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可以吃毛肚吗(怀孕可以吃毛肚吗早期)

近日,一位孕妇发布视频称,轻信偏方,吃了橄榄炖猪肚后,当晚出现不适反应,马上赶去医院挂了急诊,医院复查后安排她住到 ICU 保胎,她也提醒网友们不要乱吃东西,相信科学,拒绝偏方

图片截取自微博

关于孕期的饮食禁忌,网上众说纷纭。有说不能吃鱼,吃了,孩子长鱼鳞;有说不能吃狗肉,吃了,孩子爱咬人;有说不能吃兔肉,吃了,孩子得“兔唇”;有说不能吃牛羊肉,吃了,孩子会有狐臭;还有说不能吃海鲜,吃了,孩子会发育不良。

但也有过来人说,大部分食物都能吃,孕期没什么需要忌口的食物。

作为孕妈妈的你是不是很纠结,到底该听谁的?

太长不看

  1. 可以放心食用山楂、荔枝、桂圆、西瓜、茄子、马齿苋、木耳、海带、菠菜这些果蔬;
  2. 孕期可以吃海鲜,对胎儿大脑、视力发育有好处;
  3. 孕期注意补钙,根据医嘱补充钙剂,一直持续到哺乳期结束;
  4. 不吃生食、远离烟酒、少吃罐装食品、适量摄取**(每天一杯咖啡或适量喝茶);
  5. 健康饮食,远离高脂、高糖、高盐食品,不暴饮暴食,增重在 10% 即可满足胎儿正常发育。

这些传言都不可信

在古代,由于医疗和科技水平落后,女人生孩子可谓“九死一生”,如遇宫外孕、难产、胎位不正、产后大出血等,几乎没有任何治疗方法,只能眼睁睁看着孕妇死亡。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民间的这些饮食禁忌,其根源是对未知的恐惧。事实上,众多孕期饮食禁忌的传言并不可信。

传言一:吃山楂会引起宫缩,导致流产

这种说法其实没有科学依据,山楂如果这么神奇,各种催产手段意义何在。怀孕期间适量食用新鲜山楂有助于缓解孕吐,增进食欲。如果孕妈妈想吃山楂,可以放心食用,适量就好

传言二:吃荔枝、桂圆易引发阴道出血、腹痛,导致流产

目前没有医学证据证明孕妇吃荔枝、桂圆会导致流产。孕期引起阴道出血、腹痛的原因有许多,常见的原因包括宫外孕、阴道、宫颈炎症或感染等,但与吃了荔枝、桂圆没有关系。荔枝、桂圆含糖量高,建议无论是否在孕期,都不能大量吃。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传言三:西瓜吃多了,羊水会变少

同样的,也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西瓜是孕期的禁忌。只要是新鲜的西瓜,不过量食用就好。

水果最大的问题是含糖量高,吃多了不利于血糖控制,导致妊娠期糖尿病。我们平时都要控制西瓜的摄入量,更别说孕妈妈们了。只要水果卫生、安全,孕妈妈们都可以放心食用,但适量就好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传言四:茄子易引发腹泻、肚子痛等症状

茄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含有糖类(碳水化合物)、钙、钾等营养成分对孕妇和胎儿没有不良影响,可以食用。在烹饪方式上建议尽量少油、少糖,对孕妇来说会更健康。

传言五:马齿苋、木耳菜性寒,食用后会易引起不适

马齿苋、木耳菜都属于野菜,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中医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并没有证据证明其对胎儿有不良影响,适量食用不会导致流产

不建议孕期吃不来源明的野菜,以免引发过敏,造成严重后果。

传言六:海带、菠菜容易导致积食,吃多易便秘

海带中富含碘,孕妇适量吃海带能防止碘缺乏,此外,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牛磺酸、谷氨酸等,可促进胎儿脑部和神经发育,孕妇适量吃海带对胎儿有益

菠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缓解便秘,保持大便通畅,但菠菜中含有较高的草酸,人体胃肠道不容易吸收,建议烹饪时先用水焯一下,这样更有利于人体吸收。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传言七:不能吃海鲜

民间相传“不能吃海鲜,特别是螃蟹、甲鱼会导致流产”。

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孕妇吃海鲜会导致孩子发生皮肤问题

海鲜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对胎儿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深海鱼是脂肪酸的重要来源,对胎儿的大脑和视力发育都有好处。因此,孕妇可以吃海鲜,甚至可以适当多吃一点。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螃蟹和甲鱼同样跟流产没有直接关系,但吃不吃因人而异,肠胃不好的人尽量少吃。一般来说,孕妇在怀孕前吃海鲜未引起任何不适,在孕期正常食用亦不会有危害,不必过于焦虑。

但要注意,一定要确保海鲜是新鲜的,且食用时已煮熟、煮透。若为了保持口感鲜嫩,烹调海鲜的时间短,则无法彻底杀灭病菌,则会带来安全隐患。

传言八:补钙过多会使胎盘老化

胎盘老化与补钙没有任何关系!准妈妈在孕期补钙十分必要,因为胎儿在骨骼发育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钙,从知道怀孕开始,就可以根据医嘱补充钙剂,一直持续到哺乳期结束。

孕妈妈不能吃的东西

生肉类不能吃,如生鱼片、七分熟的牛肉,还有溏心蛋、也尽量不要喝未经消毒的牛奶。

没有熟透的肉类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孕妇食用后,易导致感染。因此,孕期不建议吃任何生肉,一定要将肉类煮至全熟。

远离烟、酒及含酒精饮料

不论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烟草中尼古丁、氢氰酸、吡啶芳香族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质,都可伴随烟雾吸入母体,进入血液循环,影响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早产、流产或胎儿发育畸形。

胎盘对酒精没有屏障作用,母体血液中的酒精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可阻止胎儿对 B 族维生素和葡萄糖的吸收,不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饮酒可导致胎儿智力发育受损,严重时可导致流产、早产等。所以孕期不能饮酒。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尽量不吃罐装加工肉类

一般来说,最好吃用用新鲜食材烹饪的食物,这样营养丰富,而罐装食品的营养在制作中流失。此外,罐装食品如冷的火腿、培根、午餐肉、鸡肉等均是李斯特菌高风险的食物,孕期感染李斯特菌可以导致流产等严重后果,所以,在孕期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如果非常想吃,建议彻底高温加热灭菌后食用,如果没有加热的条件,就尽量忍忍别吃了。

含**食物摄入要适量

有些孕妈妈喜欢用一杯咖啡开启一天的美好生活,如果喝咖啡能让孕妇心情愉悦,那在孕期是可以喝的。研究表明,孕期摄入适量**与宝宝的智力、体重和行为发育均不存在相关性

适量是多少呢?我国尚缺乏每日**摄入量的建议标准,但可以参考一下其他标准: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出,孕妇尽量不吃或少吃含**的食物与药物;
  •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则明确表示,孕妇、哺乳期妇女每日摄入**量应在 200 毫克以下;
  • 加拿大卫生部发布的**消费安全水平建议,孕妇、哺乳期妇女或计划怀孕的女性每日摄入**量为 300 毫克以下。

也就是说孕妈妈一天喝一杯咖啡对宝宝没有危害。喝茶也是一样的道理,茶中的**浓度比咖啡低,适量喝茶不会增加流产的风险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高脂、高糖、高盐食物要少吃

摄入过多的糖分、油脂和热量,在任何时候对人身体都不好。会增加孕妈妈肥胖、妊娠期糖尿病等发生的风险,使畸形儿、巨大儿、难产的概率升高,对宝宝的长期健康也会有不利影响。

此外,研究证实,高盐饮食和高血压发生有关。孕期高盐饮食可导致妊娠期高血压,怀孕中、晚期还易引起水肿。因此,建议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 6 克以内

孕妈妈的辛苦,只有自己能亲身体会。偶尔想吃点“垃圾食品”,其实吃点也无妨,不必盲目苛刻,适度即可。一个炸鸡腿,一瓶碳酸饮料不会让宝宝健康受影响,却可能会给孕妈妈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怀孕期间应该怎么吃

怀孕期间的饮食原则是不要暴饮暴食,做好体重控制。多数孕妈妈在怀孕期间都能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整个孕期更重要的任务反而是控制体重

怀孕期间,准妈妈的能量摄入只需比妊娠前增加 10% 左右即可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千万不要为了增加营养而暴饮暴食。孕期过量的营养摄入,不利于准妈妈控制体重。孕妈妈在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会增加早产、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胎儿发育过大还易造成难产。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目前产科对孕妈妈关于体重的建议如下:

  1. 如果孕前体重处于正常范围,即体重指数(BMI)在 18.5 kg/㎡~24 kg/㎡范围内,整个孕期体重可以增加 11.5 kg~16 kg;
  2. 如果孕前体重较轻(BMI<18.5 kg/㎡),整个孕期体重可以增加 12.5 kg~18 kg;
  3. 如果孕前体重超重(BMI≥24 kg/㎡),应注意控制整个孕期的体重,可增加 7 kg~11.5 kg 体重。

例如,一位孕前体重正常的妈妈,怀孕前体重 50 kg,整个孕期增重极限为 16 kg,也就是说这位孕妈妈怀孕期间体重的极限应该不超过 66 kg。因此,一定要做好体重管理,建议少食多餐,千万别胡吃海塞

不要偏食,营养均衡

准妈妈在怀孕期间尽量不要偏食,以免营养不良。要保证营养素的多样化,建议多吃营养密度高的食物。

营养密度指单位能量的食物中,某种营养素的浓度。判断某种食物的营养密度,可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 营养密度高:同类食物中,脂肪含量较低或含糖量较低的;
  2. 营养密度低:加入大量的油、糖等成分的食物。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易出现糖类(即碳水化合物)比例过高(也就是主食吃太多),孕期尤其要注意注意避免大量摄入高碳水食物,合理搭配、均衡适量才更科学。

可适当吃一些营养素补充剂,如叶酸、多种维生素、钙剂等,营养素补充剂不能取代食物,但可在某种营养素摄入不足时,保证身体的正常机能和胎儿的正常发育。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为了预防缺铁性贫血及其给胎儿带来的不良影响,可适当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动物血等。同时补充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

综上所述,孕妈妈在孕期应避免摄入有毒、有害、易过敏的食物,鼓励孕妈妈饮食多样化,少吃高脂、高糖、高盐的食物,均衡适量最重要。只要怀孕前吃着没事儿的食物,孕期正常食用都问题不大。控制好体重,妈妈和宝宝都受益。

作者:郁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

郝艳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审稿: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研究员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