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心理(人际心理效应有哪些-)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人际心理(人际心理效应有哪些?),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人际交往

人际心理(人际心理效应有哪些-)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因为一些事情感到有点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到底哪个地方踩雷了,或者不知道事情到底怎么回事,明明自己没得罪对方,可是对方却对自己敌意满满。

从人性的角度讲,人的本性是偏向自己的。看别人,大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这种出发点,往往形成了一种心理暗示,影响到自己与他人的互动,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效应,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人际交往上,影响关系的,主要有七大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

人们对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其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继续交往的积极性就高,于是就有可能“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例如一见钟情。

你参加了某一个派对,遇到了一个气质如玉,举止翩翩的人,你立刻产生了好感,觉得可以和这个人认识一下。和对方接触后,对方的谈吐举止,让你觉得这个人很有修养,值得一交。再往后,每次看到这个人,你都觉得很舒服。

其实你不知道,这是因为这个人给你的第一印象影响了你后面对他的判断,这就是首因效应。即,初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深刻印象,影响着后来对人的知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体现在先入为主。这种先入为主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鲜明的、强烈的、过目难忘的,很容易最先存进大脑档案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偏差,任何人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因为任何最先出现的因素都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这种定势将影响着人们对于后来出现的信息的知觉。

初次见面

晕轮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个实验:他给受试的中学生看一张列有五中品质的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想象一个具有者五种品质的人。中学生普遍把这个人想象为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成“冷酷”,再次要求受试的中学生想象一个具有这种特质的人,结果发现,这些中学生普遍推翻了原来的想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这就是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或月晕效应,是指由知觉对象的某一部分有关特征推及到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形象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在恋爱和嫉妒中尤其明显,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漂亮的女人都很会骗人。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比如,个人崇拜。

但这种泛化并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所谓物极必反。比如,你内心很崇拜某个人,觉得他完美无缺,即使别人怎么说这个人有什么缺点,你充耳不闻。可是有一天,你亲眼目睹了这个人的缺点,结果,心中偶像崩塌,你一下子将这个人贬得一无是处。

光环效应

近因效应

平日里,你和家里人相处得还不错,沟通也很愉快。可是,某日你谈恋爱了,家里人却极力反对。这个时候 ,你突然觉得家里人不爱你了,觉得他们从来没有为你考虑过。于是你跑出家,越走越远,走到一个卖烧饼的摊子前,突然觉得肚子饿了,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没带钱。老板请你吃烧饼,你一边吃一边吐槽父母不爱你。但事实上,父母也就是在恋爱这件事上极力反对。

这就是近因效应,指最近的信息对人的认知具有较大的影响,或者最近的或最后印象对人知觉他人产生了强烈影响。

通常而言,在熟人之间,尤其是亲人,好朋友之间,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某人或某事近期表现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因此,熟人与熟人之间相处,更应该注意分寸和界限,以免将来造成误会。

近因效应

刻板印象

前面提到的“漂亮的女人都会很骗人”,其实既是一种负性晕轮效应,某种程度上,也是刻板印象。为什么呢?因为嫉妒心重的女性或极度自卑的男性看到漂亮的女人时,都会产生一种自卑,觉得对方是自己望尘莫及的,于是选择吹毛求疵,自己想象出对方存在某个缺点,并以偏概全,产生自我心理安慰。而一些人因为不喜欢思考,有着浓厚的拿来主义思想,于是从心里认同了这个观点,就形成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又称定型效应,指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以为根据去认识人或事物。与负性晕轮效应不同的是,晕轮是自己主观产生的,刻板印象则是主观接触他人观点而产生的。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部分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比如,四川人辣不怕,贵州人不怕辣,南方人怕冷,上海人精明小气,山东人人高马大等。

刻板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经常被运用。这是人为了节约大脑的认知资源,节省精力而采取的思维模式,它有利于总体评价,但也往往因为对个体评价产生偏差,而导致人不能客观地认识某人或某事物。

刻板印象

期待效应

传说,古希腊有一位年轻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擅长雕塑。有一次,他雕塑了一尊美丽少女的雕像,并把它当作有生命的人那样和她说话,爱它,期待它变成人。结果发生了奇迹:雕像活了!变成了一位真正的美丽少女,并与他结为伉俪。

因此,期待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人际关系中,因期望值高低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反馈。这种现象,在夫妻和父母子女之间尤其明显。当你总是批评伴侣或子女不行,对TA充满抱怨,你们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裂痕,彼此之间情感越来越淡,对方更是表现出“不行”让你觉得生活灰暗。然而,当你懂得抓住时机,适时夸奖对方,鼓励对方,肯定对方,你们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好了,甚至你会觉得对方表现让你越来越满意。

因此,期待效应是正负影响的。当你努力发现某人的优点和长处并且由衷地赞美他时,你就会看到他表现得越来越符合你所赞美的那种形象;而当你将某人视为小人或恶棍,总是挑刺,那么这个人就的确会以你所给他“扣的帽子”嘴脸来对待你。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人会被不同的群体作出各异甚至相反的评价。

期待

相似效应

有个人想拜访一位大师,却多次被拒之门外。后来他了解到这位大师喜欢狗,而且每天傍晚都会在小区里遛狗。于是他学习了养狗知识,找人借了只卷毛狗。于某一天傍晚在小区里制造偶遇,津津有味地聊起狗,大师很快接受了他的拜访。

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诀窍,多寻求与对方的相似之处,求同存异,可以更快地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这就是相似效应。

相似

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事物的喜爱程度受它的曝光次数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网恋。

两人没有见过面的人,因为距离产生的朦胧美,彼此对对方有着一定的幻想。加上经常聊天互动,慢慢地产生了好感,继而觉得自己找对了人。当然,实际见面之后未必能继续产生这种美感。因为曝光效应不仅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这取决于两个人首次交流时,彼此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好,往后多接触,好感度会增加;反之,则会越来越厌恶。也就是说,曝光效应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另一方面,血缘再近的人,如果很久没联系,也会日渐生疏。所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亲人长期不联络、不相见,也会生疏陌生,没有共同语言。因为人的记忆有这样的规律:反复多次地记忆,要比一次长时间记忆的效果更好。“长”见面不如“常”见面,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大事小事勤商量,有事没事常来往”,才可以保持良好关系。

经常联系

除了上述人际交往心理效应,影响人际关系的还有其他因素。如果把人际关系看成是一幅人们相互作用的动态图,那么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也可以说是一种吸引力效应。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际吸引具有以下的规律:??

1.接近吸引律。

当交往的双方存在着年龄、兴趣、态度、职业、学历、背景等的接近点时,人会产生一种寻求归属感的心理倾向,彼此之间易于相互吸引。

2.对等吸引律。

“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不喜欢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对于自卑且嫉妒心重的人而言,则更喜欢看起来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不喜欢那些外貌、能力或某方面条件优于自己的人。?

3.相似吸引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通常更喜欢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类似的人,尤其是在态度、信仰、爱好、兴趣等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的人。??

4.互补吸引律。

双方的个性与需要及满足需要的途径正好互补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因此,话痨身边往往有个沉默的朋友。?

5.能力吸引律。

一般来说,一个人越有能力,就越受人喜欢。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研究表明,最受喜欢的人并不是能力最强的人,而是那些具有非凡能力但也犯了错误的人。因为能力强者的犯错,让能力较低者感到了心理平衡,压力相对没那么大。

6.异性吸引律。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和女之间,往往比男和男之间,或女和女之间更易相互吸引,更易建立联系。

7.互酬定律。

生活中那些相互帮忙的人,其关系总是比较密切,这就是互酬效应的体现。

在人际交往中互酬效应主要表现在能力、感情、信息等三方面。在人际交往中,能力比较强的人一般总是比较容易成为人们交往的对象,因为人的趋利心理,潜意识里认为能力强的人给自己提供更多的帮助。而能够倾听他人、关心他人、善于安慰的人,也往往朋友比较多,因为他们满足了他人的情感需求。此外,那些见识广、知识面宽的人往往成为人喜欢交往的对象,因为和TA交往,让人觉得有收获。

当然,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性的信息、感情传导过程,单方面的酬,只能表现为单方面的受欢迎;只有双方面的“互酬”,人际关系才能在密切的互动中逐渐深化。

吸引力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仅仅认识到、注意到这些心理效应和吸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

使人悦纳的艺术?

1.尊重。

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是值得尊重的。包括尊重别人的习惯,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个人隐私等。?

2.重信守诺。

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人格魅力的体现。俗话说“一诺千金”,在人际交往中,许诺的事,应该是自己能够做到而且有必要做到的事,一经许诺,应设法兑现,如果因条件所限一时难以兑现,则应向对方解释。信口开河,是很让人反感的,还会从此失去他人的信任。?

3.善于发现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视觉“盲点”。

在社交中当事人有些不易察觉的有损社交形象的不足之处,比如高频率口吐芬芳,一些不雅习惯等。这就需要能善于从别人的异样反应中觉察自己的不当之处,并及时予以修正。

4.?界线感。

人们常说,凡事讲究分寸,值得就是社交中要有个适度性,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初次见面,应以礼相待,一般不宜马上称兄道弟,打得火热,无话不说;开玩笑要看对象和场合等。一般而言,说话的随意性与关系的亲疏成正比,关系越亲密,说话越随便,但很多时候,也正是因为“随便”,造成了一些亲密关系越来越疏离。实践证明,有界线感的人,往往被认为是信得过的人。

人际界线

总之,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并不是某个心理效应一锤定音的,有些时候,某个人际互动中同时存在着两个或以上的心理效应,这需要人留心自己的言行,观察他人的反应,概括起来,就是学会察言观色。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解析生活,分享心理,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