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十二愿月子中心,致爱月子中心 收费

影视公司如何用30%的钱开好一场剧本策划会?

健身圈有句老话:“三分练七分吃”,对于编剧策划会也一样,三分开会七分筹备,或者至少五五开。

从业者都明白“功夫在诗外”的道理:一个3个月集中拍摄完毕的电影项目,前期筹备期可能长达1年甚至两三年。原因很简单,一旦开机,就等于开战——演员档期锁定了,所有主创的时间锁定了、几百号剧组人员也都锁定了,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在烧钱。

策划会本身,其实也是一场微缩战斗——你把各路编剧、导演、剧本医生、跨界顾问聚集在一起也不容易,有人甚至是按天甚至按小时计费的。如果因为前期筹划失当,导致会议效率低下,各路人马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都会觉得不值。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开好一个策划会吧。

一、明确边界条件、制片需求

虽然策划会一般是针对剧本展开讨论,但影响剧本走向甚至生死的,往往是剧本之外的一些制片条件。譬如——

项目的市场定位(主类型)是什么?目标票房是?

整体预算多少?前期预算有多少?·

预计开机时间是?还剩下多少修改时间?

这是第几稿了?前几稿大概走过哪些弯路?又积累过哪些经验?

主创(导演/主演/摄影/美术)是谁?是否有特殊个人风格?·

摸清楚以上这些非常实际的客观信息,才能把精力和金钱花在刀刃上。

譬如,如果这是剧本第三稿,离开机只有三个星期,那么策划会的目标肯定是进行局部修缮,而不是提出颠覆性的修改意见,重新来过;

如果这是一个想走电影节的艺术电影,那么,会上更应着重考虑影片的作者属性,而非类型属性,不应用主流商业片的规律去要求它;如果女二号演员的档期有限,只能参与几场戏的拍摄,在会上就得尽量考虑其戏份的集中与总量。

除开这些摊在台面上的客观信息,还有很多隐藏在暗处的、需要深挖的“真相”。这是区分一个剧本医生、策划是否专业的分界线。

很多时候,制片人/投资人的表面需求并非其真实需求——明面上,召开的是一场如何提升剧本的讨论会,但深入沟通发现,对方似乎在考虑“是否应该换掉编剧”,或者“这个项目还有继续投资跟进的必要吗”; 再譬如,导演言之凿凿说他想做一个“有爱情元素的科幻片”,但你察觉到,他真正的创作初衷,是要表达他的爱情观,甚至祭奠自己的青春,有作者倾向,而至于那些科幻元素,更多是被资本绑架,必须考虑类型和和票房回收的无奈之举;

再譬如,问题根本不是出在剧作上,而是出在人际关系上——导演、制片人/投资人、编剧对于影片,都有自己的想象和坚持,迟迟聊不拢。此时组织策划会,本质上是想通过第三方的客观意见,去凝聚共识,而非解决单个的剧作问题;

还有一些更“奇葩”的制片需求——这是一部给投资人的小三定制的片子(意味着……你懂的)、这是一部用来增加公司项目数、提升整体估值的片子(意味着很可能只需要做到短纲和PPT策划案的阶段,无需剧本)、这是一部骗人付费观看的网络大电影(意味着诱人的片名和前6分钟的开场至关重要,后面的,可以大幅降低标准)……

真实的制片需求和边界条件,永远是召开剧本策划会之前,务必优先考虑的场外信息。否则讨论越激烈,越容易出现南辕北辙,颗粒无收的难堪局面。

二:类型分析、资料搜集

阳光之下并无新事,几乎每个片子都可以归类到一个子类型,找到相应的参考影片。做好类型规律分析,是深入探讨一部电影前的有效前提。而定位影片的子类型,则是前提的前提。

举个例子:某次制片方当场提出了需求——要为某喜剧明星量身定做一部网络爆笑喜剧,希望借由这场会议,制定初步方向。这个初衷天经地义,但往下一聊发现,对方对现有的各类网络喜剧没有研究,连基本分类都没有做——譬如《万万没想到》是结合了日和漫画和《总而言之》的一种结构固定的原创模式、《屌丝男士》是拼凑的段子剧,《爱情公寓》则是模仿了最经典的美式情景喜剧——不同的喜剧分类,是迥异的搞笑方法。

影视公司如何用30%的钱开好一场剧本策划会?

若连最基本的喜剧次类型的定位都没有,几乎很难想象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网剧。果不其然,接下来讨论的出发点,明显跑歪,变成制片人的执念和众人共识之间的角力,苦不堪言。

更多时候,影片的“子类型”是提前确认好的。那么,就可以直接筛选参考影片,进行细致的拉片分析、规律总结,作为策划会的准备材料。

这里所谓的“子类型”,是指某种共同元素和叙事规律的影片。

通过对比分析,可见共同的叙事规律——

【神奇事件】故事噱头始于一件超越惯常认知的“神奇事件”;

【危机救赎】有一件不好的事情(致爱死亡/轮船爆炸)需要被拯救;观众亦期待看到此类改变;

【隔空合作】双时空的人,各有优势:现代人拥有信息优势,可以“预知”过去时空将要发生的事;过去的人有先机优势,可以通过改变当初,影响现在。

【逻辑漏洞】容易出现“祖母悖论”,一般用平行时空理论来解释

一旦发现此规律,再回头看需要策划讨论的剧本,就能有理有据地指出其成功和不足之处。 类型规律,只是前期案头准备的一部分。广义上讲,针对特定话题的资料搜集(譬如要写一部法医的电影,就去研读不少凶案鉴定的资料)、实地采风、访谈,都是有效的前期筹备工作。具体就不再赘述了。

三、 剧作诊断分析

把目标剧本进行细致的拆解分析,找到其问题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成熟的工业体系中,这一步通常由专业的剧本医生团队完成,甚至还会将观众问卷调研、焦点访谈等作为辅助,以求全面搜集专家和观众的不同意见。

影视公司如何用30%的钱开好一场剧本策划会?

有了具体的问题清单,就像有了一张地图,再依此制定策划会、头脑风暴会的讨论目标,就相对轻松了。 在国内,很多时候会把剧作诊断分析放在策划会的前半场,或者干脆融入到会议中,一边指出问题,一边现想解决方案。好处是简单、集中、省时,对于前期策划预算捉紧的中小成本影片而言,打包突击不失为高性价比的良策。

但现场即兴的发言,弊端是缺乏体系感,其分析深度、全面性、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很难和一份详实的、层层递进的剧本评估报告去比较,毕竟那是专业评估团队半个月的工作结晶,精细度和生产成本都不可同日而语。

影视公司如何用30%的钱开好一场剧本策划会?
影视公司如何用30%的钱开好一场剧本策划会?
影视公司如何用30%的钱开好一场剧本策划会?

建议那些重视剧作、投资破5000w的一线电影考虑这种工作模式。相较于动辄百万的编剧费,千万的发行费,若在策划会之前,进行彻底全面的体检和问题分析,辅助投资决策,往往能花小钱办大事——在观众对故事日渐挑剔的当下,若能提升哪怕5%的剧作质量,甚至只解决哪怕一个硬伤,对于高投资影片的票房助力,都十分可观。

至于具体的剧本评估方法,要点实在太多了,在这就不展开了。

四、会议目标制定

根据制片需求和剧本诊断结论,首先需要制定总体目标,也就是解决当务之急,补上最大短板。譬如根据新演员的特质,把影片相应桥段都调整一遍;或者要重新厘清影片的主题,再据此取舍每一个情节段落。 然后根据实际的预算、周期,安排策划会的时间和单场主题。

如果只有一个下午,那就集中火力解决硬伤;如果有一周闭关时间,则可以制定不同主题,譬如“第一天集中讨论、甄别剧作问题(如果没有提前做评估的话)、第二天厘清主题和类型、第三天完善角色设定、第四天梳理分场的功能和逻辑,第五天……”

如果有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期间编剧还有时间改稿,不妨根据剧作发展阶段进行划分:譬如,首周确立类型和故事线,次周完善短纲;第三四周,完善分场初稿;以后再集中讨论细节……

五、与会人员遴选

人员遴选,是策划会前期筹备的重要环节,某种程度上,人对了,可以掩盖方法论的瑕疵,人选错了,再好的方法论也救不回来。因此,花点时间好好想想需要哪些人员参加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影视公司如何用30%的钱开好一场剧本策划会?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