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瓶(汉代玉瓶图片)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汉代玉瓶(汉代玉瓶图片),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原创–陈希民(请多关注)
一、从宏观观察:1.材质的鉴定,眼观为青白玉,打光为白玉,因外界铁离子的微量沁入玉的肌里,产生色变而由白玉呈色为青白玉(岁月的痕迹)。
玉料质地细腻致密,呈油脂光泽,打光肌里呈云絮状,相对纯净,杂质较少(沁色除外),玉质细腻温润,有明显的结构特征应为和田白玉(透闪石玉料)。
2.手感的鉴定,上手感觉很爽快,有抚摸婴儿的肌肤感,有下坠感、压手感与粘手感,有明显的熟旧感,出土古玉会有明显的熟旧感,一般年代越久程度越深。
是玉入土与出土后的物理与化学反应,经人盘玩给予温度,结晶水失水与空气氧化使古玉的表面越发的亮丽晶莹,古玉的熟旧感会更加明显。
二、微观鉴定:1.工痕鉴定,老工与新工不同,源于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度所留下的不同痕迹。
此瓶细阴刻线成v型槽,槽口宽、槽底窄,边沿宽窄不一,有岐出现象,接砣痕迹明显,特别在拐弯处与成圆处,砂磨痕与砣轮痕共同存在。
战国砣具与砣速得到提高,第一次出现阴刻线底部比平面亮,同时也首创单条阴刻线组成的素描纹饰,发展到汉代被后人定名为”游丝毛雕”。
线条流畅有力,沟底呈现磨砂状,砣轮与解玉砂接触才能磨玉,粗工有时可见砣轮走速不均,而出现沟底坑洼,沟线宽窄或重复下砣之重线痕迹。
此瓶线条豪放,没有战国时的精细,器物棱角琢磨圆滑,汉代大件玉器大多刻工较战国粗,边边角角往往不打磨,小件刻工较细。
细线条有毛道、岐出毛刺现象与跳刀痕,粗线条运用推、拓、磨的雕琢技法,粗犷有力、刀刀见锋、刚劲挺拔,线条少有崩裂状。
2.沁色的鉴定,玉器久埋地下受物质的侵蚀,部分透闪石分子发生蜕变,空隙增大,大到一定程度外界的显色物质渐渐渗入玉质内部,形成沁色。
此瓶满布一层乳白色风化(生坑),成器后风化分三种:表层的风化称”灰皮”;中层的风化称”钙化”;深层的风化称”鸡骨白”;此瓶为表层的风化(灰皮),真品灰皮用手抚摸可盘掉,放热水里再离开热水会重新析出,称”吐灰现象”。
此瓶上的灰皮在放大镜下看,玉质微泛白,不及周围玉质明净光亮,泛白部位自然,分布时疏时密、呈岛屿状,既找不到分布规律,也看不出任何清唽界限,完全像自然长出来的。
此瓶的微痕图上有明显的土蚀现象,崎岖不平、突兀而出、浓密稀疏、分布自然(土蚀形貌最难仿造)。
此瓶的裂纹、沁纹呈凹陷现象,边缘呈锯齿状、倾斜玉表,裂口处玉质干枯发黄、有轻微钙化,裂纹里的褐红色沁逐渐加深,玉料肌理有白斑与呈饭粒未熟透状的”饭糁”现象。
在玉器表面有明显的土黄色斑点,称”土沁”(是土壤中各种混合物质对玉器的侵蚀),瓶身由于年代久远有明显的老化萎缩现象。
此瓶透雕三条螭龙,四肢呈走兽握拳状,呈S型匍匐如虎,四肢分据两侧如虎掌按地,尾长卷而不分叉,典型的西汉螭龙;瓶身剔地浅浮雕云头纹、卷云纹、兽面纹(两头出梢、水滴形眼)等。
此瓶综合以上宏观、微观、纹饰、工艺痕迹等诸多信息,可证明为”西汉和田白玉透雕螭龙纹玉瓶”真品…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