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可以拔罐子吗(孕妇能拔罐子吗)
“拔罐法”又称吸筒疗法,清代赵学敏称之为火罐气,民间俗呼“拔火罐”。这种方法,初起可能施于外科,在痈疽排脓时应用,当时以牛角磨成筒形吸之,故又名为“角法”。首见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他收集晋以前的民间单方,撰著该书,可见本法也必然来自民间。其后唐代的《外台秘要》及历代各家文献中,时有记载。由此可以推知这种方法在我国古代流传广泛,是中医学中一种有悠久历史的医疗方法。
一、火罐的种类和形状
所以称“罐”者,顾名思义,当然是一种四周密封,一端开口的圆柱体,其外形随质料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目前出售的有下面几种(图4-1)。
1.竹质火罐用细毛竹截成竹筒,一端留节为底,外面刨去竹青,用砂皮磨光,口圈必须平正光滑,以免使用时吸伤皮肤。分制大、中、小三种口径,大号直径约6厘米,中号4.5厘米左右,小号3厘米左右。这种罐子的特点是轻巧而价廉,且不易跌破,但是缺点是容易燥而漏气。
2.陶质火罐也有多种,口径的大小不一,由陶土烧制而成,特点是吸力大,但是质量较重,一旦落地即易破碎。
3.玻璃火罐系用玻璃制成,也有大中小三号,这种火罐的特点是质地透明,拔后内部皮肤的红赤反应,可以在罐外看见,便于掌握时间,但是也易跌碎。
4.铁质火罐系用马口铁制成,形状犹如竹罐,这种火罐的优点是不易破碎而且轻便,但缺点是传热太快,容易烫伤患者的皮肤。
二、火罐的选择
选择火罐第一要注意有否漏气,检查漏气与否最简单的方法,可以将火罐浮置在水面上,用口吹之,若有漏气,就会有小气泡浮上。不过这种方法使用于较小的火罐尚可,如火罐口径大者就不甚适宜。倘是陶质或竹质的火罐,可检查有否碎痕、裂痕和砂孔,就可以知道是否会有漏气的可能。火罐漏气以后,如漏孔小者可用火漆加以封固,大者就不能应用了。各种质料的火罐,应选择质轻灵便,而且坚固者为佳,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还是玻璃制火罐最多。
三、拔罐的方法
1.闪火法以镊子挟住蘸有酒精(乙醇)的棉球,燃着后在罐内闪耀一下,约1秒钟,趁棉球将要把罐内的氧气燃尽时,迅速抽出,把罐子立刻罩置在应拔的部位上,这时因为罐内气体稀薄,压力减小,受外界大气压力的作用,可以紧紧地吸在皮肤上,不会跌下。
2.投火法用酒精棉球或纸条,燃着后投入火罐内,乘火最旺时,迅速将火罐罩在穴位上,即可吸住。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火球落下很容易烫伤皮肤,但是却能吸拔得比较紧牢。若要弥补这种缺点,可以先在施穴部,比罐口略大,放置一个面饼,然后将火罐吸拔在饼上,就不致会烫伤了。
这种垫置面饼的方法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吸住后不易漏气,在皮肤表面不平坦的部位,也可吸得很紧。
3.贴棉法用棉花一小方,蘸浸乙醇,压平贴在火罐内壁的中上段,然后用火柴或纸拈点燃,罩于选定部位,待火自灭,就能紧紧吸住。施行这种方法时,不要蘸浸乙醇过多,否则乙醇燃着滴下,也可烫伤皮肤。
4.滴酒法在火罐内滴入乙醇一二点,翻倒之使其匀布于整个罐壁,然后点火燃着,罩在腧穴上。此法的缺点,若滴入乙醇过少,则不易燃着,过多则燃着以后必将淌下而灼伤皮肤。另外还须注意的是翻倒罐子时,不能让乙醇匀附处离罐口太近,否则也有烧伤皮肤的危险。
5.蒸气法将竹质火罐倒置在沸水内,煮沸1~2分钟,另在拟拔腧穴部摊置面饼一块,必须较罐口稍大,然后用竹筷挟住罐底,颠倒提出水面,迅速一甩,甩去沸水,即刻将其罩在饼上。
四、拔罐时应注意的事项
(1)应根据部位选择适当大小的火罐,不要太大或太小,一般肌肉丰厚之处应用较大的火罐,皮肤浅薄处火罐应小。此外火罐的大小还应该根据患者的体质而定,老弱妇孺及久病者宜较小;青壮男子或新病者可以稍大。
(2)拔罐的速度一定要不快不慢,过快则氧气未燃尽,太慢则火熄后空气漏入,会使火罐不易拔紧,因而影响治疗的效果。而且罩上时也必须准确,否则孔穴不准,当然效果也同时会有影响。所以在施术以前,必先从事练习,待能迅速罩准腧穴后,方可实际操作。
(3)拔罐时间,一般以5~10分钟为宜,当然,体弱者及皮薄处也应将时间缩短。必须拔至局部发红,才能有效。但是在数次拔吸以后,患处邪气减少,往往虽经10分钟,也不能吸起红晕,在这种情况之下,则亦不宜留置过久,以免耗伤正气。
(4)起下火罐,千万不可一拔而去,以免皮肤受伤,必须先用右手拇指,轻轻在罐口处按压一下,放入空气,火罐就会自然落下。
(5)拔罐时,患者最好也采取卧位,以防发生晕罐的事故,若患者感觉难以忍受时,必须立刻起下,不可久留。
五、火罐的作用
由于火罐内部气体稀薄,压力较低的缘故,所以能起下面三种作用。
(1)吸引经络中的风寒之邪,从理外出。
(2)吸出经络中的郁血,可使气血因而畅通。
(3)借火罐的吸力,引出脓毒,帮助排脓。
六、拔罐的适应证和禁忌
1.适应证风寒湿痹、胃痛腹痛、风寒头痛、伤风感冒、跌仆伤筋、瘀血气滞、痈脓疮毒、中风偏枯等证皆可应用。
2.禁忌凡局部皮肉枯瘦,抽搐痉挛,血管浅表以及有毛发处均不相宜。
此外,口、眼、耳、鼻、脐、乳头等部也不宜过度拔吸,孕妇在腹部及腰部禁拔火罐,体弱者亦不可造次。
〔附]拔药罐法:这种方法有药物疗法和火罐疗法相兼的特点,古时仅应用在外科方面,近来也有人试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等证,同样有很好的效果。其法如下。
取薪艾、羌活、独活、防风、防己、穿山甲片、当归尾、秦艽、花椒、木瓜、乳香、没药、苍术、千年健、伸筋草、刘寄奴各6克。
以上诸药,装入纱布袋内,加入清水,煮沸1~2小时,再将竹管浸入,继续煮沸数分钟,然后仿照前面蒸气法,将竹管取出,用毛巾折叠数层,紧扪管口,不要使药气外出,空气入内,然后甩去药液,趁热扣罩患部,即可吸住。
摘自陆瘦燕朱汝功论刺灸/陆瘦燕,朱汝功著;陆焱垚,王佐良,席时召整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6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