肿、容易出血、有胀痛。
这些是不是很像“上火”的表现?
别担心,
只要不吃太多,
吃完好好刷牙、漱口,
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03
桔子吃多了,
会变成“小黄人”?
不是吓你,
这是真的!
每到秋冬季节,
总能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求助帖:
“怎么办?炫了一下午砂糖橘,
变成‘小黄人’了!
我这是被桔子染色了吗?”
其实,
这是因为柑橘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
如果经常吃很多桔子,
太多胡萝卜素没能及时代谢掉,
在血液中的含量过高,
就会导致皮肤变黄,
这种情况被称为“高胡萝卜素血症”,
也叫“桔黄症”,
典型表现就是手掌、足底明显变黄,
严重的甚至会全身的皮肤变黄。
不过不用担心,
这不影响健康,
只要暂时停吃桔子,
过一两周肤色就能恢复正常,
一般也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
而且,除了柑橘类之外,
胡萝卜、南瓜、木瓜、芒果等蔬果,
胡萝卜素也含量丰富,
吃多了也会变成“小黄人”。
04
桔子里的白瓤是好东西,
多吃有益?
有人说,
桔子皮、桔子肉上的白色“丝丝”,
营养价值很高,
多吃有益,还能入药。
这实在是有些夸大了,
那个“丝丝”叫做桔络,
本质上是桔子的内果皮,
我们剥掉不吃的那个,
是外果皮。
桔络确实有一些营养,
它的成分主要是水分和膳食纤维,
也有一些植物多酚类物质。
不过它的量实在太少,
而且大部分是膳食纤维,
口感也不是很好,
吃与不吃,一切随缘,
真想补充膳食纤维,
多吃点杂粮效果会更好。
05
桔子还分公母?
“母”桔子更好吃?
网上有很多关于挑桔子的诀窍,
生活中,
你可能也听人说过,
桔子底部有“小圆圈”和“小点”之分,
“母桔子”才好吃。
这就有点“扯”了。
实际上,
这些“小圆点”和“小圆圈”,
是脱落的花器官在果实上留下的疤痕,
多数是点状的。
不同的果实上,
这一部分的果皮发育速度存在很大差别,
所以同一品种的桔子中,
能看到不同大小、由点状到环状的脐部。
脐部的大小在不同果实中是连续分布的,
不存在明显的界限来划分公母,
也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
脐部这一小块果皮的发育,
与果实的味道相关。
桔子的酸甜、口感,
还是和产地、日照等因素关系更大些。
06
吃桔子,
不如喝桔子汁?
有人觉得,
剥桔子剥得指甲缝儿都脏了,
还不如榨汁喝。
但这样做虽然方便,
营养却容易流失,
还可能会影响健康!
原因还是在于糖含量,
膳食纤维被过滤掉之后,
一不小心就容易喝太多,
造成糖分摄入超标,
对健康非常不利。
有人说,
那别的水果还能榨汁喝吗?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
科技传播部主任阮光锋表示,
所有的水果都是如此,
营养素流失不说,
含糖量高、饱腹感差,
导致发胖事小,
影响健康事大!
最后提醒大家,
桔子虽然好吃,
但不要一顿“炫”太多哦~
来源:央视网综合科普中国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