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杂志可以带回国吗(日本杂志可以带回中国)
近日
央视《吾家吾国》栏目专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
陈和生
讲述他的科研之路
以及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运行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奋斗历程、感人瞬间
大学选择攻读祖国急需的核物理专业
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后
毫不犹豫回到祖国
75岁仍忙碌在科研一线
“国家需要”
是陈和生面临重大抉择时
考虑的第一件事
01
参观日本实验室遭拒
“回国自己做!”
陈和生是我国粒子物理学家
75岁的他依然工作在科研一线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
他作为总指挥
建成我国目前单项最大的大科学装置
散裂中子源
这是微观物质世界的“超级显微镜”
能从原子结构变化的细微层面
预判安全隐患,测试大国重器
散裂中子源可以很好地监测
高铁车轮的状态和寿命
此外,陈和生还试图将其引入更多领域
例如高铁骨架、新能源车电池
等诸多性能检测
甚至在医疗领域
他也试图让散裂中子源发光发热
这样的“神器”背后
是一段追赶世界先进的奋斗史
曾经,陈和生为探究锂电池性能
到访日本实验站
但对方拒绝参观
陈和生当时就暗下决心
“回来自己做!”
从2011年奠基
到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
仅仅六年半
中国就拥有了世界上第四台
发展中国家第一台散裂中子源
如今它已经帮助科学家们
完成超600项课题
陈和生表示
“如果我们国家
没有自己的散裂中子源作为平台
很多前沿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将难以开展”
02
“东莞对我们非常支持,非常尊重”
2018年,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
散裂中子源通过了国家验收
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
已经有来自全球的3400名注册用户
完成重要原创性课题超过700项
而从立项到最终完成
陈和生院士投入了整整18年的时间
在节目中
陈和生院士特别分享了
一个和东莞有关的温暖小故事
2017年8月27日
散裂中子源打靶成功
当天晚上
参与散裂中子源项目的年轻人很高兴
在外面的餐馆里吃饭
隔壁饭桌的人
听说他们是研制散裂中子源的
今天打靶成功了
就表示把今天的单买了
“这是一件小事,
但是感觉到社会对团队的尊重。”
陈和生院士表示
陈和生院士深情回顾了
在东莞这些年的感受
“我从2006年跟东莞打交道,
我觉得他们(东莞)对我们非常支持,
非常尊重。”
03
“中国的科学技术
归根结底要靠自己”
1964年
陈和生以湖北高考物理状元的成绩
考入北京大学
他选择了核物理这个祖国急需的专业
“当时国内人民群众都迫切希望
我们国家的核武器能够早日试验成功
所以我选了这个专业”
1982年,陈和生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并于1984年5月获得博士学位
1984年底,中科院启动博士后试点工作
陈和生回到祖国
成为我国第一位博士后
陈和生称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
那时我已经38岁了
我应该尽快回到祖国
为中国的高能物理作出自己的贡献”
尽管当时陈和生并不确定
自己能否在中国取得理想中的科学成果
但他仍坚定不移地做出了选择
“中国的科学技术归根结底
是要靠中国人
在自己的土地上奋斗才能实现”
04
“对撞机领域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他带领团队使中国保持领先地位
回国后不久
陈和生就参与到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奠基
4年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中国正式成为
世界八大高能**中心之一
但陈和生并没有就此止步
1998年
被任命为高能所所长的陈和生意识到
已经运行了10年的对撞机
正面临激烈国际竞争
对撞机领域很特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不提升性能就会落后
中国也将失去
该领域科学存在的价值和地位
彼时,实力强大、有权威背书的
美国康奈尔大学**加入竞争
许多人不看好中国**
陈和生带领高能所
在2008年完成改造
至此,中国保持了这个领域的领先地位
而美国则关闭了康奈尔大学的**
陈和生回忆
当时美国权威的物理学杂志说
美国的科学家正在坐飞机蜂拥而至
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来做实验
“以前出去都是参加别人的实验
现在是以我们为主
这对于我们的国际科学地位非常重要”
05
这些贺卡,他珍藏至今
多年来,陈和生一直忙于工作
家里由妻子一人操持
尽管嘴上说不牵挂
陈和生每次出差
都会买当地的纪念品送给老伴
如今,带着歉意和心意的物件
已经布满了家里的各个地方
除了这些纪念品
陈和生家中还有一份他珍藏的回忆
那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李政道寄来的贺卡
李政道每年都会寄来手绘新年贺卡
这些贺卡,不只是友谊的见证
更让陈和生想起
从前辈身上学习到的治学精神
陈和生说
前辈们严谨的科学作风
奉献科学的精神
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这也是他想要传递给年轻一代的理念
“我希望让有志于
中国科学技术的年轻人
能够热爱科学,能够有机会
为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出力”
(东莞发布)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