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决堤,江西九江决堤事件
毛主席的矛盾论告诉了我们,每个时代有他自己的主要矛盾,每个国家的主要矛盾中解决了主要方面就能蓬勃发展,时间来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出。
新一代共产党人面对新的矛盾开始挑起大梁。
1978年12月中下旬,在北京召开的那次“全会”使新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此次大转折的新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史无前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前身)也横空出世,并随时间逐渐完善。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谋断千里。新中国经历了前三十年的重工业发展,此时对外开放正是时机,新中国的经济从此驶入了“高速路”。
但到了八十年代末,新中国的经济和改革开放都出现了问题。在这个背景下,下一步路该怎么走,真是“摸着石头过河”。
1987年,在党中央提出培养年轻干部的号召下,一个还不到50岁的年轻干部(相对年轻),毅然孤身从北京南下上海,他肩负着中央对他的期望,他承载着上海这个曾经的中国经济首善之区的未来,他必须承担着各方压力在曾经的“十里洋场”,大展拳脚、大刀阔斧的改革,才有可能为整个中国经济的变革打好“前哨站”。
当所有的包袱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他该如何抉择?朱镕基的改革之路——历经艰难。
“惟楚有才”这个词很好地概括了近代中国以来,湘楚大地上辈出的人杰对于国家的贡献,1928年生于湖南长沙的朱镕基也是其中之一。
朱镕基祖上是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朱楩,这样算朱镕基还是皇亲国戚?事实上,晚明年间朱元璋后代已有十余万人,除了少数亲贵,大多潦倒不堪。
朱镕基的出身就较为悲惨,父亲在他出生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母亲不久后也病故。在动荡的时代里,只有温厚的伯父收养了9岁就成了孤儿的朱镕基,因此朱镕基的一生都能看出明显的性格特征“自立自强,敢为人先”。
1947年,朱镕基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人才济济的清华大学,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自幼孤儿出身的朱镕基接触共产主义之后,就下定了决心,终生为新中国、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当年,年仅19岁的朱镕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饱含深情地说:
“党是我的母亲,我愿意为她献出自己的生命。”
从他日后的表现来看,除了肉体上的牺牲,他完全做到了自己的誓言。
毕业后,他先是被分配到了东北工业部,虽然,专业不对口,但他仍然利用业余时间勤学经济相关知识,这使他成为了后来我党少有的经济方面的专家总理。
他性格上认真、负责,对一部分同志不守原则的行为坚决抵制,这也使他被“穿了小鞋”,可那又怎么样呢?朱镕基连生命都可以为党付出,何况被“穿小鞋”?
这样一个“硬骨头”不光光是作风“硬”,更重要的是经济方面专业过硬,在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朱镕基有两大出名,一是爱啃“硬骨头”,二是特别“懂经济。”
曾任德国总理的施密特是这么认识朱镕基的:
“哪怕他是工程学出身,可他对经济的优秀洞察,超过了我认识的绝大部分政治家。”
朱镕基前半生的厚积薄发,是他能够主导中国这个有十亿人口国家改革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资源的加持下,整个八十年代,上海上缴国家税务约占中央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上海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七。可以说,哪怕是在这么一个幅员辽阔的大中国,上海也是其中的窗口、样板。
可随着深圳等一批南方城市的蓬勃兴起,上海的脚步却越发沉重缓慢,甚至上海的表现部分影响到了中央的经济决策,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处境,党中央做出了一个极其正确的决定,点将朱镕基赴任上海,要以上海为点,带动整个华东、华中的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
1988年,朱镕基从原来的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副书记一职调任上海任副市长,熟悉了班子后,随即转正。
雷厉风行的朱镕基一到上海就展现出了极大的魄力,和非同一般的行动能力。同年五月,刚到上海,屁股还没坐热的朱镕基就提出了“四个需要”:
“需要效率、需要速度、需要果断行事、需要雷厉风行。”
在当时,许多上海干部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面对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他们既没有学习转变的动力,更不愿意学习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朱镕基拿出了一百二十分的干劲,对于懒政、惰政的官员,无论后面是否有人,只能“原地踏步”。要让真正愿意改革的官员上来,要想让人民富裕起来,官员必须得先动起来。
他一方面裁撤冗余机关部门,大力推行“一个机构、一个窗口、一个图章”,要求政府部门高效运转,减少外来投资不必要的复杂流程;另一方面“简政放权”,将市里的许多权力下放到区里、县里,给下级政府部分更多自主权,刺激各个单位放手改革,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市政府的行政负担。
这一套组合拳使上海市政府发生了巨变,包袱甩去,轻装上阵,大大加速了上海市政府的行政能力。从地方政府的层面来说,朱镕基这一套改革方案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的许多地方政府。
提到朱镕基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东西,一是浦东新区,二是上海证券交易所。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了低谷,尤其是苏联方面已经摇摇欲坠,在某些方面,对我国“摸石头过河”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向来敢于“拍桌子、瞪眼睛”的朱镕基也有些顾虑了,他所畅想的如同深圳般的经济特区,究竟能不能实现呢?他也没底。
还是“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关键时刻大力支持,邓小平在1988年到1994年,这整整七年的时间里,每一年的春节都带着家人去上海,他与朱镕基有过多次交谈。
曾去过法国留学,喝过洋墨水的邓小平,也被眼前这个年轻小伙子(相对年轻)专业的经济知识、统揽全局的政治眼光、雷厉风行的扎实态度所感染。
对于朱镕基当时在上海的种种“破天荒”的举动,邓小平用四个字表达了他的态度:“放手去干!”
1990年4月,中央国务院批准了浦东的开发方案。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朱镕基在成立仪式上,斩钉截铁地向全世界表明了彼时中国的态度:
“建立证券交易所,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不会变。”
这一举动无疑代表了中国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方面的态度,由于政治风波,当时对华十分敌视的许多国外政要、资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与此同时,上海南浦大桥、上海杨浦大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城市地下铁路系统等等基础建设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汽车货轮川流不息,越来越多的消费品涌入中国,轻工业、服务业爆发式的增长。
这是新中国前三十年重工业先行的厚积薄发,更是关键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恰到好处,新中国两代领导人的战略目光交汇在一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中华民族每个人最深沉的渴望。
100年前的世界列强而今还是世界列强,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真正能够挑战世界现有秩序,走出全人类崭新道路的——只有中国!
朱镕基就是敢于承担骂名,推动新中国向前迈步的重要力量之一。
朱镕基仅到任上海三年左右,上海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上海真的“大”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时代过去,寸土寸金的上海开始重新焕发活力。
当时,已经将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中央,急需朱镕基这样的人才,邓小平同志也有意将其调入中央。1991年,邓小平春节过完从上海回北京时,特意在政治局会议上强调了一点:“朱镕基是个好同志。”
虽然,上海少部分人也对其颇有非难,但朱镕基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不久后,朱镕基被调回北京,1993年开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这种“破格”升迁,也让中央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但朱镕基又一次证明了自己。
1991年,刚刚回到北京的朱镕基又立刻赶往东北“救火”。东北是共和国的长子,是中国重工业的起点,但计划经济意味太浓,市场经济下“三角债”牢牢地扼住了这片土地的经济活力。
为此,朱镕基亲自飞往东北,现场压阵,据说一部分官员连看朱总理一眼的胆子都没有,朱镕基的魄力可见一斑。他提出注入资金、压货挂钩、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方案,雷霆之下只用了短短26天,就清理了欠债125亿元,基本解决东北“三角债”问题。
有了东北“三省四市”做样板,到1992年末,全国范围内的“三角债”基本清理完毕,朱镕基上任伊始就解决了一个困扰中央、地方、企业的大难题。
“南巡过后”的邓小平越发器重这员“改革大将”,说句老实话,在当时的中国懂经济的不多,中央将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改革的希望寄托于朱镕基身上。
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随后又兼任了两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他的多措并举下,中国终于走出了危机,实现了“软着陆”。
然而,更大的挑战在等着他。
至今人们只要提到朱镕基就会想起两件大事,分税制、国企改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央由于大幅让利于地方,面临着严重的财政收入不足,这既限制了中央的全面规划,又会埋下一些隐患。
为此,朱镕基“舍得一身剐”决定开始改变财税体制,他既接见外国又根据实际国情,打算将税源分成三种:地方税、中央税、地方中央共享税。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等艰辛。蛋糕那么大,你想吃,我也想吃,最难的是把别人嘴里的蛋糕抠出来,朱镕基下了很大功夫,他亲自带领中央团队奔走几个标杆省份、地区,先啃“硬骨头”,谈判过程艰苦卓绝,最终成功实行了分税制,过程不表。
而全国范围内的机关裁剪、合并,与国企改革,则让朱镕基成为了老百姓口中的“朱镕基”。
笔者仅举一例,笔者家里亲朋好友,在当时大部分都是单位职工,可改革过后一下子成为了私企员工,待遇、福利、前途天差地别。在个人层面说,改革给许多人带来了不小的阵痛。但在国家层面来看,促使新中国焕发了新的经济活力。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哪怕孤独走在改革的道路上,而今中国的强大,有朱镕基总理一份功劳。
1998年,朱镕基被选为国务院总理。同年,“天上下起了龙王庙”,“98特大洪水”来袭。
史无前例的洪峰同时冲击嫩江、松花江、黄河部分河段以及长江中下游。这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受灾最为严重,在1998年8月9日,朱镕基总理紧急飞往江西九江,九江大堤失守。
他到一线后,先眼含泪水,高举双手,对周围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基层工作人员及抗洪百姓等大声高呼:“拜托同志们!谢谢同志们!”
随后,在灾情未消的情况下,就在前线将城区防汛总指挥吕明叫来,大声呵斥他:
“是谁说固若金汤的?现在看来是豆腐渣工程!这样的工程要从根子查起,对设计、施工、监理的所有环节都要追查,你们层层外包,将老百姓的安全与生命置于何处?竟然搞出这样的豆腐渣工程……谁贪污腐败,谁是历史的罪人!”
朱总理的泪水全场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对于灾情的痛心和腐败的憎恶也表露得明明白白,在朱镕基总理整个任职期间,对于贪腐用他的一句话就能表明他的决心:
“我准备了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是给贪官污吏们的,是给‘大老虎’们的,还有一口是留给我自己的,只要我在任一天,就要前打‘虎’,后敲‘狼’!”
朱总理的反腐决心,在整个改革开放后都算得上是数一数二。
2003年,朱镕基总理正式退休,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只做了一届总理,但他的深远影响远远超过这看起来短短的五年时光,他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
朱镕基在位时,可谓说一不二、敢为人先,面对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局面、面对诡谲的种种矛盾背景,他拿出了“粉身碎骨亦无妨”的气概,拿出了“虽千万人亦以往”的豪迈,圆满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可在他卸任后,他立刻“变了一副模样”,他常说自己是“一介草民”。
退休后的朱镕基再也不是那副不苟言笑的模样了,他不但到哪儿都带着笑,而且经常亲切地与人握手,这和各地官员心中朱总理“拍桌子、瞪眼睛”的固有形象完全不同。
朱镕基和许多退下来的人不一样,许多官员常常到他这儿来,想听听老同志对工作的认识。可朱镕基能婉拒的统统婉拒,婉拒不了的进门先说一个原则:不谈工作。
朱镕基深刻的清楚,他作为一个老同志,既然退下来了,就不应该多说什么,更不应该用自己的影响力干些什么,在他整个人生中他一直贯彻着一条信念“公生明,廉生威。”
与许多其他人退下来以后的行为不同,朱镕基早在工作时期就给自己定下了“五不”的规定:“不收礼、不吃请、不剪彩、不题词、不批条子。”(在笔者看来,除了少数题词几次外,其他的,朱镕基都已经做到了)
他的同学欧阳鹤曾为他写下了一篇长诗《镕基赞》。一次,在湖南常德举行的诗会中,未经朱镕基同意,这首诗就被放到了墙上,朱镕基闻知此事后专门打了电话,没过两天这首诗就再也看不见了。
不仅如此,朱镕基铁面无私地推脱掉了一次名誉主席的邀请,那是欧阳鹤等人举办的中华诗词协会的名誉主席,推脱掉了许多其他半官方、民间的协会名誉主席邀请。甚至在一些容易引起误会的地方,哪怕是对自己的家里人,他也毫不留情面。
我们前文说过,朱镕基九岁时就成了孤儿,全赖伯伯把他抚养长大,也因此他将伯父伯母视作生身父母,将堂哥朱经治视作亲哥哥,但就在朱镕基担任上海市市长一职的时候,他当着这位堂哥的面告诉堂哥儿子,时任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的朱匡宇:
“只要我在上海,你就别想升官。”
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直到朱镕基离开上海,身为纺织方面专家的朱匡宇都没能再上一步,直到朱镕基离开上海,才在原来的职位上凭借自己的能力有所发展。
在他退休后,朱经治(朱镕基的堂兄弟)等几位兄弟姐妹要给老家父母的墓地修葺一番,想到朱镕基父母早亡,就致信朱镕基是否要把他父母墓地也修葺一番。朱镕基很快回信:
“未防有不良影响,先父母墓地不用再修整了”。
除此之外,在退下来的领导人中,朱镕基的低调,也是有口皆碑的。他在任时就几乎不给人题词,整个五十多年的宦海沉浮他只有五次破例给人题字,这在当时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是非常难得。
在不写传记这一点上,他更为坚决。
他首先是自己不写自传,他认为与其浪费时间在这些芝麻大的小事上面,不如了解一下现在发生的大事。他不仅仅是自己不做传,而且也不让别人给他写书,他常说“公道自在人心”“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他不愿意让别人东拼西凑些“套路材料”来卖钱,更不想让别人通过这样的传记来了解自己,就连他的兄弟想给他做传,他都不答应。
堂弟朱天池给为他写过一本传记,可是朱镕基知道此事后,连他的面都不见,朱天池只能告诉书商不再出版。
直到现在,除了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有朱镕基的传记之外,整个大陆地区仍然没有正式出版的朱镕基传记。唯一一本与他相关的就是《朱镕基答记者问》,这本书是朱镕基在最那个许多苦难的年代,负重前行的实录。
朱镕基对这本书的出版要求是不加任何美化和修饰,录音怎么记,书里的内容怎么写,整本书没有套话。
这本书问世后,短短几年时间销量就达到了200多万,据网上资料认为《朱镕基答记者问》这本书光版税就达到了四千万以上,但这些钱朱镕基一文未取,全部捐给了助学基金。
2020年10月,一张朱镕基总理的近照在网上出现,这是已经92岁的朱总理在亲人及医护人员的围簇下,度过自己第九十二个生日。短短一算,这距离朱镕基总理2003年退休,也过去了整整十八年。
朱镕基总理孤身南下上海,挑起中国经济窗口大梁的时候,中国正面临着内外困难,伟大的新中国第二代领导者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难免被河里的暗礁绊倒。
而在朱镕基退休十八年之后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国,拥有和世界头号强权美国“扳手腕”的实力,中国人民不止站起来,更加富起来了,强起来了!
这是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勇于改革者的功劳;这更是一代代中国领导者和伟大的中国人民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补天之功。
谨以此文,向改革先锋和为此作出牺牲的人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