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有关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有关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大家都听过”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它指的是纸面上谈论练兵打战,通常用来比喻只会一味的谈理论,而不对理论付诸实践的现象,同时也揭示了空谈理论是不能获得成功的。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主人公是赵国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他从小酷爱学习兵法,谈论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在长平战役中,秦国对赵国用了反间计,赵国只能让赵括代替廉颇,谁知赵括只知道一味地按照兵书办事,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根本就不懂得变通,只会贸然进攻。
因此,最后被秦军打得惨败,赵括也被秦军给射死了,后世就专门拿这个成语以及典故,去讽刺那些喜好夸夸其谈,却没办法实际做到的人。
图片:马谡被军法处置剧照
虽然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具有贬义的意思,但是并非所有纸上谈兵之辈,都像赵括和马谡一样以失败告终,在轰轰烈烈的楚汉之争中,韩信也是靠着纸上谈兵获得了萧何的赏识,自此人生开始走上辉煌的道路。
不过,同样是纸上谈兵,为何赵括马谡最后的下场那么惨,而韩信却能获得成功,甚至帮着刘邦打下大汉江山呢?难道人各有命,一切都由天注定?
其实,这和命没有关系,同样也跟才华擦不上边,毕竟赵括马谡都因为过于相信自己的才华,才变得狂妄自大,韩信之所以能成功,取决于他的人生经历,而那两人之所以会失败,也跟他们的经历有关。
首先,赵括和马谡都是家境优渥的人,从小就身份不凡,要么是官家少年,要么是贵族公子,他们满肚子的军事理论和兵法韬略,都是凭借着自己的家境,在荣华富贵、娇生惯养的环境当中读出来的。
图片:马谡听诸葛亮讲军事理论剧照
再来说说韩信,他的出身非常低下,且生活艰苦,虽然他二十五岁就已经当上名将,但是二十多年的苦日子让他尝尽了人生百态。
韩信年轻的时候就在乡下苦读兵法,但是根本没办法养活自己,于是他就去投兵,从一个小兵做起,最开始投到项梁部下,但没有任何起色,项梁死后,韩信在项羽手下做了一个看门的,项羽又完全不采纳他的建议,于是韩信只好去投奔刘邦,做了个管理粮仓的闲职。
所以韩信在早期什么活都干过,甚至还受过胯下之辱,但对于他来说,这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因为他的心中一直装着一个将军梦,因此,也正由于这些经历,让韩信更加懂得如何去打赢一场战。
图片:萧何与韩信剧照
如果韩信仅仅对萧何纸上谈兵,一定会被他撵出军营,那么他为什么会受到萧何的赞赏呢?
首先是由于韩信在管理粮仓的工作上,不仅在勤勤恳恳地干活,同时还能对工作进行改革,推陈出新。
而且韩信在管理兵力上,无论手里有多少人,小到几个人,大到几十万人,他都可以清楚地知道如何管理,即便面对非常庞大的战役,他也懂得如何去部署,哪怕矛盾与问题再复杂,他也可以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
即使掌管的队伍鱼龙混杂,他也能将队伍迅速拧成一股绳来对抗外敌,他的境界被世人赞叹不已,不禁发出”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感慨。
图片:韩信带兵剧照
尤其是在楚汉战争时期,韩信手下掌管的士兵经常被刘邦调来调去,因此,他经历的好多场战役都只能用一些没有什么经验的新兵。
例如井陉口之战,当时赵国占据着地形的优势,韩信手中虽说有三万兵马,却都是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新兵,于是韩信想了一个办法,让他们把自己逼上绝路,背水一战,因为人在绝境才会爆发无限的潜力。
这些士兵果然在韩信的指挥下,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不得不说韩信的谋略之高,士兵们能够团结起来多亏他指挥妥当。
而赵括与马谡二人都不会带兵,渐渐地就和士兵之间隔了千山万水,无法跨越。值得一提的是,带兵打战与出生贫富的关系也不是非常大,很多人觉得是因为韩信自小贫苦,才深谙战事,但某些自小出生富贵的将领也能够屡屡打出胜仗。
例如霍去病,他经常被手下官兵吐槽不懂得士兵疾苦,但是他在战场上又能够运筹帷幄,带领士兵一次次突破重围,再严峻的情况都无法让他乱了阵脚,所以说,多次实践也能出真知啊。
图片:霍去病带领士兵剧照
其实,韩信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实战经验丰富,无论是面对多么恶劣的战局都不退缩,总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潍水战役中,明知敌方的军队远高于自己,于是他选择不硬碰硬,而是设了个圈套,将对方引入圈套中,进而让对方全军覆没。
乍一看好像是敌军过于蠢笨,其实全都仰仗于韩信的步步为营和深思熟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代有很多人都有想要成为韩信的梦想,最终却变成了赵括或者马谡。
图片:韩信面对困难剧照
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习再多的理论知识,没有付出实践都是扯淡,这个道理亦适用于各行各业。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