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岱宁是怎么混上院士的,南京大学毕业的院士
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一个学校培养出的院士数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体现。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截至2020年4月27日南京工业大学共培养出了5位院士(院士本科毕业于南工大)。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他们分别是——
(按当选年份排序)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勇
陈勇,浙江宁波人,能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专家。中共党员。1981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1993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工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有机固体废物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以热化学转化、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化转化系列技术及集成为手段,实现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农林废物的能源化与资源化高值利用。在长期研究积累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矿山”和“城乡矿山云”理念,建立了“农村代谢共生产业”新模式,创建了“副产物控制的清洁生产机制”和“基于能量流、物质流、环境流、经济流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4F-LCA)”。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锋
钱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专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发明创业奖获得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委主委,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涂善东
涂善东,化工装备安全技术专家,出生于福建永定(籍贯广东大埔)。1982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化工机械专业,1985年、1988年分别获学校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硕士与博士学位。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高温高压设备安全技术研发,创新发展了高温承压设备安全维修、安全评价以及本质安全调控等技术,成功应用于石化、能源等重化工业领域安全保障工程,为我国万台承压设备事故率逐年下降做出了贡献。推广应用于大型反应器、换热器、汽轮机、高端阀门等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制造,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先后先后5次获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为第一完成人)、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方岱宁
方岱宁材料力学领域专家。1982年和1986年分别在南京工业大学获本科和硕士学位,1993年在Technion-Isre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力电磁热多场耦合作用下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法研究。拓展了铁电/铁磁材料宏微观变形与断裂理论,在有限元分析与器件设计中获得应用;发展了轻质多功能复合材料力电磁热多场多尺度计算力学方法与设计制备方法,并将所制备的轻质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应用于国防装备建设;发展了先进材料力电磁热多场多轴加载和测试技术与实验方法,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十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并获得推广应用。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剑林
施剑林,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高性能陶瓷与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3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1989年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现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介孔材料与介孔主客体复合材料的合成、非均相催化性能,介孔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及其生物相容性、多功能化、药物输运和纳米诊疗剂等方面的研究(1989至今)。担任国家重点纳米专项“半封闭空间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治理的关键纳米技术”(2013–)首席科学家,同时还承担并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材料高技术和科学院创新方向性等多项国家与地方科研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位院士研究成果卓著,为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成长成才经历是对南京工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肯定。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十二五”以来,学校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466项,入选2016年度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现有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4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3人。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南京工业大学招生办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南京工业大学官网、南京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工程院官网、中国大学排行榜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