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驱动理论(事件驱动理论有哪些)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事件驱动理论(事件驱动理论有哪些),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 核心观点/

年初以来,在联储紧缩与滞胀拖累下,美股持续下行并确认“技术性熊市”;近日,美国经济也进入了“技术性衰退”。对于美联储而言,“技术性熊市”和 “技术性衰退”是否会推动紧缩周期转向?对于美股而言,本轮下跌与以往典型熊市有何异同?后续走势又该怎么看?

一、美股“熊市”的三种典型形态

1. 泡沫驱动型。触发因素:大概率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但其根本成因还是在于前期部分资产的价值过高。行情特征:整体呈现下跌幅度巨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特征。熊市的终结:完善行业监管制度,推出非常规货币政策。典型熊市复盘:1929年“黑色星期二”、2002年“纳斯达克”泡沫、2008年次贷危机。

2. 事件驱动型。触发因素:意外的外部事件冲击。行情特征:下跌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熊市的终结:外部冲击事件尘埃落定、政府和联储救市的速度和力度。典型熊市复盘:1987年“黑色星期一”、2011年美国债务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美股“四次熔断”。

3. 周期驱动型。触发因素:经济的供需错配、通胀高企迫使美联储政策收紧。行情特征:美股调整幅度和时长主要取决于供需错位和通胀问题的缓解进程。今年年初以来的美股下跌应被定义为周期驱动型熊市。

二、技术性熊市VS技术性衰退:谁会推动联储转向?

1、当前美股“技术性熊市”的定位:周期型熊市。对标于历史上的“周期驱动型”熊市,目前美股20%的调整幅度尚未达到历史均值水平(30.7%),下跌时长也远不及26.7个月的平均水平。因此,从美股调整的幅度和时间长度的视角看,当前的“技术性熊市”仍在美联储的承受范围之内,并不会成为促使其政策转向的根本动力。

2、美国经济“技术性衰退”,联储政策转向的催化剂。美国GDP连续两个季度环比负增长,美国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拜登与耶伦均“矢口否认”美国经济衰退,但7月的FOMC声明改口承认经济走弱。二季度GDP环比负增的原因与一季度负增相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拖累因素从“快变量”(进出口)转为“慢变量”(投资和库存)。“慢变量”的恶化也意味着经济的下行更难修复,未来经济衰退的压力也会更大。此外,能源、粮食期货价格的大幅下行预示美国通胀在6月或已见顶,从“技术性衰退”到“实质性衰退”理论上还差一次不及预期的就业数据。联储紧缩预期已达峰,9月FOMC或仅小幅加息。

3、经济走向实质性衰退的过程或将拖累美股进一步下跌。当前美股估值端虽然仍具有调整空间,但并非未来一段时间美股走势的主导因素。对年初以来美股收益的来源进行拆解,美股虽然在上半年整体下跌了21.3%,但其中有-27.2%来源于估值(PE-TTM)的收缩,而“未来12个月的盈利增速预期”则为股指的收益做出7.5%的正贡献,即上半年的美股虽然下跌但同时还在定价未来业绩改善。从下半年视角来看,随着经济下行趋势的确认,盈利走弱将接力此前的估值收缩成为拖累美股跌幅持续扩大的主导因素。后市美股的跌幅将主要取决于经济衰退的深度和持续时长,保守估计还有10%的下降空间。

风险提示:

?1、若海外流动性收缩超预期,对海外市场估值扰动较大;

2、若全球地缘冲突加剧,将拖累全球复苏进程。

/完整报告/

年初以来,在联储紧缩与滞胀拖累下,美股持续下行并确认“技术性熊市”;近日,随着美国二季度GDP初值披露,美国经济也进入了“技术性衰退”。对于美联储而言,“技术性熊市”和 “技术性衰退”是否会推动紧缩周期转向?对于美股而言,本轮下跌的成因、类型、节奏与以往典型熊市有何异同?后续走势又该怎么看?

一、美股“熊市”的三种典型形态

虽然“牛长熊短”是美股的重要特征,但在逾百年的美股历史中,又确实有多轮“熊市”行情给投资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原因看,它们或是因为前期估值过高积累了较高的风险,或是因为某个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激发了市场的消极情绪,或是因为经济过热迫使美联储不得不以紧缩的方式抑制需求,最终拖累了股市表现。而我们也可根据熊市形成的不同原因将其分为三个类型:泡沫驱动型、事件驱动型和周期驱动型。

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类型的熊市并非只有一种单独的成因,例如泡沫的破裂往往也伴随意外事件的发生或者美联储紧缩;而周期驱动型熊市也伴随着经济过热和突发事件的催化。因此,我们对熊市类型的划分考虑的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而非“雪上加霜”的附加催化因素。

1.1、泡沫驱动型熊市

个别行业的“非理性繁荣”是泡沫驱动型熊市的根本原因。泡沫型熊市的前身往往是由于资源配置不当导致的个别行业的“非理性繁荣”。典型的案例如:2000年的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房地产泡沫。资产泡沫形成的过程往往也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失衡和经济脆弱性的上升。

泡沫驱动型熊市的触发大概率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但其根本成因还是在于前期部分资产的价值过高,脱离合理水平。例如,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包括货币政策的调整(美联储加息)又包括一些突发性事件的触发(微软被判违反反垄断法、财务造假丑闻),但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前期互联网公司股价过度虚高。又如,2008年次贷危机的触发因素是因为联储加息导致了房贷断供潮,房产价格下跌并将风险传递至金融部门,但其根本原因在于科网泡沫和9.11期间,美联储大肆放水使得房价、股价过度上涨,形成资产泡沫。与此类似的还有1929年的“黑色星期二”,我们将在后文详细复盘。

泡沫驱动型熊市整体呈现下跌幅度巨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特征。19世纪以来,泡沫驱动型的熊市共有7轮。平均而言,标普500指数的下跌幅度高达54.3%,且每次熊市均达到了大于30%的水平。泡沫驱动型熊市持续时长约为41.7个月。

泡沫型熊市的终结:完善“非理性繁荣”行业监管制度,推出非常规货币政策。泡沫形成的本质在于经济发展的失衡,因此若想促使资本市场重回正常轨道,需要完成过剩行业的出清与居民企业资产负债表的重建。前者往往伴随着行业监管制度的完善,例如2002年的SOX法案、2008年建立的金融审慎管理局;后者则需要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支持,如2008年大规模QE的出台。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1929年、2002年和2008年这三次典型的泡沫驱动型熊市进行复盘,更加深入的观察其特征。

(2)熊市的触发:美联储两次加息收紧流动性,微软被判违反反垄断法、财务造假丑闻打击投资者信心。1999年11月5日,联邦法官判决微软的商业行为构成垄断,投资者意识到互联网行业追逐规模经济背后隐藏的风险;同时,大量互联网公司持续亏损且出现财务状况恶化及财务造假等状况。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和电讯巨头世通公司通过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暗箱操作,通过会计作假抬高股价。消息暴露后,该公司股价随即大跌,并传导至互联网行业。2000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到达当时的历史峰值5132点后一路下挫,最低跌至2002年10月的1108点,跌幅高达78%。

(3)泡沫型熊市的终结:美联储持续降息,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市场重拾信心。美国国会和政府针对安然和世通的财务丑闻强化了对财务报表、审计和公司行为的监管,加速通过了SOX法案。SOX法案的出台意味着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不仅要保证其财务报表数据的准确,还要保证内控系统能通过相关审计。这是美国证券市场近几十年来最严厉的针对上市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的法案。SOX法案的推出对华尔街形成了震慑,也对工业企业的经营和内控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令市场重拾信心。道琼斯指数在2002年9月见底后,随后5年累计涨幅达到50.59%。

1.1.3、2008年次贷危机

2008年的“次贷危机”是指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1)泡沫的形成:科网泡沫和9.11期间美联储放水刺激房价与股价大幅上行。美国在2000年和2001年先后遭遇科技股“泡沫”破裂和9.11恐怖袭击,为提振经济,美联储在2000年至2003年期间又多次降息。在非常宽松的货币环境下,房市和股市双双大涨。MBS和CDO等金融衍生品在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更是进一步刺激了房价的高涨。

(2)泡沫的破裂:美联储加息,居民偿债压力增加,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当通货膨胀加剧,美联储逐渐上调利率时,借款成本增加,无收入、无工作、无资产的次级贷款人首先断供,市场上因违约而被银行收缴出售的房子越来越多,住房供过于求的现象使房价开始下跌。同时,面对不断贬值的房子,有能力偿还房贷的人也选择断供弃房来止损。于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断供潮,房价急剧下跌,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形成恶性循环。

事件驱动理论(事件驱动理论有哪些)

(3)扩散与蔓延: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的影响通过次级抵押贷款传导至金融部门,并引发危机。2007年2月,汇丰银行宣布北美住房贷款业务遭受巨额损失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2007年Q2,全交易房价指数从380.63一路下跌至348.37。此后,多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陆续停业,金融机构相继曝出巨额亏损,持有大量次级抵押贷款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机构纷纷被卷入危机,金融市场流动性短缺和信用紧缩的局面出现。2008年,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贝尔斯登公司被收购,“两房”被监管机构接管,“次贷危机”不断蔓延。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倒闭将“次贷危机”推向了一个高潮,成为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标志,这也意味着“次贷危机”最终演化成了金融危机。美股大幅下跌,9月-12月道琼斯工业指数累计下跌31.2%,2009年3月更是一度跌破7000点。

(4)泡沫型熊市的终结:强有力的货币、财政政策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完善监管机制。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发生不久后,美联储即向银行体系注资580亿美元,截至2008年 12月底,美国政府共为30家银行紧急注资1600亿美元,对降低流动性风险,恢复市场信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财政政策方面,2008年至2009年,推出了逾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在货币政策方面,联邦基金利率经多次下调几近于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逾万亿美元。并推出了短期贴现窗口项目、短期证券借贷工具等创新货币政策措施,加大市场的信贷规模,增强流动性。新建金融审慎管理局、商业行为监管局等机构加强对相关行业的监管,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实施了以上一系列救市政策后,美国实际GDP在2009年二季度开始回升,到2011年恢复至危机发生前的水平。道琼斯工业指数2009年一季度触底企稳回升,2012年恢复至危机前的最高水平。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1.2、事件驱动型

事件驱动型熊市是指受到意外的外部冲击而导致的股市剧烈下跌。虽然它经常伴随着流动性的收缩和经济不景气等因素的扰动,但股票下跌的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超预期的社会风险事件或地缘政治矛盾,并且外部事件本身足以冲击市场情绪并大幅提高风险资产的风险溢价,从而导致资本市场价格剧烈调整。1987年“黑色星期一”、2011年债务危机以及2020年初新冠疫情就是典型的例子。

事件驱动型熊市往往呈现“急跌”特征,下跌速度快,持续时间短。因为外部风险事件在短期内发生,并不改变经济周期的基本走势,因此事件驱动型暴跌的过程较为迅速。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其平均跌幅仅为26.7%,平均持续时长为8.4个月。

事件驱动型的熊市能否止跌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第一,外部冲击事件本身的冲击深度和时长。第二,政府和联储出手救市的速度和力度。例如,2011年美股的剧烈下跌随着美国债务悬崖不确定的落地而大幅缓解;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灾随着海湾战争告一段落、程式化交易受限以及美联储大幅放水而止跌;2020年初的美股大跌随着新冠疫情的相对有效控制以及美联储的快速大幅降息而企稳回升。

(3)股市的暴跌传导至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在“黑色星期一”开盘时,伴随着股价的暴跌与买卖指令的不平衡,许多交易未能正常执行,从而影响了股票的报价信息。由于当时的交易系统不完善,过时的现货市场报价使得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股指出现差距,指数套利交易商在察觉到这种套利机会后大量入场,进一步加重了市场的混乱,在混乱的交易环境中,标普500指数期货合约下跌了约29%。市场的恐慌情绪很快蔓延至外汇市场。由于股市的暴跌,投资者恐慌情绪不断传播,大量的国际游资从美国流出,使得美元汇率波动剧烈,美元指数也相应下跌,美股流动性再度承压。

(4)事件驱动型熊市的终结:美联储调降联邦基金利率60个基点,严格阻断程式化交易的恶性循环。一方面,美联储发表声明稳定市场信心,并提供流动性保障。1987年10月20日,美联储在美股开盘前发表公开声明称“为履行中央银行职责,联储今日正式声明,已准备就绪为支撑经济和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传达出稳定市场的积极信号。随后,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低联邦基金利率、放宽联储体系出借债券的规则等方式,大量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流动性。与此同时,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相继暂停交易,以截断股指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的连锁反应。随后,美国证监会随后引入熔断机制,阻碍熊市的蔓延。

(2)事件驱动型熊市的终结:美联储快速降息并启动无上限QE叠加四轮大额财政刺激法案,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通过下调短期基准利率和无限量QE的政策,为市场注入万亿美元流动性。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陆续出台四轮约2.8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法案,向居民发放支票和补助金,而不少因疫情无法外出工作的人也拿着这笔资金进入股市,为美股市场带来大量散户资金。美股由此开始一路高歌猛进,截止8月,标普500指数已经完全收复了3月以来的所有跌幅,并在之后持续刷新新高。此外,拜登成功当选,市场情绪的回暖推升美股在第四季度进一步提高。截止至2020年12月9日,标普500指数已经再次创下历史新高3712.39点。

综上,从“技术性衰退”到“实质性衰退”理论上还差一次不及预期的就业数据,因此联储紧缩预期达峰已为确定性事件,9月FOMC或仅小幅加息。

2.3、经济走向实质性衰退的过程或将拖累美股进一步下跌

美股估值端虽然仍具有调整空间,但并非未来一段时间美股走势的主导因素。如下图所示,从宽基指数来看,除纳指估值已调整至2010年以来23%的历史分位水平之外,标普500指数(43%)和道琼斯指数(68%)估值水平仍然较高。分行业来看,工业、可选消费、公用事业、必需消费四个行业的估值水平仍在40%分位数以上,仍具一定向下的调整空间。但是受GDP连续两个季度负增影响,衰退恐慌使得市场对美联储激进加息的预期已明显减弱。挂钩联储加息日期的互换合约显示,7月28日市场押注美联储到今年底最高会将利率升至约3.3%,相当于在当前基础上加息不到100个基点,这意味着联储紧缩预期已开始触顶回落。因此,美股估值端虽然仍具有调整空间,但并非未来一段时间美股走势的主导因素。

往后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导致的美股盈利下行将接力此前的估值收缩,成为拖累美股跌幅持续扩大的主导因素。通过对年初以来的美股收益来源进行拆解可知(MSCI US指数为例),美股虽然整体下跌了21.3%,但其中有-27.2%来源于估值(PE-TTM)的收缩,而“未来12个月的盈利增速预期”则为股指的收益做出7.5%的正贡献,即上半年的美股虽然下跌但同时还在定价未来业绩改善。而从下半年视角来看,随着经济下行趋势的确认,盈利走弱将接力此前的估值收缩成为拖累美股跌幅持续扩大的主导因素,后市美股的跌幅将主要取决于经济衰退的深度和持续时长,保守估计还有10%的下降空间。

风险提示

1、若海外流动性收缩超预期,对海外市场估值扰动较大;

2、若全球地缘冲突加剧,将拖累全球复苏进程。

本文源自金融界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