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案例分析,学生案例分析法律问题
高校法治教育能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确保依法治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素质教育手段,营造良好的法治校园氛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落实。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解决争端,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做一个知法守法、遵章守纪的新时代好公民。本文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提出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新路径,推动现代化素质教育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
法律素养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法治教育让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约束个人行为,学会从法律的角度看待事物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也才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法积极性和遵法守法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法治与道德是需要遵守的基本界限,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是社会个体进行价值判断的重要前提,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不竭动力。通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也是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所在。新时代背景下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使法治观念开始融入到日常生活,法律的约束力不断加强。大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能够掌握社会生存必备的各种技能。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主动学习系统的法律知识,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打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能够主动接受新奇事物,愿意在开放式的网络环境下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毕竟社会经验匮乏,心理状态尚未成熟,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恰如其分、恰逢其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发展规律,具备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法学教育也是如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鲜活的真实案例,去剖析背后蕴含的社会道理和法律规则,让情、理、法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从而不断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事行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不但能让大学生具备抵御社会负面信息影响的能力,降低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还能让他们懂得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和争端,善于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新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具体到教育领域同样适用。高校属于我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办校已成必然趋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既要坚持依法办事,重视办事流程和环节,又要注重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解决学生诉求和维护权益提供途径和方式,从制度上保障各项规定落地生根。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和各级干部首先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宪法精神,切实做到上传下达,将依法治国的精神贯彻落实到位。学生层面,学校要加强普法宣传,让学生知法懂法,遇到事情知道找法用法,能够自觉做到遵法守法,自觉约束个人行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影响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能够促进现实社会的稳定发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法治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就法治社会而言,想要全面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就需要在校园教育阶段,借助社会、家庭等公众力量和优秀教师团队进行大量的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宣传,让当代大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弘扬宪法精神是宣传法律知识的重要抓手。网络时代,作为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生思想活跃,敢于尝试,乐于在微博、微信、抖音、QQ等公众平台上交流思想、表达看法。我们在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宣传法律知识,可以借助于众多网络平台,开展知识问答、模拟法庭、辩论赛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法律风采。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新闻热点和典型案例,围绕案例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法理剖析和情理论证。通过不断的思想碰撞和辨证分析,学生们的看法和意见会渐渐统一,也会切身体会到法的神奇。这是法理学的魅力所在,它是法在穿透人性之恶而绽放出的胜利之花。除了理论学习,大学生还要积极参加当地社区开展的普法活动,以志愿者的身份向社区居民讲解法律知识,把知识输入转化为知识输出,更能增强大学生自身对法律的理解与掌握,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实现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会受到父母言行举止的影响,虽然大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已逐渐成熟,父母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但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仍然离不开父母的参与,只有父母真正的学法尊法守法,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教育家庭环境。将法律知识宣传到千家万户,是全面践行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父母与学生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现实案例,学生与父母展开讨论与分析,能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法律思维去判断事物的发展方向,在父母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更多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父母可以与学生共同参加法治宣传节目,感悟到法律知识的权益保护作用,自觉杜绝违法犯罪现象发生。让法治教育工作从学生扩大到整个家庭,构建家校互动教育模式。家长与大学辅导员保持交流互动,耐心关注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状态,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课堂,拓展法治教育新途径。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首先要增强大学生对法治观念的理解。在高校法治教育中以基础理论知识为核心,做好高校普法宣传教育。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背景下,将法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途径接触法律知识。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必须德才兼备,知法懂法,成为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就需要在学校内部开设法律课程、举办法学讲座、开展法律社团等形式,聘请律师团队到学校参加教学指导,潜移默化的渗透法治教育理念。也可以设置校园法治宣传周,集中宣传法律知识,组织专业教师或聘请律师团队到现场解疑答惑,解决学生遇到的法律难题。通过以案说法来影响学生的观念和行为。
新时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需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素质教育课堂中法律知识的占比,将法律教学与道德教育进行结合。学校可以聘请法律专业人才,负责大学生法律知识引导,也可以设置法学教师岗位,定期开展法律教学与知识培训,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理解法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按照法律门类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划分,将劳动法、侵权责任法、知识产权法等作为重点讲授内容。也可以在学校开设普法社团,由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负责指导,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法律自觉性,让学生在遇到社会纠纷和矛盾争端时,学会运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用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充分体现出法律知识的实用性,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
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开放式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便利,同时也容易使大学生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从而失去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为了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的自主辨别能力,高校需要加强网络普法教育工作。通过网络渠道向学生传递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网络违法行为,在网络使用过程中能够自觉的遵守法律法规。高校需要强化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督与管理,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使用环境。一是做好网络海量信息的过滤与筛选,净化网络环境。二是利用信息平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建立微信群、qq群等社交平台,针对当前的社会热点法律问题展开交流,在实践探究中提高个人的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内部建立法律公选课,将课堂作为法律宣传的主阵地,通过大学生法治教育满足现代化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需求,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断践行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新时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需要构建法治社会环境,强化家庭法治教育,保证高校法治教育时效性,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能力,通过开设法治教育课堂,组织形式多样的法治活动,不断拓展法治教育新途径。让当代大学生能够有效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运用法律武器的能力和水平,从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稳定团结。
(作者:郭凤丽,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来源: 光明网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