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和李亚鹏,王菲和李亚鹏哪一年结婚
前段时间,李亚鹏发视频称自己阳了,妻子忙前忙后照顾,网友大呼“恩爱”。
然而,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竟是:这个老婆比王菲好。
“要是王菲,只有你伺候她的份,没有她伺候你的份”
……
发现了吗?网友的评论里暗藏一种我们普遍存在的心态:对比。
亲密关系中如果无法放下对比心,那么危机也会随之而来。
对比背后,藏着对爱的热切渴望
说到对比心,《再见爱人2》里的张婉婷可太典型了。
她的婆婆意外去世,丈夫前妻来探视。丈夫和前妻有过一段长达7年的婚姻,婆媳处得像姐妹一样。
因为关系好,来探视也只是一个友善的举动,张婉婷却不满地指责她。
不是因为前妻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丈夫曾经很爱这个女人,还为她改名,为她丁克。
这让张婉婷不安极了,一个声音不断在心里被强化:丈夫对她好,对我却很差。
所以,张婉婷满怀攻击与醋意,三番五次在节目里主动提起丈夫的前妻,有意无意地把自己跟前妻比较。
其实,这份不安里,藏着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愿望:我想要被爱。
生活中,很多人会像张婉婷一样,通过对比来确定自己是被爱的,却不自觉掉入了情绪陷阱:
把伴侣的前任和自己对比:谁得分更高一些?谁得到的爱更多一些?我要怎样做才能得到一样多的爱?
对比中,不安演变成焦虑、怀疑;
把自己的现任和前任进行对比:在这一点上,还是前任更懂我;在那一点上,似乎现任更好一些。
对比中,不安演变成纠结、内耗;
把自己的伴侣和他人的伴侣对比:别人老公送的情人节礼物,比我的更高档;同事男朋友送花到单位里,真羡慕他们这么恩爱……
对比中,不安演变成自卑、嫉妒……
对比引发的一系列症结,成了负面情绪的源头,越对比越不安,越不安越对比,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很多人单方面觉得:被爱是唯一的解药。
之所以会这样想,或许是因为人们习惯向外求取,自己没有的,就会从别人身上去找,这被称为“投射”。
由于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找不到“我被爱”的满足感,就渴望从他人的身上找到满足。
我曾经问过一位女性朋友:“你为什么老看前任女友的朋友圈啊?”
这位朋友的回答,至今记忆尤深:“他是我初恋,当初对我可好了,我就想看看他对现任是不是也这么好。”
哪怕已经不在一起,光是看到他对待现女友不好,对比他曾经照顾自己的细节,都会觉得满足。
原来,她内心潜在的声音是:我想从你对她的表现上,感受到我更值得被爱。
可是,这样做并不会让人生变得更好,只会使人沉溺于过去停滞不前,揣着“被爱”的幻想虚度光阴。
对比背后,藏着深深的自我否定
小时候总是被父母拿去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的人,长大后尤其容易在亲密关系中出现对比心。
我一位朋友,有段时间莫名看前夫的妻子不顺眼,发现人家戴了条丝巾,都要在心里对比半天,想办法证明自己比较漂亮。
后来,她在妈妈衣柜里看到一条差不多颜色的丝巾,才想起来:那个女人,五官跟我妈长得有点像……
小时候,妈妈经常把她和班级第一名对比,只要她考差了,一听见妈妈的声音就开始起鸡皮疙瘩。
她心里装着一个“可怕的妈妈”,所以看到相似的女人也会胆战心惊。
说白了,就是怕。
那些虚张声势的对比,不过是给自己壮胆罢了。
像这位朋友一样,因为长期处于否定的成长环境中,“我不如ta”的声音会时不时在脑海里作祟,逐渐形成“内投射”:
心里住了一个“假想对象”,总是幻想着与之发生点什么。
比如,发现伴侣的前任比自己强,就忍不住想:
“跟她比起来,我这点可真是太讨厌了,老公肯定对她念念不忘。”
于是,吃的、喝的、用的都要比她强,就是为了在内心深处,把这个“假想敌”比下去。
更邪恶一点,幻想对方意外毁容,那自己就“大获全胜”了。
或者,看到别人过得好,便感到嫉妒,幻想自己有朝一日翻身时,对方脸上羡慕的神情。
幻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得情绪波动越来越大,陷入无尽的痛苦难以自拔。
这份痛苦里,装着我们对自己的否定、自卑和怀疑。
其实,所有的“假想”都基于一个前提:我缺。
我缺爱,缺关注,缺认可,缺回应……
童年时期父母没有给足的,长大后就要从亲密关系里找。
然而,一个人如果无法从内在生长出自给自足的力量,一味地向外求取,那么生命的能量将永远处于亏空的状态。
所以,对比心最终只会带来伤害,不会带来疗愈和修复。
毕竟,我们真正缺失的,并不是来自他人的爱,而是我们对自己的爱。
只有真诚地爱着自己的人,才能在感情中做到游刃有余、不在对比中患得患失。
放下对比心,
拥抱真诚的爱情和美好的自己
对比,其实是将自己和伴侣错当成了可以被衡量、挑选的商品。
这会让爱逐渐在质疑中被消磨,使得亲密关系在争吵和分歧中变得扭曲。
对比心的出现多数情况是不受控的,但我们可以带着觉察快速摆脱它。
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情绪会说话,它想告诉我什么?
当你被对比心激起不安时,这个问题能够及时打断不安,帮助你向内探索真实感受:
“这不公平”“我想TA消失”“我好想成为TA”……
我们会浮现许许多多的想法,全部用纸笔写下来,然后借此回顾自己的童年经历。
思考:我小时候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有没有人跟我说过类似的话?有没有产生过相关的感受和情绪?
从情绪中提炼出答案后,接着,进行反思:是什么让我陷入到这种情绪里?
有多少跟当时当下相关,有多少其实是童年遗留情绪?
一个女孩从小被妈妈说“眼睛真小不好看”,长大后谈了恋爱,对大眼睛女孩特别敏感。
看到男友和大眼睛女孩走得近,就醋意大发,总觉得男友会被抢走。
“大眼睛女孩比我更好”,就是她的遗留情绪。
其实,客观一想就知道:
人家对她的男友没意思,是她自己在单方面对比。
多数人的对比心都是如此:明面是比较,实则是在回溯反刍过去的创伤。
其实,若我们能因此看到遗留创伤,意识到妈妈的话给自己留下了心理阴影,并且进行疗愈,也并非坏事。
只是,可别忽略接下来的关键步骤:
既然看到了伤口,就不要再反复刺激自己,而是思考怎么才能治愈它。
最后关键步骤,就是学会在亲密关系中疗愈自己。
疗愈自己,可以从一场倾诉开始。
将自己在对比中感受到的创伤与疼痛,讲给爱人听,告诉他:我需要你的安慰。
就像夏天的阵雨一样,把淤积整年的压抑阴霾,畅快地爆发出来。
也可以和爱人一起,做一些提高内在涵养的修炼,比如冥想、正念、瑜伽。
探索内在的角落,提高感受美好的内力,对生活中的闪光点更加敏感,拥有更多幸福感。
无论用什么方法疗愈自己,关键是要确保:
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够增加亲密关系的幸福度。
疗愈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慢慢迎来蜕变。
仿佛,眺望一座山峰,打从心底觉得自己爬得上去。走着走着,就真的爬上去了。
人到了一定高处,该放下的自然就会放下,不再执着于从对比中搜索自己的价值。
就像蔡澜说的:“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乱听管束,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吧,一点也不复杂。”
同样的,做到在亲密关系中放下对比心并不难,因为感情的本质是纯粹的:相爱、相守、相依。
眼里看着TA,心里装着TA,身边陪着TA,便是对爱情最好的解答。
愿你能够先爱自己,再爱他人。
毕竟,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本文由作者与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 | 秋秋
编辑 | 六记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