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王菲,明月几时有王菲 原唱
有一首歌,两岸三地的歌手相继唱过,尤其是中秋时节,它作为中国中秋文化的“标志性”音乐,不知在多少中华儿女耳畔单曲循环。它就是台湾音乐人梁弘志作曲、邓丽君首唱的《但愿人长久》(亦名《明月几时有》)。改革开放40年来,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根据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创作的歌曲有约20首之多,但梁弘志这首,王菲、张学友、谭晶、龚琳娜等多次翻唱,脍炙人口。
1076年,外调密州(今山东诸城)的苏轼年近不惑,妻子王弗已逝十载,与弟弟苏辙(字子由)离散七年未曾团聚,满腔人生抱负难望实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引言17字,悲欣交集,整首词感怀中秋,素怀洒落,襟怀澄澈,胸怀旷达,遂成千古名作。
我国诗词素有吟唱传统。据研究,宋代流传最广的词牌是“浣溪沙”,接下来便是“水调歌头”。苏东坡的4首《水调歌头》里,中秋词“明月几时有”篇最为历代文人传诵、乐人传唱。千年之后,仍是我们传唱最多的宋词乐曲,也成为中秋文化“标志性”音乐。
邓丽君在1983年策划第一张唱片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时作为主打歌推荐,后经众多歌手翻唱,各具特色。邓丽君、王菲各自“西洋范”版本伴奏乐器以钢琴、吉他或弦乐为主,罗海英、龚琳娜各自古典东方韵味版本乐器以二胡、埙或古筝为主,张远京剧演唱版本以京胡和钢琴为主,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艺术风貌。男女中音、高音、京剧、黄梅戏、福建南音等各种演唱,古筝、笛曲、箫曲、弦歌等各种奏鸣,使《明月几时有》流传久、覆盖面广。
梁弘志作曲的这首《明月几时有》采用4/4节拍,旋律音程跨度不大,舒缓抒情,浅吟低回,一唱三叹。特别是“以词就曲”,在同一段音乐下填不同的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一段和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旋律相似,淡化高低起伏的旋律感,深化古典情思内核。歌曲总体简洁通俗,声乐理念通透,强化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线性特征,与西方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处巧妙出现最高音,构成整曲高潮部分。颤音,如同人声的“揉弦”,邓丽君每句尾音的颤音技巧,使声音有波动起伏;王菲在延长音中与高音区假音混合,表现得自然流畅、缥缈稀声、音色空灵;张学友演绎过原唱版本和改编版本,都娴熟运用慢颤以及哭腔、小噎唱法,撩人心弦。“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曲调上扬,心绪翻飞、渐显激昂,声断气不断。而“此事古难全”“千里共婵娟”落笔沉稳,唱腔苍茫雄健。自然与社会,物象与人生、情感与理智,金声玉振,黄钟大吕,荡气回肠,开出一片深静淡美的境域。
歌曲还采取“A+B+A”的三段式曲谱,没有大开大合,舒缓呼应了望月遐思、孤独不平到释然宁静的心路历程,超脱时间对生命的逼仄摆布,气定神闲,笑对岁月侵蚀,“无眠”“恨”“别”“悲”“离”等终归于“千里共婵娟”。
依琴瑟而咏歌,望圆月而抒怀,一阙千古传唱的绝妙宋词,一曲中华民族歌曲经典之作,抒发了古典温婉、高远达观、悠然脱俗的人生境界与美学精神。
原标题:宋词今曲《明月几时有》为什么脍炙人口
作者:何 美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声明:本文图片来自东方IC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