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人事局,宝鸡市硕士人才引进
西安秦腔北会 王世森
我和冀福记老师结识于1986年,也就是他调到易俗社任社长的那一年,我们同相属马,冀老师大我一轮,也算是忘年之交。在三十多年的交往中,冀老师的为人、做派和品行令我叹服、敬重,我常说他是我心目中的老社长、老兄长,老师长、老朋友。
最近翻越历史旧料的过程中,翻阅到《丹江潮》杂志专栏作家毛毛对冀老师的一片访谈录《人生、戏剧、易俗社》,冀老师谈到自己命中注定要和戏剧结缘,要用作品回报社会,也谈到易俗社工作的二十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感触颇深,教益匪浅。同时也勾起了我和冀老师亲历几件事的回忆。
一、身处物欲横流的社会,他自掏腰包为易俗社引进人才
易俗社是声震西北、誉满全球的古老剧社,想进入易俗社展示自己戏剧才华的人很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人就想歪道道、托关系、找门子。冀老师在人才引进问题上始终坚持两大原则,一是惜才爱才,只要是社里急需要的有用人才,在不违反纪律的前提下,他会想尽办法托关系,找熟人,经常自己掏腰包求人办事,为的就是要把人才引进来;二是凭着良心廉洁办事,凡是不走正道、不阳光的人来办事,一概拒绝。在冀老师任期内引进的三、四十个业务骨干,后来都是社里的台柱子。
1998年初,冀老师告诉我,有一件大事需要我帮忙,经过了解,我才知道他想把周至县剧团的旦角演员李淑芳挖到易俗社来。由于李淑芳在周至县剧团属于挑大梁的头排演员、顶梁柱,剧团不放人,他把剧团工作做的差不多了,县人事局又不放人。不知他从哪里打听到
县人事局长陈编书是我的同学,想请我出面做工作。我当时还不太了解李淑芳这个演员,考虑到县上人事局可能也真有难处,就有推托之意。冀老师就反复给我做工作,说李淑芳是肖若兰老师的关门弟子,活脱脱一个“小若兰”,非常有发展前途,放到县剧团就把人才埋没了。面对老兄长的软磨硬泡,我还是答应他约陈局长过来。
时过半月,记得在案板街北头路东有一个交通什么宾馆,冀老师摆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为李淑芳调动工作而“贿赂”予我,陈局长如约而至,作陪的还有我们秦腔北会时任会长李青麦老兄。也就是在这次招待中,我们帮助冀老师“围攻”陈局长,陈局长也拉不下我这位老学长的面子,答应可以给李淑芳办理调动手续。几个月之后,李淑芳终于办完调动手续,成为易俗社正式演员。
今年春节期间,约冀老师、展运华老师,尉霞老师一聚。谈论起李淑芳的秦腔流派传承中心的工作,冀老师半开玩笑地说道,他求人给社里办事,自己掏腰包请客吃饭是常事,关键是李淑芳至今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多人为她的调动帮过忙。
李淑芳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十分出色的演员,到易俗社以后认真学习,不断深造,努力提高,声誉满满,后来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成为梅花奖得主,以肖派传承人的身份组建了秦腔流派传承中心,为推动秦腔事业的发展做了有益的工作。李淑芳所拥有的这些收获和个人社会作用的发挥,在一个县剧团是很难有这种机会的,我以为,是冀老师这位伯乐相中了千里马,也是易俗社的大舞台成就了名流英才。
二、不遗余力辛勤工作,为创立秦腔流派扛起大旗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阅读过著名戏剧评论家杨文颖老先生的《秦腔流派问题思考》、《再谈秦腔流派》等文章,老先生从京剧梅、程、尚、荀流派对京剧发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谈起,感发出秦腔界“具备创立个人流派条件者并非绝无仅有,最终却未能以某派为号召,发扬光大,继往开来,这不能不是秦腔前进发展的巨大损失”的叹息。
作为易俗社社长,冀老师深知具有世界影响的百年易俗社在振兴秦腔过程中的旗帜作用,也深感其任务之艰巨,道路之坎坷。自从到任社长岗位,他就开始深入实际研究探讨,摸排具备创立个人流派演员的情况,走访秦腔戏曲界各路专家名流,奔走呼号,为秦腔界流派的创立而摇旗啦喊,辛勤工作。
肖若兰老师是我们秦腔北会的老朋友,她的表演艺术享誉西北,特别是她行腔委婉,嗓音纯正,吐字轻巧,抑扬妙曼,韵味醇郁,尤以鼻腔共鸣更见真功,加之那迷人的后绮音,更增添了唱腔的炫丽色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冀老师以肖若兰老师收徒仪式为抓手,广泛深入开展工作,反复联系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成功举办了《秦腔表演艺术家肖若兰老师收徒仪式》专场晚会,王荣华、李淑芳、田颖文、丁晓玲、史纺绸、段晓爱等一批青年演员正式收为肖若兰老师的徒弟,社会影响十分广泛。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冀老师及秦腔界专家名流的共同努力下,1993年陕西省文化厅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专门召开《肖若兰舞台艺术流派理论研讨会》,确立了肖(若兰)派在秦腔艺术界的地位,开创了秦腔个人流派创立的先河,这也是冀老师对秦腔事业的一大贡献。
三、冀老师是扶持群众文化活动的楷模
冀老师是秦腔界的专家名流,集编剧、表演、评论于一身,享誉西北乃至全国,但他生活质朴,说话和气,平易近人,非常接地气,从待人接物到自身的衣着打扮,毫无奢侈豪华做派。特别是对待业余秦腔班社的扶持帮助,对票友们“手、眼、身、法、步”的耐心指导表现尤甚,我们秦腔北会人受益颇深。
秦腔北会是上世纪40年代成立于西安北门地区的民间秦腔班社,文革期间停办十一年,1978年春恢复活动。我是1979年学校毕业分配到教育部西安教学仪器厂工作,由于和秦腔北会距离很近,所以在参加工作的同时就参与了北会活动。
我们秦腔北会老会长李青麦先生和易俗社领导、演员关系都很密切,秦腔北会恢复活动以来,能坚持活动四十多年而不辍,其中就与易俗社的支持密不可分。特别是冀老师任社长期间,北会就成了易俗社的“社会活动基地”,张保卫社长,惠敏莉社长,张咏华、任炳汉、孙利群、陈超武、田博等副社长都是北会常客,诸如张保华,栗怀印、郭保华、肖若兰、赵桂兰,宁秀云、宋百存、王明亮、桑梓、卢东升、李敏军、杨伟、戴春荣、赵玉庆等等一大批专家名流都成为北会的客座老师,包括写水牌的书法家“东娃伯”都到北会来过几回,还有肖建等几位学生常年就住在北会的三楼。
曾记得,在2005年以前,北会活动场地固定在环城北路西段82号院(老会长家的院子),只要北会有重大活动,冀老师都会带领大批易俗社老师前来助兴,有时早早到场,亲自帮助我们收拾会场,为北会送上易俗社老师的精彩节目,气氛热烈,场面空前。
1992年,冀老师为秦腔北会请来了省剧协杜耀民副主席,深入北会了解民间自乐班社活动情况;
1993年4月,冀老师为秦腔北会邀请来台湾省秦腔班社班主王普先生,我们整整交流活动一天两晚上,王普先生在北会录制了6盒共9个小时的活动资料;
1993年6月,冀老师为秦腔北会请来乌鲁木齐市新中剧团团长何强夫妇,从此,新中剧团和我们北会成为友好单位,1998年3月,北会部分会员曾经到访乌鲁木齐市新中剧团,受到何强老师、熊月玲老师及其他领导的热情接待;
1994年8月,冀老师邀请中央电视台到秦腔北会拍摄北会专题节目,自此以后中央电视台先后4次到北会拍摄专题节目;1996年除夕之夜,央视一套节目组到北会拍摄西安人《吃饺子唱秦腔过大年》专题节目;
1997年6月,冀老师为北会请来广东电视台《大江北望》剧组,,6月12、13日连续两天拍摄第50集《西安民俗》专辑;
1997年秋,冀老师为北会请来黑龙江省电视台,拍摄《农村俱乐部》专题节目;
1998年5月31日,冀老师把秦腔北会20年会庆的会场请进易俗社剧场,并邀请省戏曲研究院、尚友社、三意社、五一剧团、宝鸡县剧团等专业院团连同易俗社老师一起为北会助兴演出;同时为我们带来南京市城六区文化局长参与我们的庆祝活动。
1998年3月,西安秦腔北会应邀前往新疆克拉玛依市巡演,冀老师亲自安排大衣箱管家高双印老师为我们全程服务13天。
直到现在,我们秦腔北会所有重大活动,冀老师、惠敏莉社长、陈超武副社长、田博副社长都会前来参与,给我们鼓气、加油、支持和帮助。没有冀老师、没有易俗社历任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就没有秦腔北会今天的繁荣发展。
四、“人生难得弥勒笑”,大格局成就大事业
冀老师的人生信条就是“人生难得弥勒笑”,笑脸看世界,笑赢天下事,喜事乐事高兴事,苦事难事头疼事,他都笑脸处之,这就他大格局成就大事业的法宝。
1986年组织上把冀老师安排到西安易俗社任社长,他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易俗社舞台更大,可以尽情施展才华,忧的是作为易俗社掌门人,如何在继承易俗社光荣传统的基础上,做好新时期的大文章。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冀老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易俗社是辛亥革命之后成立的、以“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的秦腔剧社,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吕南仲等老一辈先贤都曾担任过易俗社的领导,现在把这个接力棒交到冀老师手里,如何才能把这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易俗社办好,使它能够发扬光大,冀老师真是“压力山大”。
冀老师上任之际,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整个戏剧界都处于低谷,由于国家政策的改革,财政拨付职工工资仅能保证40%,全社职工三百余口,每年光人头费就得二三百万,作为易俗社的当家人,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保障社里人人有饭吃。
为了开源节流,冀老师将社里仅有的一部吉普车租出去,自己出门办事就骑自行车、坐公交车,还将社里的办公电话改成一号托四机,节省话费。坚持每星期五、六、日三天演出,赔钱也要演,为的是“秦腔都城”就要有秦声,为的是给青年演员提供舞台锻炼机会,这样咬牙坚持了十几年,终于熬出成果。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股风叫“一切向钱看”,西安市内所有剧场几乎都改成经营商场,以期换得蝇头小利。在这一时期,冀老师头脑非常清醒,他曾说过,易俗社不同于其他院团,它蕴含着无数先贤长期以来坚守的办社宗旨和民族精神,我们死命都要保住易俗社这块金字招牌。为此他四处奔走,八方求人。先后多次找省市领导,争取到政府拨付的专项建设资金,求熟人拜关系,全方位多角度考察,引进了开元交大集团的共赢合作,易俗大剧院终于在艰难困苦中建成了,国家文化部高占祥部长亲自前来剪彩恭贺。于此同时,易俗社剧场和办公楼也翻新了,职工住宅楼也建成了,易俗社这块秦腔高地得以保留,而且在戏剧低潮中得到了巩固壮大和发展。
2021年9月中旬,西安市规划,曲江新区投资23亿元建设的易俗社文化街区正式开街,该街区以街、坊、巷、院为基础,以“秦腔之心”为核心,包括易俗大剧院、易俗社剧场、易俗社博物馆、中国秦腔博物馆,街区充满了秦腔元素,走进易俗社文化街区,我们仿佛呼吸的都是秦腔空气。这是党和国家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成果,是西安人民,乃至全世界旅游爱好者的幸事、喜事、好事。
在我们享受易俗文化街区秦腔文化的同时,不要忘记无数先贤创办易俗社的不朽功绩,不要忘记几代易俗社人发扬易俗精神,坚持易俗宗旨,坚守易俗阵地的不懈努力,不要忘记易俗社领导班子所付出的心血,这其中当然包括我们的冀福记社长。
还想再说一遍,冀老师确实是我心目中大格局、成大事的老社长、老兄长,老师长、老朋友。
作者简介:
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副巡视员王世森同志,曾任省委高教纪工委案件室主任、副书记20多年, 2005、2006年参与中央纪委查办教育部直属某高校校长违法违纪案件。
王世森同志善于学习,勤于钻研,注重法律法规、党纪党规方面的理论研究,在省内外做党风廉政建设报告近四百场,影响深远。被省委高教工委干部培训中心、西京学院聘为客座教授。王世森同志已于2015年2月退休。
王世森同志自幼喜欢秦腔,197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就组建大队秦腔剧团。1979年毕业分配到教育部西安教学仪器厂工作,当年就参与西安秦腔北会活动。负责北会各种重要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主持等工作;喜欢参与乐队伴奏;曾经创作戏歌《北会会歌》,创作《五月榴花火样红》、《快乐的自乐班》、《追梦》、《姊妹们学习民法典》等表演唱节目,创作疫情防控的秦腔、眉户、快板等各种形式节目,组织《西安秦腔北会2020年疫情防控网络演唱会》24场。
2007年5月,老会长李青麦先生病逝,王世森同志开始担任西安秦腔北会会长,在老会长夫人李颖萍女士的扶持下,主持北会工作至今
附:易俗社老师在北会活动的部分历史旧照77张
百年易俗社与秦腔北会全家福
易俗社为北会庆祝20周年会庆
秦腔北会为易俗社庆祝百年华诞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