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科学探究过程是)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科学探究过程是),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深度学习,主要指我们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解决的是学生在迅捷而愉悦的前提下还可以学得彻底的问题。
通过深度学习,学生知道某个定义是怎样的,知道这个定义是怎么来的,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还能迁移到陌生情境下使用,并发现新的知识,最后获得一种使命感、担当感。这是深度学习特别重要的地方。
01
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
活动与体验
它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活动。主动活动指学生自己有思想、有情感的主动活动,比如观察、思考、想象、表达、动手操作等,尤其是思维活动,不同于听令而行的肢体活动。
体验,是指学生作为个体全身心投入活动时的内在体验。既包含学生对所学学科内容的感知和理解,也包含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情感反应与价值评判,比如与老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合作沟通等。
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去容纳外在知识,也不是从实践开始的盲目试错。我们主张学生通过主动的、有目的的活动,感受、理解、掌握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
这一特征提醒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与价值观培育,设计能让学生全身心沉浸其中的学习活动。
联想与结构
它一方面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方式,一方面指这种学习活动所处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作为学习活动及其方式,处理的是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包括已掌握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转化。通过调动以往的经验来参与当下的学习,又要将当下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建立起结构性的关联,使知识转化为与学生个体有关联的、能够操作和思考的内容。
联想与结构,需要发展学生的记忆、理解、关联能力以及系统化的思维与结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是指在结构中、在系统中的知识,知识可以相互说明、相互支撑,有内在关联。这是教学内容结构化、单元学习主题的理论基础。
这一特征强调,教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整体设计,不是让学生掌握孤立的知识点,或记忆更多的事实性知识,而是要求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联想与结构”这一特征是我们所主张的单元学习的理论基础。
本质与变式
本质与变式,是对学习结果和过程特征的一种表述。
学生基于对系统变异的学习材料的加工,来把握学科本质(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过程),进而演化出更多变式。比如学习颜色时,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红色,就必须把若干种颜色放在那儿。
这一特征强调,教学要着眼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转化,向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材料;强调学生与学科内容的深度交互,是教学目标及单元主题的重要理论来源。
迁移与创造
当能把握本质,能举一反三,学生才能迁移与创造。迁移到陌生情境后,学生依然能解决问题,而且因为问题的复杂性,学生又能综合自身所学,直击问题的本质。这样创造性就出来了。
迁移和创造,是学生掌握、内化学习内容之后的外在表现及创造性表达,要求学习情境与氛围的开放性,也是实践模型中进阶性任务、持续性评价的重要指标。
迁移与创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间接经验内化又外化的问题,二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实践能力的问题。迁移与创造不仅是学生的事,老师也要辅助创设适当的情境和任务。
迁移和创造本身也是学习过程,这一特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价值与评判
关于价值与评判,我们一定要强调,它不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这里指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理解和反思,是学生自己的价值和评判。”
价值与评判要回答的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和意义,教学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以人的成长为旨归。培养人首先要培养他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成长的重要表现就是能对周遭的人物、活动、事件以及自身经验做出价值判断,能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这一特征,提醒教师关注教学正确的价值取向,关注教学的创造性和开放性。如果觉得根本不需要学生去反思,反正教的都是对的,那就错了。深度学习,要培养的正是有创造性的人,让学生评判的前提,是我们的教学是开放的。
02
深度学习的实践模型
深度学习的特征,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精神高度契合。高中新课程以内容结构化为支点的一系列变化,可由深度学习来实现。
举个文科的例子,比如高中语文的“任务群”,它强调实践,深度学习也强调迁移和创造;它整合了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和深度学习倡导的单元教学契合;学习任务群追求的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线性排列,而是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的综合效应,深度学习的特征之一“联想与结构”,正是要求整体把握教学,综合起来看。
举个理科的例子,比如化学,它用的是“主题”:
通过“主题”学习,学生不仅要形成相关的知识结构,还要形成对主题的认知结构,形成核心素养。它不再是把内容作为对象,把学生作为旁观者,而是把两者统一起来。
高中强调内容结构,深度学习强调学习单元。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变化:从知识点,到知识单元,再到学习单元。如果把知识点看作一块砖,知识单元就是一座房子,我们再通过学生活动,把房子变成学生的家,学生活动的时候就留下了他的生命印记。
如何使房子变成家?从知识单元到学习单元,要整体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单元一个重要思想是,既然是整体安排,就一定不是平均使力,单元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价值,功能各异却相互支撑,因此教学活动及其方式应该有所不同。
这是深度学习2.0版本的实践模型示意图
对比原来理论读本里给的实践模型示意图(下图),有什么不同?
确定完单元学习主题之后,还有诊断依据(上图),比如是不是涵盖了化学核心知识,体现了知识结构框架。如果能符合这些依据,说明这个主题是很好的。
单元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自检
仍然以初中化学读本为例。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化学核心知识承载的核心素养,初步列出单元学习目标,还要结合学习主题确定目标。你的设计并不是直线下来就不回去了,一定是反反复复,相互结合的。
另外,要通过分析学情确定学习目标。它先分析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学生在哪里,要到哪里去,要经过哪些障碍点。还要分析在内容维度,包括知识、方法和态度上,学生的基础发展点和障碍点是什么。
教学目标怎么表述?首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第二,在进行目标表述时,有一些基本要素:第三,经历了什么活动,能够做什么,在哪些方面有了提高。
我们也给出了“学习目标检测的维度”,供参考——
一致性:体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主要知识、水平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系统性:体现各知识要点间的关系本体性:以具体学科知识为载体,指向学生对学科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可测性:目标具体可测查,体现期望学生达到的程度整体性:体现不同维度目标的整合,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正确价值观念的融合
学习活动/任务的设计与检验
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活动的目的与内容、活动的形式与组织、活动材料的选取与使用。学习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动起来,怎么动?用问题去动。
依然以初中化学读本为例,设计问题时,要提出核心问题、驱动问题和内容问题,它要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无话可说、无事可做的问题,一定要用驱动性的问题让学生活动起来: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