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的设计者(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的设计者是谁- 萧华)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的设计者(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的设计者是谁? 萧华),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百米“抗日山”千秋说英烈
2020-09-19来源:大众日报 07版
1942年8月2日,一一五师、山东军区举行抗日烈士纪念塔和烈士陵园落成典礼。后排左三起:罗荣桓、马保三、黎玉、陈光、萧华、陈士榘、符竹庭和谷牧。
□ 本报记者 于岸青
8月28日,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党史工办工作人员徐亮告诉新华报业的记者,去年4月他们牵头组织为青口十八勇士寻亲,经山东临沂平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核实和多方考证,最终证实来自平邑街道毛家庄村的孙洪泰烈士就是“青口十八勇士”之一的“孙洪太”。烈士孙洪太终于魂归故里!
抗日山在哪儿?
1942年8月13日,大众日报第四版刊登《伟大的民众祭——记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八月二日这一天,当天上的繁星还闪耀着光芒,皎月还高悬于中天的时候,大大小小的队伍和人民的行列,就开始向矗立着抗日烈士纪念塔的高山上移动了。这是伟大的群众的队伍!……啊,这是盛大的民众祭啊!”
1943年8月15日,《大众日报》头版刊发《抗日山上公祭先烈》:“九日滨海军区于抗日山上召开滨海阵亡烈士公祭大会,到军政民数千人。曙光照耀着崇高的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亭,滨海军区烈士纪念塔、小沙东海战阵亡烈士冢,令人肃然起敬。主席读祭文后,敬献花圈三十余付……”
在敌后抗战至为艰苦的阶段,这样一处可容数千军民公祭先烈的陵园因何而建?如何修建?那些碑亭墓冢之下有着怎样壮怀激烈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回望那片抗战热土,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岁月。
“青口十八勇士”是建塔起因
江苏北部有个连云港市,连云港北部有个赣榆区,赣榆西北多山地,其中一座海拔仅一百多米、看着并不十分起眼的小山,却有着如雷贯耳的名字——抗日山!
这里是沂蒙山的余脉,抗战时期,我党在赣榆县与鲁东南的莒县、日照、临沭、郯城等地建立的抗日政权,均隶属山东抗日根据地滨海区(赣榆1953年重新划归江苏)。1941年初,为巩固和发展刚刚建立的滨海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八路军主力115师教导二旅在旅长曾国华、政委符竹庭等率领下,由鲁南挺进滨海进入赣榆县境。3月中下旬,教二旅与山东纵队二旅一部发起青口战役,拔除日伪据点十余处,毙俘敌千余人,扩大了滨海根据地。
3月26日拂晓,攻入青口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粮食被服等物资的我军,在日伪重兵来援时主动撤离,担任掩护任务的教二旅六团一营一连的两个班共18名指战员,被敌人围困在青口火叉巷一个院落里,血战竟日,毙伤日伪军50余人,我方8名战士牺牲,眼看弹药即将耗尽,敌人越聚越多,身负重伤的一排排长和二班副班长举枪自尽,七班班长原飞友、战士孟兆阁等8人拼光弹药毁坏武器后不幸被俘。面对敌人的酷刑折磨,8人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几天后,无计可施的敌人准备将他们烧死,在敌人行凶的前夜,孟兆阁挣脱了手腕上捆绑的铁丝,在他帮助原飞友和另两名战友解开束缚后,敌人换岗检查的时间就要到了,4名仍被捆绑的战友催促他们快逃,否则一个都跑不了,孟兆阁等人含泪向野外逃去。
未及逃走的4名战士很快被敌人杀害,逃出的4人中,原飞友因伤势过重第二天就牺牲了,孟兆阁等3人最终找到了部队。3年后,孟兆阁在日照石沟崖战斗中牺牲……
青口战役后,115师政治部机关报《战士报》刊发了记者白刃采写的通讯《十八勇士》,引起强烈反响。115师政委罗荣桓、政治部主任萧华、教二旅政委符竹庭都是长征路上过来的优秀干部,深谙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典型的宣传作用,对此十分重视,“青口十八勇士”的英雄事迹很快在滨海乃至山东抗日根据地传颂,甚至传到了几千里外的延安;勇士们所在的教二旅六团一连也被命名为“青口十八勇士连”。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第一个徒步方阵前的7面荣誉战旗中,就有“青口十八勇士”旗帜。
为缅怀先烈,教育、激励根据地军民,修建一座以青口十八勇士为代表的抗日烈士纪念塔的任务,就落到了教二旅政委符竹庭的身上。
“驮山虎”光膀子驮运土石
在敌后抗战的艰危环境里,修建烈士纪念塔殊非易事,符竹庭带领专门成立的建塔工程处工作人员,跑遍赣榆、莒南、临沭3县山区,最终选定了赣榆西部海拔不高、坡度较缓的马鞍山。这里西北背倚沂蒙山脉,东南面向黄海之滨,周边是较为稳固的根据地中心地带,群众基础好,且多能工巧匠尤其是建塔立碑必不可少的石匠。
由于缺少经验也缺乏经费,1941年春夏之际首次制作的纪念塔尺幅较小,高度仅约8尺,大家不太满意;8月,教二旅决定重新修建一座更加高大雄伟的纪念塔,全旅将士每人每天从仅有的9两(老秤1斤16两)给养中省出1两,支援建塔经费。当地的进步士绅、群众有的捐献石料、洋灰(水泥),有的义务出工出力,石匠们放下别处报酬更高的活计不干,甘愿跑到山上来建塔,“八路军为咱们老百姓流血,咱要为八路军流汗。”
担任山体修整工作的海赣独立营指战员,平均每人搬运的土石重量超过万斤,为了节省衣服鞋子,他们都是打赤脚光膀子驮运土石,群众惊呼他们为“驮山虎”。
建塔的大块石料在山下初步加工后,要用两部牛车套上五六头牛沿土路拉到山上磨细刻字,砌塔时沉重的石料难以吊装,大家就采用人工堆土作业,砌一层石就在周边堆一层土,一层层砌到顶再将堆土清理走,一座高逾10米的纪念塔就脱颖而出,巍然挺立在山顶了。
塔身正面需题写“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每字约一米见方,建塔工程处的同志从四邻八乡找来几位擅长书法的秀才和私塾先生,试写了多幅都不成功,或是难以驾驭如此大字,或是笔力柔弱缺少风骨。当时中共山东分局和115师师部驻地都离马鞍山不远,山东纵队政委、山东战工会主任黎玉和115师政治部主任萧华恰好来到现场,黎玉说,不妨叫我们山纵二旅五团团长武中奇来试一试。武中奇是山东长清人,自幼酷爱金石书法,加入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后逐渐成为一名优秀指挥员和军旅书法家,此时武中奇正在山东分局党校学习,接令后飞马赶到,没有适合写大字的斗笔,他让战士找来几十根苘麻捆扎起来,削制出一支“土产”大斗笔,随即挥毫泼墨,“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遒劲刚健的大字跃然而出。
1942年8月2日,纪念塔落成典礼和烈士公祭大会在马鞍山上举行,主祭人是符竹庭。一年多之后,曾对战友们说“我死后也要葬在这里”的符竹庭不幸牺牲,终与“青口十八勇士”等教二旅和滨海区的英烈们长眠在一起。
在1942年—1944年间,教二旅、滨海军区又陆续在这里兴建了抗日烈士纪念堂、纪念碑、小沙东海战烈士冢、“洋八路”汉斯·希伯纪念碑(希伯遗骨葬于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马鞍山的名字也被响亮的抗日山所取代。
他安息在亲手创建的抗日山
从最初的纪念塔耸立山顶,到后来的历次续建、修葺,目前的抗日山烈士陵园占地360多亩,各种塔、碑、墓冢、亭廊、馆舍依次形成了八个坡段,墓区内安葬着1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
作为滨海抗日根据地创建者之一,同时也是抗日山的创始人,符竹庭烈士的墓冢坐落在第五坡段。
符竹庭1912年生于江西广昌,16岁参加红军,经历了长征,参加过平型关大战,1938年9月与萧华率部挺进山东,先后创建了冀鲁边、鲁西、滨海等抗日根据地。1943年3月,符竹庭任中共山东滨海区书记兼滨海军区政委。11月,他与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经过周密策划,发起、指挥了一次少有的敌后攻坚战——赣榆战役,通过内线巧赚城门,一举攻克由2000敌伪坚固设防的赣榆城,俘敌1600余人,缴获大批枪弹物资,我方仅阵亡3人、伤37人,成为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的经典战例。
赣榆战役后,日伪军展开疯狂报复,11月26日,日伪军偷袭滨海军区驻地黑林镇马旦头村,下部队检查工作的符竹庭与敌猝然遭遇,指挥战士们奋起迎战。枪炮声中,符竹庭所骑战马(赣榆战役中刚缴获伪团长的马)突然受惊狂奔,符竹庭不幸坠马,左额头遭受重创陷入昏迷。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闻报,立刻派警卫员护送军区卫生顾问、奥地利大夫罗生特前往抢救,然而罗生特火速赶到时,符竹庭已经停止了呼吸,年仅31岁。
符竹庭是我党我军一名优秀的“全能型”的年轻领导干部,他既熟谙军事指挥,又擅长政治思想工作和群众工作,抓经济还是一把好手,他参与创建和领导的滨海抗日根据地,队伍不断壮大,政权日益稳固,生产建设向好,在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滨海根据地不仅没被敌伪“蚕食”掉,反而繁荣兴旺,产生了很大吸引力、凝聚力,仅1943年春季,从敌占区逃来滨海根据地安家的各阶层民众就达5万人以上。
智勇双全,军政兼优,是刘少奇、罗荣桓等领导同志对符竹庭的一致评价,他的牺牲,是滨海乃至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一大损失。
符竹庭的遗体安葬在抗日山山坡上,墓体用灰色花岗石砌成,上有六角亭盖,墓体南面镶嵌着铜制的烈士头像,那是用30多公斤弹壳熔炼后铸成。1947年春,国民党军向抗日山一带山区进攻,竟然疯狂地用机枪向抗日烈士墓扫射,符竹庭铜像留下23处弹痕,我军反攻胜利后又重铸了铜像。
抗战胜利后,我滨海区行政公署将赣榆县命名为竹庭县,以志纪念(1950年10月恢复赣榆县名)。
这里铭刻着大众日报三烈士
在位于济南泺源大街的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里,有一面黑底金字的英烈墙,上面镌刻着战争年代(1939年—1949年)牺牲的578位大众报人的姓名,其中,曹秉衡、宋文礼、王黎明3人牺牲于1944年莒城战役;而这3个英名同样出现在了抗日山的英烈名录中。
1944年11月14日,八路军山东军区集中滨海区主力部队,在鲁中军区一部和地方武装配合下发起莒城战役,城内伪军莫正民部按预定计划反正,我军迅速攻入城内,但日军中队借助坚固工事负隅顽抗,战斗十分激烈,在我军围困打击下,被毙、伤、俘百余人的日军残敌于29日夜仓皇逃窜,莒县城遂获解放。
战役开始前,大众日报(新华社山东分社)组织了7个人的前线记者团,随军进发作战地报道,记者团负责人之一是山东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曹秉衡,成员有滨海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宋文礼,战士剧社文艺教员那沙、演员王黎明、民兵报记者郑坚等。战斗打响将日军压缩到城中心小围子后,部队首长为保护记者们的安全,安排他们在外围做动员群众拆除城墙的工作。11月15日傍晚,记者们得知前方战事紧张,坚决要求到一线阵地采访并做鼓动工作。当晚,曹秉衡、王黎明、那沙3人随部队前出接近敌军碉堡时,在一个巷口遇敌密集火力封锁,几枚手炮(掷弹筒)弹在四周爆炸,曹秉衡被弹片击中头部当场牺牲,王黎明负重伤,次日牺牲在野战医院,那沙双腿也被炸伤。16日上午,记者宋文礼进到前沿我军与日军对峙的工事里,从瞭望孔观察敌情,被日军子弹击中头部,不幸以身殉职。
此役中,7人前线记者团3人牺牲,2人负伤。战役结束后,大众日报社在莒南南高庄为死难记者举行追悼会,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大众日报社长陈沂到会致悼词,延安新华总社特电致哀、慰问。会后,为加强对前线记者的保护,山东军区政治部作出新规定:今后战地记者一般只进到团一级指挥所采访,非特殊情况不得靠近一线阵地。军区同时决定,将曹秉衡等烈士英名镌刻在抗日山烈士纪念塔上。
千秋英烈事,铸就中华魂。一座抗日山,不仅承载着数千抗日英灵和他们的英勇事迹,更凝聚着坚贞不屈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它将永远与山河同在,与日月争辉。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