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以打吗(如何打孩子)
有些理论说要给到孩子自由与爱,不能打骂,有些理论说要从小好好管教孩子,不然长大以后社会替你管孩子。
那到底当孩子犯错了,能不能打?
我们来回溯一个场景。孩子偷钱,被你发现后,孩子一直狡辩。这个时候家长很生气,啪的一巴掌就打过去了,“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偷钱!”
相信在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的场景出现。
有人说,孩子就是要打对吧,这种偷钱的事情,不给他点严厉的惩罚,以后再犯怎么办?
有人说孩子不能打,打孩子会伤害孩子自尊,破坏亲子关系。
真正本质的问题,不是“打”或“不打”,而是——你是在教育,还是发泄情绪?
教育和发泄情绪的区别在哪里?
孩子感受到的,是爸妈在教育自己,还是害怕、恐惧、伤自尊?如果是教育,孩子一定感受到了爱。
有些人会说,我的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孩子,就算那个时候我带了一点情绪,我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教育孩子。
但这里我们必须要注意,你的目的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感受到爱,爸爸妈妈对他的教育,这才有意义。
你的目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
相反,如果我们是在发泄情绪,是什么意思呢?
假设那个状态下的我们,自己情绪都还没有处理好,带着情绪去打孩子。
这里面肯定也包含了很大的发泄情绪的部分。
如果我们情绪处理好了,我们带着教育的目的去“打”孩子,我相信哪怕是打孩子,也是有分寸的。
就是给孩子带来的感受,也绝不是暴躁、恐怖的爸爸妈妈。
【什么情况下可以打】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任何情况下,打孩子都不应该是常态。
它是偶然的,很少时候用的特殊手段。当打变成常态化的教育手段,一定是教育过程中出了很大的问题。
所以当出现你认为必须要通过“打孩子”来实施我们的教育的情况,
一定是非常非常特殊的情况之下而且是极少情况才采取的一种手段。
如果每一件小事孩子没做好或者做错了,都用“打”这一手段,要么打出一个内心没有任何力量的孩子,要么打出一个长大后跟你对打的拳击手。
【打完之后我们要做些什么】
假设在我们不得不用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开展我们的教育,后续我们怎么与孩子做好爱的链接?
首先要与孩子交流他的感受,再去共情他的感受。
“被妈妈打完以后,有点疼是吗?”
“有些伤心,有些委屈是吗?”
“妈妈小时候因为xxx事情被你外婆也打过一顿,当时妈妈也特别伤心。”
我相信讲道理的功夫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招式,但请务必先共情。
等这样的特殊的教育完成之后,记得以后不是通过常常打孩子来解决问题。
经过这个教育以后,我们要擦亮双眼,当看到孩子有了任何改变的时候,记得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进步和改善的地方,然后给予他充分的肯定。
对于这个肯定,我想做一点补充说明,我们要给到孩子怎样的肯定?
肯定是孩子需要的奖励方式。
最好的肯定是孩子需要的适当的奖励方式。
比方说,假如孩子需要你跟他玩的时候,你能够全心全意地陪他玩出高品质来,是不是最佳的肯定呢?
【如何爱孩子才叫懂得爱】
这几天我看到有人说,是不是只要爱孩子,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这里有三个误区。
第一、不单单是爱孩子,而是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
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但有学习过的父母懂得如何去爱孩子,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而没学习过的父母,很多时候都是在用自己成长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观点和行为去爱自己的孩子。但往往很多时候,孩子感受不到这些爱罢了。
第二、就算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依旧会有各种问题与挑战出现。
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算你学再多再好的技巧、方法和道理,孩子也听不进。你也没办法更好地引领孩子。
第三、如果不懂得爱,小心你的爱变成了“溺爱”。
这里分享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爱的四大要素》
1.无条件
爱是无条件的付出,而不是交易 。最常见的交易型的爱就是,“你考到班上前五名,妈妈才爱你”,“你不写作业,妈妈不爱你”,“妈妈这么爱你,你居然……”
不要让每一次爱的背后都附上你的要求与条件,也不要用爱去绑架孩子。
请记住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自然承担养育、爱他的责任。这份责任,是天然而非带着评判和付出感的。
2.有界限
多少妈妈习惯性地越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依旧把孩子当作那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宝宝。
晚上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说你要多喝水,然后端水过来。
早上孩子上学出门的时候,说这件衣服太单薄,你一定要穿那件厚的!
不是说不能去关心孩子的生活,而是,给到一个空间,让孩子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渴了他知道要喝水,冷了他知道要多穿衣服。
我们可以给建议,但是不要一直给要求,一旦孩子拒绝了你的要求,你又感受到不舒服和不安心。
理解并尊重孩子的生命个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界限越来越远,给孩子的空间越来越大。
3.充分的精神滋养
爱是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层面 ,只有精神层面给到孩子充分的滋养,孩子才能够感受到爱。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爱与被爱的能力,就是在这些事情中学习和掌握的。
4.适当的物质体现
这里最重要的是适当这两个字,不是说只要有精神滋养了,就完全够了,完全不需要给孩子买玩具,买其他东西了。
学会适当,在孩子生日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惊喜,在孩子表达需求后,也适当满足一些。
适当二字代表,有物质体现很重要,同时避免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学会如何爱孩子,才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爱。
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给大家一句话:“爱,然后能严”
什么是“打”,什么是“教育”?
——教育,永远都包含着“爱”、包含着“引导”,包含着“建设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只是“无能”地“打”。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