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几岁可以上(小学一年级多少岁几月)
为什么一年级新生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
事实上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都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认知水平。只是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接下来我将给您解释。
要提醒的是:接下来的内容有些长,尽管我已经尽力通俗化,但依然有很多专业术语,您一定要耐心看,因为非常重要!
其实,孩子与孩子之间智力的差异并不大,即便有智力差异,那些差异都不足以成为孩子学习成绩差异的最核心因素,最核心的因素是家长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是否存在认知。
第一:一年级是孩子从幼儿园的玩耍式学习进入正式学习生涯的起点和转折点。
首先,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以及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完全改变了。
在幼儿园,孩子的绝大部分教学活动是游戏,一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一般也就15-30分钟。而从小学开始,孩子就必须老老实实坐40分钟听老师讲课。这就要求孩子坐得住,要具备规则意识和更为持久的专注力。
其次,学习形式改变了。
幼儿园的学习形式是游戏,是基于真实感知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模式。而从小学开始的学习,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想象、思考和加工新的、抽象经验的学习,是一种间接性学习。
如果孩子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这里主要指尚未形成抽象思维能力),或在幼儿期并未获得足够的直接经验,那么一下子开始抽象化学习是非常困难的。
举个简单例子,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中有一个部分是空间感知,常见的题目是给一堆垒起来的方块,要求孩子数一数总共几个。如果孩子在幼儿期没有经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获得过相关的经验,那他就不可能数出被隐藏的方块;或者,如果孩子的大脑发育尚处于前运算阶段,即便是孩子曾有过经验,他也只能说出他此刻看到的,说不出被隐藏的(需要调动空间想象力)部分。
第二:5-7岁是孩子身体、大脑等各方面基能和认知发展的过渡期和转折期。
为什么儿童发展科学家要把这一阶段定义那么长时间呢?原因就是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不同。就如同身高一样,有的孩子发育早,有的孩子发育晚,这与基因、养育方式等有关。
受出生月份的影响,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中一部分孩子是头年生的,将近7岁,绝大部分孩子6岁,这就决定了一年级是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最不整齐的时期。有的家长不了解这个真相,看到班上有的孩子知道得特别多,学得也特别快,就开始焦虑起来,于是就开始盲目地卷起来。如果这个时候家长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比如不是理解和鼓励孩子,而是指责、强迫学习,就可能给孩子造成身心的伤害。
如果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这个时期,就能够正确地认识和科学地应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就能够减少焦虑,更加信任自己的孩子,避免错误的教育方式。
发展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任何的学习都存在最佳期限(也就是我们最常听说的各种学习敏感期),如果在这个最佳期限开展教学,就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过早或过晚的教学都可能对儿童的智力产生不利影响。而这个最佳的学习期限(也叫做“最近发展区”)的前提是:个体发育的成熟。
什么是成熟?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成熟指的是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成熟。就如同有的孩子7、8个月就会有意识地喊爸爸妈妈,1岁多就能说很多词语,而有的发育晚的孩子可能到了2岁才开口。又比如:有的孩子9个月就能走路,而有绝大多数孩子都在1岁后才学会走路,这些都是以大脑和机体成熟为前提的,在大脑成熟之前,无论家长付出多少心血训练都无济于事,反而如果过早让孩子学习站立,用学步车强行让孩子学走路,就可能因为孩子的骨骼发育尚未成熟使孩子变成O型腿或X型腿。认知和思维的发展亦是如此。
皮亚杰把儿童认知(智慧)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模式是感知运动,这个时期儿童依靠感知来协调动作反应。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探索,看到什么都要舔一舔、抠一抠、敲一敲、摸一摸,到处爬、到处钻…..到2岁的时候,是孩子探索欲的高峰期,什么都要去尝试,这就是让无数家长头疼的第一逆反期。因为他需要大量探索建立最初的认知结构,同时也为身体的下一步发育提供基础。
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机会,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孩子的感统失调,其次是影响智力发育。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我们会发现,好多富裕家庭养育的孩子,按理说父母辈能事业成功一定有比较高的智力基础,而且孩子并不缺营养,为什么孩子会身体也笨似乎智力也一般呢?因为富裕的家庭条件有足够多的人无时无刻照看着孩子,使得孩子被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用身体去探索的机会。当然不是所有富裕家庭的家长都会过度保护孩子,那些学习了科学养育知识的家庭反而有更好的条件为孩子创造探索机会。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6、7岁
这个阶段,孩子将前一个阶段积累的感知和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这样孩子就可以通过这些符号进行思维。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这个时期儿童开始热衷玩假装游戏,热衷想象。比方女孩子喜欢玩给小动物看病的游戏,男孩喜欢拿个玩具车假装开车等等。孩子并不知道他是在假装,她给小动物看病就是真的认为小动物病了,她从他自己看到的医生如何给她做检查的动作中学到了动作,然后用在小动物身上;而男孩也不会觉得他在开玩具车时是假的,他觉得他的爸爸就是这么开的,他这样也是在开车。
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在思维上有几个特征:
第一:泛灵论。就是孩子会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像人一样有生命、有灵性。
第二:自我中心。孩子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很难认识和理解别人的观点,换句话说,孩子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比如,孩子跟你说一个事情、描述一个事物,你知道并不是这样,如果你较真,非要纠正他,孩子只会发脾气跟你大嚷:你胡说,我看到的就是这样。他不会听你的,这并不是孩子脾气倔,而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思维就是这样的。所以,下一次再听到孩子说一些不切实际的话,一定要给孩子捧场,而不是打压他。
第三: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他只能要么只考虑局部,要么只考虑全局,不能既考虑全局,又考虑局部。
第四:思维的不可逆,不能进行逆向运算。举个简单例子,一杯水,如果倒到一个更粗更大的杯子里,即便在孩子面前倒,你问孩子,他也会说水变少了,因为孩子还不能进行逆向推演,他的大脑中不能演绎这个水返回去就是原来那杯。或者,假设已知A大于B,孩子并不能理解为什么B小于A。
第五:缺乏守恒。因为这个时期孩子只掌握了事物的表象,不了解事物的本质。举个例子,一年级的数学的常见题有:小明今年6岁,爸爸30岁,问5年后小明和爸爸相差几岁。未掌握守恒的孩子会在求得的差的基础上再加5岁,他们不能理解小明和爸爸之间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不可逆、缺乏守恒是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最重要特征,只有这两个特征消失时才能说孩子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也就是孩子进入了学龄期,因为这有这些条件具备了,孩子才能进行抽象知识的学习,也才能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运算。
如果孩子还处于这个阶段,家长就逼迫孩子学习,会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即便孩子处于这个阶段,孩子也能学会加减法运算,甚至有些孩子还能熟练背诵乘法口诀表,做简单乘法运算。那只是因为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处于一生的巅峰时期,他很容易记住问题和结果,只要刷题足够多,孩子就能保证正确率,但他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
其次,如果孩子尚处于这个阶段,说明他还需要大量的感知去建立图式和经验,孩子即便依靠记忆和猜测作对题目,毕竟一二年级的数学都非常简单,但是到了三年级以后,由于大脑中缺乏图式和经验,孩子就不能进行更加抽象的思维运算。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一二年级成绩好,三年级以后逐渐就成绩下滑的原因。越到高年级,越要依靠抽象思维的时候,缺乏早期图式和经验的孩子就会越发学习吃力。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整个小学时期
这个时期,由于在前面阶段积累了足够的图式和经验,孩子具备了守恒性、脱自我中心和可逆运算的能力,加上语词、概念的发展,他就可以对事物的规律进行简单的抽象,就可以在大脑中进行逻辑运算。但是,这个阶段的逻辑运算是依赖实物或具体内容的运算。
网上经常有很多家长崩溃的视频,常常就是问题出在这里。家长辅导孩子数学的时候,各种举例、打比方,讲得嘴皮子都磨破了,孩子还是不懂。就是因为孩子大脑中没有经验,家长讲一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孩子没有任何感知,他就不可能理解,更不可能运算。
举个例子,一条绳子对折3次后沿着折痕剪开,每一段是7cm,问这条绳子原来多长。这个题完整的算式是:7X2X2X2=56,有些智力过人的孩子他能直接写出7X8=56。如果孩子不会这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一根绳子来操作一遍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老师课上没有进行过实物演示,只是空洞的讲原理,那么认知发育早的孩子能听懂,认知发育晚的孩子就听不懂。
有经验的老师一般上课的时候会带孩子们做教具,或者把这个任务交给家长,孩子在实物的演示下学习很快就能理解数学定律,如果没有遇到有经验的老师,家长再不懂,那么遭殃的只有孩子。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皮亚杰把形式运算定义为最高级的思维形式。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能够进行完全抽象推理。
一、能进行假设——演绎的推理,它能够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假设,运用已知经验去推测结论,再去验证,这就是科学实验的方法。
二、能够脱离真实的内容进行形象抽象运算。就像爱因斯坦仅靠想象就能推演出广义相对论,释迦牟尼仅依靠冥想就能归纳出宇宙万物的规律一样。
当一个孩子能进行形式运算的时候,就预示着他的思维已经发展成熟。但事实上,有些人可能终身不能到达成熟的思维阶段,有些人可能到青年或中年才能到达。这都与前面几个阶段是否得到充分的训练有关,并不是由基因决定的,尽管有一些人确实是具有先天的优势,比如那些真正的神童。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正好就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算阶段,如果家长知道这个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只要孩子不理解的,就借助实物,或者在生活中多增加孩子的实践经验就能提高孩子的理解力,这样孩子学习起来就不费劲,家长也少烦恼。
我们回到主题上来,一年级为什么关键?因为他正处于两个阶段的过渡期,有些孩子早,有些孩子晚都是很正常的。家长千万不要看着发育早的孩子对着自己家的孩子盲目着急,盲目焦虑。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要教大家如何简单测试自己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其实前文中已经提到一些,有心的读者已经领悟到。不过没关系,我在这里再详细地介绍一下。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测试的认知发展水平特指思维发展水平,识字量和阅读能力请家长自行测试。
另外我还要强调的是,下面这些测试游戏,很多家长可能会以自己的认知想当然认为孩子与自己想的一样。一定要亲自测一下,到时您一定会惊讶:啊,原来孩子真的是这么思考的啊!
一、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已经去自我中心?
取一张白纸,在中间画一张桌子,桌子上摆着一个正面对着自己的小动物,或者任何方位不同形象不同、但正面对着自己的物体,在纸的任意边缘画出这个小动物的左侧面样子、右侧面样子和后背的样子。此时问孩子:如果有个小朋友在这张桌子的左边或者右边或者你的对面,他看到的是哪一个图,让孩子选,如果孩子选对,说明孩子已经开始形成去自我中心的思维了。
二、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具备可逆思维?
游戏1:
问孩子:爷爷今年65岁,奶奶比爷爷小3岁,爷爷比奶奶大几岁?
如果孩子能回答对,说明孩子具备了互反可逆思维。
游戏2:
取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一些方格格,在右下角一格中画一个小兔子或者用任何物品替代,问孩子:小兔子跑出来玩迷路了,他不知道怎么回家了,但它记得它出来的时候是先往前走了3格,又往右走了3格,你能帮小兔子找到家吗?
如果孩子能够根据已知条件逆推回去,就说明孩子已经具备了反演可逆思维。
三、如何判断孩子已经具备守恒?
游戏1:
取两个一模一样的透明玻璃杯,和一个更粗,更矮的透明玻璃杯,两个同样的玻璃杯里装同样多的半杯水。
问孩子:水一样多吗?
然后将其中一杯中的水倒入粗杯子里,问孩子:哪个杯子里的水多。
如果孩子回答细杯子里的水多,说明孩子不具备守恒。
游戏2:
取一张A4纸,在稍左的一边画一杯水,在右边画一个倾倒45度角的杯子,告诉孩子,现在这杯水倾斜了,该怎么画。如果孩子画的不是平行于地面的线,而是画的与杯子一起倾倒的线,说明孩子没有掌握守恒。
当然,除了思维方面,还有其他方面的认知,例如识字量、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是认知发展的范畴。与思维发展大为不同的是,识字量、阅读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这些确实与启蒙有很大关系。识字量大的孩子往往是家长在孩子2-3岁时就已经花时间启蒙,比如教孩子认字、陪孩子阅读,训练表达能力等等,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周一次的课外班就能形成的,都是家长每天花的滴水穿石之功积累来的。
现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启蒙教育,很多孩子很早就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如果您的孩子到了上一年级的年龄,依然不认字、不能自主阅读,不排除他在班级中可能会因为落后而产生自卑情绪。这一点,家长也需要重视。当然也不必过于焦虑,孩子越大,学习速度越快,只要家长能下得了滴水穿石的功夫,你的孩子同样能创造奇迹。就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家长,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不能培养孩子很好的意志力。
我是馨然,关注我,为您分享生活中的心理学和科学育儿实践方案。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