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岁宝宝可以看电影(几岁宝宝可以看电影3d电影)
前段时间,我去看了热映的《人生大事》,电影结束之后,我起身出影院时,才发现有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看了。
一位阿姨问:你女儿多大了?
女儿妈妈说:4岁了。
阿姨见女孩儿走在前面,便小声跟妈妈说:小孩看这个不合适!
妈妈笑着对阿姨说:专门带她来看的,让她知道这(死)是个大事。
阿姨觉得不合适,显然是因为这是部殡葬题材的电影,电影贯穿始终的,是我们最忌讳的话题:死亡。
虽然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去,但大部分家长都和这位阿姨的想法如出一辙:不要跟孩子谈死亡。于是孩子问起时,我们就会歪曲或隐瞒死亡真相。
1.
父母的忌讳:和孩子谈死亡
所以,当孩子问人死了之后会怎样时,我们说:“小孩子问那么多干什么!”
当家里的宠物猫死了,我们说:“猫猫没有死,它只是睡着了。”
当亲人离去,孩子伤心难过时,我们说:“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出差,要很久才会回来。”
一方面,我们担心孩子知道真相之后会受刺激,影响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我们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懂了。
我们自以为这是在保护孩子,但实际上,父母小心的保护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2.
孩子对死亡的错误观念
很多研究低龄儿童的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儿童很早就关注死亡,他们会想到死亡,害怕死亡,对死亡感到好奇。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没有清晰而准确地和孩子谈论死亡,让孩子有一个正确认识,孩子很可能会被环境中的混淆信息所扭曲,形成错误的观念。
错误观念一:对死亡极度恐惧和抗拒
孩子的认识和理解有限,当我们把死亡说得很模糊时,孩子就很容易把我们说的话按字面意思去理解,这就导致了孩子会对死感到极度恐惧和抗拒。
比如,有的孩子睡觉时,会担心自己再也醒不来了;
孩子出门时,也会担心自己出门就再也回不来了;
骗孩子说爸爸去出差,孩子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好,或者做错了什么,所以爸爸才会抛弃他,去很远的地方。
……
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错误观念二:对生命失去敬畏之心
据《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儿童自杀第一大国。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儿童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这跟死亡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并且最近几年,孩子自杀的现象趋于低龄化:
上海17岁男孩因不满母亲批评,跳卢浦大桥丧生;
重庆三名初中女孩因学习压力太大,一起从18楼跳下;
邯郸11岁哥哥带9岁妹妹从四楼跳下,原因是孩子玩的游戏中,人死了还可以复活,于是就想尝试一下;
湖北红安县一小学生在家跳楼身亡;
四川泸州某小区一名小学生坠楼身亡,留言称:我活得太累了,只希望能多睡一会;
江苏9岁男孩因撞坏学校玻璃怕被惩罚,跳楼自杀身亡;
……
死亡教育的缺乏,使得孩子不知道死亡的真正含义,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心和责任心,他们把死当做好玩的游戏、反抗父母的武器、逃避惩罚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有甚者,一些孩子不把其他生命当回事。
他们可能会随意残害动物,甚至还会挑战人性底线,伤害他人:
湖南郴州,8岁孩子将3岁男孩从17楼扔下
广西一名10岁男孩在医院将4岁女孩打骨折
宁夏银川一6岁女童,与12岁、7岁两亲戚玩耍时从木架跌落,头部着地昏迷。12岁嫌犯怕女童醒后告诉家长受到责罚,用木板击打女童致其死亡。
越来越多无法挽回的祸端,挑战着大众的认知底线,同时也时刻警示着我们:我们必须重视对孩子的死亡教育!
面对死亡,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敷衍、隐瞒。而是正视死亡、正确引导,用心解答孩子的困惑,为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让孩子敬畏生命、热爱生活。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3.
家长如何开展死亡教育
研究丧亲儿童的专家厄玛·费曼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特定时刻,有关死亡的具体信息对儿童是有帮助的。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抓住生活中的特定时刻,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让孩子逐渐学会正确面对和接受死亡
【特定时刻1】从动植物的死亡现象引导孩子
比如家里的花不再发芽、开花、结果了,经常陪伴他的宠物生病死了等,这些都是动植物的常见死亡现象,也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好时机。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曾给女儿开展过一次很好的死亡教育。
有一天,女儿萨莎哭着对奥巴马说,她养的宠物小鼠佩拉死了,她非常难过。奥巴马知道后,便提议全家为佩拉举行一场葬礼。于是他们把佩拉放进精心挑选的盒子里,然后来到一片草坪上,为佩拉举行了一次庄重的葬礼。
葬礼结束后,奥巴马对女儿说:
“佩拉虽然去天堂了,可是它给我们一家人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作为礼物,它的生命就活在这些礼物里,永远陪伴着我们。
世界上有很多人像佩拉一样,他们把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作作为礼物留给我们,让我们这些没有见过他们的人,也能认识他们,永远记得他们。” 听了奥巴马的话,萨莎很认真地跟爸爸说:“我也要像这些可爱的人一样,好好地生活和学习,以后去天堂的时候,也能给这个世界的人们留下我自己的礼物。”
【特定时刻2】面对亲人的离世,聪明而诚实地告诉孩子真相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认为,和动植物的死亡相比,面对亲人的离世,孩子受到创伤的可能性会大得多。所以面对亲人离世,我们可以用一种聪明而诚实的方式跟孩子说,而不是赤裸裸地告诉孩子真相。
电影《人生大事》中,小文的外婆去世了,从事殡葬服务的莫三妹为外婆整理遗体,将外婆放进棺材抬走。不知死是什么的小文目睹这一切,认定莫三妹把外婆带走了,便缠着莫三妹把外婆还给她。
几次下来,被缠烦了的莫三妹跟小文说:“你外婆被烧了,变成烟了,飘到天上消失了,你以后再也见不到她了,你懂不懂!”
小文知道真相非常难过,放声大哭。后来莫三妹不忍心小文难过,便换了种说法:你的外婆没有消失,她烧成烟,飘到天上变成星星了。
这时候,小文才释怀些。每当小文伤心难过、想念外婆时,她就会看着天上的星星,仿佛外婆还在身边。
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死亡题材的绘本告诉孩子亲人离世。我一位朋友是幼儿园老师,她班上一个男孩的爷爷去世了,爸爸妈妈一直瞒着他。后来眼看快瞒不住了,就向老师请教,朋友就推荐了一本绘本给他的爸妈《爷爷变成了幽灵》。
第二天,男孩没有了之前的伤心难过,而是激动地告诉朋友:老师,你知道吗?我的爷爷变成了幽灵,只要我想他,他就会来到我身边陪着我。
【特定时刻3】当孩子问你:妈妈/爸爸,我会死吗?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问“我会死吗?”时,会骗孩子说:“你永远不会死的”。
或者跟孩子说:“小孩不会死,人老了才会死。”
虽然我们这么说出发点是好的,是想保护孩子,不想让孩子太害怕,但这些话很可能起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有一定的坏处。
当我们告诉孩子“你永远不会死”时,他就没有了保护自己的意识;当我们告诉孩子人老了才会死,小孩不会死时,他可能会害怕自己长大,没有安全感。
所以,当孩子问“我会不会死”时,我们要诚实的告诉孩子,但一定要说具体。
比如我们可以这么说:人老了会死,小孩如果非常非常不小心的话,也可能会死。但如果平时你把自己保护好,你就不会死。
紧接着,我们就要趁机教育孩子,帮孩子树立安全意识。
比如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没有爸爸妈妈在,不要随便去河边玩;生病的时候要乖乖吃药打针;要好好吃饭、好好生活;珍惜和朋友和宠物在一起的时光等等。
当然,为了缓解孩子的焦虑,我们还可以跟孩子说,虽然人都会死,但相爱的人死后也会在一起,爸爸妈妈会永远跟你在一起的。
黄磊在节目中就曾经跟女儿多多聊起死亡,
当黄磊说:“每一个人要离开这个世界,就到天上变成了星星。”
多多显得有些害怕:“星星那么小,等我上了天怎么分得出哪颗是你?”
黄磊完全没有犹豫,跟多多说:“我们就变成一颗星星了,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变成一颗最明亮的星星。”简单的一句话,就给足了孩子面对死亡的勇气。
写在最后:
死亡是残酷的,但爱是有温度的。当我们用一种有爱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死”这件人生大事,而不是选择回避、隐瞒时,孩子就会更加敬畏生命,热爱生活。
愿每一个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资料:
1.《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欧文·亚隆著
2.死亡教育: 一个不可回避的幼儿教育话题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