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湖路8号方舱,石湖西路188号
今年春节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前往武汉支援,在此期间出现了不少感人的画面,而在汉阳方舱医院就曾有这样一幕让很多人倍感亲切。据相关报道,四川的一位护士申苗云在方舱医院B1区内,隐约听到有熟悉的口音说:幺妹,说句四川话。结果转过身去又听到有人说:四川话,听着亲切。
申苗云发现,说话的阿姨有些焦虑,于是也用四川话询问该阿姨:啷个了?并且让阿姨不要紧张。简简单单的几句四川话不仅让听到的人缓解了焦虑,也拉进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 武汉方舱医院内(图据人民日报)
说起四川话,很多人对它的认识来自于时不时登上话题榜首被热议的四川方言,曾经还有人专门出了一套“四川话**考试”的试题来考验大家对四川话的认知程度。虽然现在的四川话在我国很多地方很火,很久以前却差点消失在历史的年轮中。
川话起源:不得不提的古蜀语言
据西华大学的纪国泰教授统计,明代李实《蜀语》共收集567个词条,在蜀方言中仅有184个,占32%,而与现代四川方言形音义相同的只有132个,比例更小。也就是说现今我们常常说的四川方言,其实和古蜀的方言相差甚大。
比如,姐姐这个词在现在泛指亲戚中同辈或者年纪比自己大的女子,但据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记载:“蜀人呼母曰姐”。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四川大部分人会将自己的母亲称为姐姐,和我们现在的用法相差甚大。不过现在四川少部分地方还是保留了这个习惯用语,将母亲称为“姐姐”。
▲《蜀语》
为什么古巴蜀语言和我们如今所说的四川话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这就要从上古时期说起,根据《中国通史》划分,上古时期在我们国家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时代。那个时候,四川盆地中有蜀族和巴族两个非华夏民族,以及蜀国与巴国两个独立的国家,他们的语言被称为古蜀语和古巴语。但那时的古巴蜀语不仅和当今的四川话相差巨大,而且和当时的华夏语也截然不同。
后来随着秦灭巴蜀,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入四川,和当时的巴蜀两国的文化相互影响,最终在西汉末年形成统一的、独具特色的巴蜀语。
到了中古时期,也就是秦朝至清朝以前的这段时间,巴蜀的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但受地理位置的影响还是很难和四川以外的地方进行沟通。范成大的《石湖诗集》卷中就曾记载说蜀人的口音极难被其他地方的人理解,甚至可以说蜀语和中原的语音完全不通。
▲《石湖诗集》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好奇,既然古巴蜀语言和中原地区的语言差距这么大,那为什么现在的四川话在我国大多数地方变得这么普及呢?以至于现在的四川,很多老一辈人说,学好四川话,走遍中国都不怕。这不正是说四川话如今和其他地方方言沟通越来越容易的另一种说法吗?
其实现在的四川人很多祖辈都是清朝时期从湖南、湖北等地迁过来的,这些地方的语言与原来的川话结合,才形成如今的四川方言。那么清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迁移呢?
张献忠屠川:古蜀语到四川方言
这就要从十七世纪中叶,张献忠入蜀,建立大西政权说起。据史料和民间传说记载,那时候由于四川各地明朝势力反抗强烈,于是张献忠听信了手下汪兆麟的计策决定屠蜀。《蜀记》中也有记载,表明张献忠本无屠蜀之意,后经汪兆龄建议,决定采取焦土政策,屠尽成都地区居民。
▲ 张献忠屠蜀
但现在对于此事颇有争议,很多人认为张献忠如果想要稳固自己的政权,抵挡清军的侵略,就需要依靠四川人。而这种时候张献忠如果还要屠杀四川人的话,有点奇怪。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次事件直接导致原本的四川人锐减,甚至到了南明和满清拉锯战的时候,原本人数就很少的四川更是人烟断绝。
等到战乱好不容易结束,四川却早已满目苍夷。康熙二十一年,新任四川荣昌(现位于重庆以西)知县张懋尝到达荣昌县城以后,发现原来繁荣的锦官城如今野草杂生,几乎空无一人,而且虎患严重。跟随张懋尝入川的7位仆人中,有5人丧生在虎口之下。
据《南充县志》记载,当时的县衙门、学宫全部成了老虎的洞窟,以致南充知县黄梦卜无比感慨地说:“夫南充之民,距府城未远,尚不免于虎毒,而别属其何以堪哉?”
▲ 明清四川虎患严重
其实早在张懋尝到达荣昌县城以前,顺治年间,黄梦卜就曾为南充招徕了506人前来此地,结果这批人被老虎吃掉了228人,又病死了55人。但黄梦卜还是不死心,又招徕了74人前来南充,结果这次又被老虎吃掉了42人。迫不得已,黄梦卜将此事上报。
于是康熙决定通过大量的人口移民来填充四川,希望能够重振天府之国,“湖广填四川”也在这个时候正式拉开了帷幕,历时一百多年。移民以后,四川土著居民仅占四川总人口的30%,也是这个时候古巴蜀语言渐渐被其他地方移民的方言所覆盖。
▲ 湖广填四川
清朝大规模移民:蜀语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大量的外地移民迁入四川,改变了原本古巴蜀语言的特征,不过并没有完全被替代,有的古巴蜀语言特征至今还影响着四川人。
□ 叠叠词古巴蜀语言的传承
其中最令大众熟悉的就是叠叠词。比如在四川,盘子叫做盘盘儿,鱼要叫鱼摆摆、花生壳叫做花生壳壳……从这些日常用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四川人有多喜欢用叠词。但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其实早在汉代人们就常常用叠词,明代李实所著的《蜀语》也有提到类似的用法。在《蜀语》中,形容人老为“老革革”,人矮则被称为“矮挫挫”等。
或许你对四川人所说的这类叠词比较陌生,但如果提到著名的美国动画《猫和老鼠》你是否会感到亲切一些。很多人的童年可能都有汤姆和杰瑞这对欢喜冤家的影子,但在很多四川人的眼里,他们还有另外两个名字:假老练和风车车。
原本很洋气的汤姆和杰瑞到了四川以后,为了融入四川的文化氛围中,也改了新的名字。甚至杰瑞在四川的新名字还用了很具四川特色的叠词——风车车,形容其油滑精明。甚至为了更接地气,风车车的配音都是成都话。
但在川西风车车其实是一种玩具,我们常见的造型主要是正圆形和兰花型,这种风车车会随着微风旋转,小孩子拿在手里能玩一天。随着现在小孩子玩具的多样化,风车车渐渐鲜少被人提及。
▲ 川话版的猫和老鼠
另外《蜀语》中还提到蜀人把平原叫作“坝”,而它的叠词有“坝坝”,合成词有“院坝、河坝、坝子”等。这个词语的意思从南北朝到现代,都没有较大的变化,现在四川很多地方都称自家门前的院子叫做院坝。
也就是说,虽然四川在清朝受到大规模的湖广地区的移民的影响,但其实古巴蜀语言并没有被完全替代,而是和湖广地区的方言相互影响,才有了如今的川话。
不信?在隋代有首无名氏的诗《绵州巴歌》其中有个词语叫做“白雨”,李白的《宿鰕湖》中也有提及这个词语,它的意义为暴雨。在如今的四川方言中,尤其是绵阳一带,仍有“白雨”的说法。
所以如今的四川方言其实是蜀语和其他方言区的语言接触融合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蜀语既有被传承下来的部分,也有在历史前进的年轮中消亡的部分。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移民迁入,这些蜀语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 四川话中保留的巴蜀语特有词汇统计
蜀语的传承:离不开每个四川人
古蜀的方言虽然有部分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还有一部分至今都还发挥着影响力。而这部分蜀语得以从上古流传至今,靠的是每个四川人,尤其是各时期比较有影响力的名人和他们留下的著作。
靠这些不断流传下来的记载和约定俗成的话语习惯,我们才能从中了解到川话和蜀语的联系。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文中常常提及到的明代李实所撰写的《蜀语》,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断域为书”的方言词汇著作。全书共收录四川方言词语563条,忠实地反映了明代四川方言的基本面貌。此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四川诗人苏轼,他所讲的四川方言至今还对海南地区有所影响。
▲ 苏轼
尤其是蜀语传承到现在,不仅仅影响着四川人,四川以外很多人都对它有兴趣。甚至还有人专门在知乎上发起了问答,怎么学习四川话?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答就是推荐李伯清的散打评书。李伯清是四川成都人,国家一级演员,他的川话版散打评书常常出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甚至很多人提到四川就会想起李伯清。
虽然早在2015年六十八岁的李伯清就已经宣传退休,告别舞台,告别评书,告别艺术,但他的散打评书对很多四川人的影响至今还在。尤其是随着“巴蜀笑星”被越来越多的外省人知道,我们时不时也能听到外省人提起李伯清老师。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就是2014年李伯清和歌手张靓颖参加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进行了一次“川普”的普及教育,引得观众笑声一片。
▲ 李伯清老师和张靓颖参加天天向上节目
这是李伯清参加的为数不多的综艺节目,但我们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有李伯清这样具有一定名气的语言工作者,不断将我们的四川的方言介绍出去,才能让大家了解四川以及四川方言的魅力。
另外还有时不时就让四川方言登上热搜的四川人,对蜀语的传承也功不可没。前段时间全国人民就觉得四川人给瓜果蔬菜很废,比如:原先很洋气的“春见柑橘“,是清见桔橙和F-2432椪柑的杂交品,在我国大多数地方叫它“春见”,结果到了四川被迫改名为”耙耙柑“。这个名字还用了非常有特色的四川叠词改成的。
▲ 四川耙耙柑
所以说川话不仅仅是一种地方方言,还是记录蜀人生活风貌的一种印记。一个个看似没有规律的词语,却是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演化而成的,它们的横竖撇折里都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风土人情。或许以后我们的四川方言还是会随着历史的洪流不断变化,但这也正是语言多样和奇妙的所在之处。
今天我们以短短千字聊了聊四川方言,但这仅仅是我国方言一个小小的缩影。从南到北还有很多因为特殊情况造成的特殊语言,那么,文末聊聊你的家乡方言故事如何?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