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玛专辑(英格玛专辑封面)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英格玛专辑(英格玛专辑封面),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今天是英格玛·伯格曼诞辰97周年,世界上的电影同仁几乎无一例外地给伯格曼戴上了哲学电影的桂冠。即或他不是拍出哲学电影的第一人,也是当之无愧的哲学电影的力先驱及大师(究其数量、质量和几乎统一的影片母题而言)。
△英格玛?伯格曼和导演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Victor Sj?str?m)在一起
上个世纪40年代,伯格曼开始了初期的创作。1945年,伯格曼有机会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机》。接着又推出了《渴》和《监狱》等片。50年代起,伯格曼逐渐在电影艺术上成熟起来。50年代中后期,他一些出色的作品《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面孔》等影片的上映,不仅给伯格曼带来了各大国际电影节的无数奖项,更使他跻身于世界著名导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伯格曼创作了很多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通过摄影机来窥视人的灵魂,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伯格曼的“沉默三部曲”, 即《犹在镜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以及《假面》(1966)、《耻辱》(1968)、《呼喊与细语》(1972)等等。
△《蛇蛋》《秋天奏鸣曲》《芳妮和亚历山大》
70年代是伯格曼作品的成熟时期,1977年他拍摄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1978年拍摄了影片《秋天奏鸣曲》这也是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这部影片主要描写了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以及母亲与女儿之间又爱又恨的矛盾与隔阂。影片是由英格丽·褒曼主演。1982年,伯格曼拍摄了电影《芳妮和亚历山大》,这部影片伯格曼自称 “最后一部影片”。总体而言,这部影片的情节复杂、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视野广阔、规模宏大、拍摄费用昂贵。这是一部融悲剧、喜剧、滑稽剧、恐怖片等为一体的家庭纪事片,影片中的群众演员共一千二百个,有台词的角色六十个,可谓人物众多,规模宏大。伯格曼所迷恋的一切事物以及过去影片中的主题和人物都重复出现在这部影片里,他自己称这部影片是他“作为电影导演一生的总结” 是“一曲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美诗”。
在这部总结性的影片之后,伯格曼就宣称退休了,但实际上,他还在撰写剧本,一直影响着瑞典电影。2003年,伯格曼再度出山,参与制作了瑞典国家电视台的电视电影《萨拉邦德》,该片是继《芬尼与亚历山大》之后20多年来伯格曼惟一的一部与观众在电影院里见面的长片。
△2006年,李安到瑞典法罗岛看望偶像英格玛?伯格曼。
据说李安看了伯格曼的《处女泉》后毅然决定要做导演,至于是否真实,姑且不论,但是李安导演见到伯格曼时候激动的样子,心中对伯格曼的崇敬自不必言。
?伯格曼电影的哲学思想?
我们发现,伯格曼几乎在他所有的影片中都对宗教、生命、死亡及存在的意义进行本体论的探讨和思考,如《第七封印》、《处女泉》、《魔笛》、《野草毒》、等。那么他的影片是如何反映这类主题的?主要是通过对具体而特殊的人类关系——两性关系和血缘关系的考察来进行的。我们并不认为伯格曼的所有影片都称得上哲学电影,但要是将他大部分的影片串连起来观看和思考的话,你会惊异地发现,伯格曼永远都在追问和试图阐释那些最根本的哲学问题,比如宗教问题。
△蒙妮卡的夏天(1953)
颈部肌肉的收缩,心理细微的状态都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观众目前,极大地拓宽了电影的表演空间,给整部影片增强了艺术魅力。范例如影片《魔笛》、《芬妮与亚历山大》。
?色彩与明暗的巧妙把握?
(一)在黑白影片中的处理。
广泛运用明暗的强烈对比,如通过光线对人物进行“雕塑”(特别是对于人物脸部正、侧面的表现),对场景气氛加以渲染和烘托。
△豺狼时刻(1968)
伯格曼是戏剧专家,他对舞台灯光、舞台表演的技巧和要领稔熟于心。舞台演出与受众交流的直接性,舞台对演员形体造型的高度讲究,对适度夸张的表演技巧的推重等,常常被借鉴到他的电影中来,形成他的戏剧电影风格。
△面对面 (1976)
素材来自网络,有剧角映画_树先生整理编辑。
点击顶部「剧角映画」
关注剧角微信,每天都有新姿势!
戳左下角「阅读原文」
去「剧角映画」官网看更多精彩!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