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封神演义秘籍,高中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文明】
1.下图是“姜寨遗址”复原图,图中反映的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特征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南稻北粟 B.满天星斗 C.农耕聚落 D.**分化
答案 C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姜寨遗址中以一座大房子与若干中小型房子组成一组,以若干组形成一个聚落,所以反映的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特征是农耕聚落,故选C项;南稻北粟、满天星斗和**分化从复原图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BD项。
2.城市的形成以及王权的存在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如图中的文化遗址(属于我国先民在距今5300年到4200年之间留下的遗迹,其中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神木县,马家窑文化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宝墩文化位于成都新津县)表明(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我国具有世界最悠久的文明历史
B.我国的历史开始于5000多年前
C.我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并存格局
D.我国早期文明由中原向四周扩散
答案 C
【详解】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在多地都留下我国先民在距今5300年到4200年之间的遗迹,说明我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并存格局,故C正确;材料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早期文明的比较,不能得出我国具有世界最悠久的文明历史的结论,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由中原向四周扩散”,排除D。
3.下图所示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下列关于姜寨聚落人们生产生活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出现社会贫富分化现象 B.人们大量使用彩绘陶器
C.定居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D.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答案 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是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A项符合题意;姜寨聚落人们定居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大量使用彩绘陶器,BC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4.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出图的彩陶中可见少量写实性画面,其中《鹳鱼石斧图》(示意图如下)最为典型。有考古学家认为这幅画最发人深思的地方,是把鹳衔鱼和石斧这两类不相干的事象一并画在专门为装殓成人尸骨的陶缸(棺)上。由这一疑问可以推断,此画反映了(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墓主人生前的事迹成就 B.渔猎是当地主要生产方式
C.原始绘画艺术的集大成 D.仰韶文化诞生了早期国家
答案 A
【详解】甲骨文的王字初形,为斧钺形。画中的斧很可能是同墓主人身份相适应的可作为权力标志的东西,是墓主人生前所用实物的写真。如果以石斧作为墓主人的象征,则可把鹳及鱼分别视为墓主人的部众和被战胜者的象征,此画很可能是墓主人生前事功的写实,A项正确;仰韶文化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粮食种植,排除B项;此画虽有较高艺术成就,但尚未达到原始绘画艺术集大成的高度,排除C项;早期国家的诞生在仰韶文化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5.提取如图中的信息,指出最能代表母系氏族公社特征的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公有牲畜 B.居住场所 C.公共墓地 D.村落围栏
答案 A
【详解】从材料中看,这一聚落的牲畜集中在一处进行饲养,而不是分散在各家各户,这表明此聚落牲畜公有,结合所学知识,母系氏族社会出现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此时私有制还没有产生,所以图中公有牲畜公有最能体现母系氏族特点,A项正确;居住场所只能体现母系氏族人们居住状况,不能体现母系社会生产资料公有这的特点,排除B项;公共墓地只能体现母系氏族墓葬情况,不能体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点,排除C项;村落围栏只能体现母系氏族时期群落布局情况,不能体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6.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图一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图二山西襄汾陶寺墓葬(中原龙山文化)的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随葬品20O多件。
A.旧石器时代 B.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
C.早期国家产生 D.王位世袭制产生
答案 B
【详解】图一反映的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图二反映了不同规模的墓葬陪葬品的数量有很大的差距。依据所学可知,这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B正确;图二产生于新石器时代,A错误;夏朝的建立反映了早期国家的产生,材料未体现,C错误;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禹的职位,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材料不能体现,D错误。故选B。
7.据如图可知,当时(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早 B.巴蜀地区文明独树一帜
C.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形态 D.中华早期文明多元发展
答案 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史前时期不同区域的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华早期文明,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时间,排除A项;仅仅依据地图信息不能得出巴蜀地区文明呈现出独树一帜的特征,排除B项;地理环境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非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8.下图为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中出土的鸵鸟蛋皮串珠,它是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批量生产的磨制工艺品,其精美程度为我国旧石器文化中所仅见的。它展示出那时人们( )
A.高超的绘画艺术 B.已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C.渔猎的生活画卷 D.艺术品加工的最高水平
答案 B
【详解】由材料可知,作为一种饰物,鸵鸟蛋皮串珠的出土,本身说明那时的人们已经有了爱美的意识,上图中鸵鸟蛋皮串珠及其孔洞有大小之分,说明当时的人们知道如何对饰物进行搭配,这展示了古人类已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B项正确;鸵鸟蛋皮串珠是属于制作工艺方面,不是绘画艺术,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渔猎生活的内容,排除C项;读图可知,三个鸵鸟蛋皮串珠加在一起在1cm左右,最小的直径仅几毫米,展示了古人类高超的制作工艺,但并不能说明这是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
9.如图是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①遗址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②遗址分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③大部分属于旧石器时代 ④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详解】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知,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北,黄河流域以南呈零星分布,遗址分布广泛但不均衡,①正确;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知,遗址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但其他地区都有分布,②错误;据图、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不能推断这些遗址属于哪个石器时代,③错误;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到,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的地带,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④正确;故选D;A、B、C错误。
10.安徽蚌埠双墩遗址(距今七千多年)出土了630多枚刻划符号(下图鸟状符),这些刻划符号按功能可以分为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这些刻符最适用于研究(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远古生物形态 B.早期渔猎文化 C.汉文字的起源 D.先民计数方式
答案 C
【详解】材料“这些刻划符号按功能可以分为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是对刻画文字的描述,可以用来研究汉文字的起源,C项正确;材料与远古生物形态、早期渔猎文化的说法无关,排除AB项;先民计数仅是材料中的一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1.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里,发现了一些加工精细的小石镞(如图)。据考证,这些小石镞是已知的最早的弓箭实物。这表明古人类(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 B.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
C.已经具备了审美意识 D.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
答案 D
【详解】出土的小石镞是弓箭的部件,弓箭的使用可以远距离捕杀野兽,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D项正确;小石镞不是珍贵物品,不能反映阶级分化,排除A项;文物不能推断古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排除B项;小石镞不是艺术品,不能体现古人类的审美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12.如图是黄河流域某遗址发掘出的文物。该遗址的原始人类(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①过定居生活 ②属母系氏族公社
③与龙山文化同时期 ④有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详解】由图示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它是新石器时代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由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的原始人类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学会制造骨器等生产工具,过上了定居生活,饲养猪和狗等家畜;半坡遗址是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是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龙山文化出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并不与半坡遗址同时期,③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因为①正确,③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对这一演变过程的最佳解读是
A.总体趋势是图画到线条
B.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C.反映了文化政策的变迁
D.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答案 D
【详解】根据材料“甲骨文中的竹钉、木楔、钉帽形状、金属质地”等信息,可知这一演变过程体现的是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这反映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丁”的变化是从象形到会意,不是从图画到线条,故A项错误;甲骨文和金文不是书法艺术,且材料也未体现个性化的书法艺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文化政策的变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故选D。
14.研习历史文物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史事能力的体现。下图有助于我们研究的历史时期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元谋人齿化石
A.旧石器时期 B.新石器时期 C.部落联盟时期 D.夏商周时期
答案 A
【详解】根据“元谋人”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处于旧石器时期,故选A;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期,与题干不符,故排除B;CD与元谋人的时间不符,故排除。
15.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它们相距遥远,但它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世界领先 B.多元–体 C.起源最早 D.生产先进
答案 B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相距遥远,但它们所出土的陶器却反映出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据此可知中华文明的发展特点是多元一体,B项正确;题干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并没有将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进行比较,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6.下图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大汶口文化大墓、小墓和乱葬坑遗址。从中可以得出的直接历史信息是当时已经(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达到了经济繁荣 B.出现了贫富分化
C.建立了国家政权 D.进入了阶级社会
答案 B
【详解】从题干联系图片可以看出墓的大小包括有无陪葬品就能说明贫富的差距了,答案为B。光看墓不能确定达到了经济繁荣,无法确定当时建立了国家政权和进入阶级社会,故ACD均不符题意,排除。
17.下图是陕西省西安高陵的杨官寨遗址(距今约6000年至5000年前)发掘的高颈彩陶壶,与山东大汶口文化同类器具十分相似。据此可推知,该遗址所属时代(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处于母系氏族早期 B.用打制石器进行渔猎
C.出现社会贫富分化 D.开始形成群居的聚落
答案 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杨官寨遗址(距今约6000年至5000年前)处于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社会贫富分化,由此可推知该遗址所属时代出现社会贫富分化,C项正确;母系氏族早期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A项;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B项;D项中“开始形成”与史实不符。故选C项。
18.如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标志性陶器,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下列关于该文化遗存及其分布区域对应正确的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龙山文化黄河下游 B.龙山文化长江上游
C.良渚文化黄河中游 D.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答案 A
【详解】材料“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指的是黑陶,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A项正确;黑陶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排除B项;黑陶,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19.下图为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区图(Ⅰ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Ⅱ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Ⅲ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据此可知(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区域性特征
B.文化分区取决于自然地理环境
C.中原文化区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D.黄河流域的稻作农业相对发达
答案 A
【详解】由材料来看,我国西北大致是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华北大致是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而江南是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故选A;文化分区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B;材料反映中华文明的多元性,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不同文化区的发展程度,排除D。
20.图1、图2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出土的原始彩陶器,玫瑰花图案的彩陶盆具有典型的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特征,鳞纹彩陶罐带有明显的辽东、蒙西红山文化的特征。这体现了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中华文明起源渊远流长 B.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C.中原文化发展领先全国 D.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答案 D
【详解】河北省张家口市出土的原始彩陶器带有仰韶文化以及红山文化特征,这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但是有一体化特征,D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原始制陶技术的历史久远,排除A项;原始社会的文化交流十分有限,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中原文化和其它地区进行比较,排除C项。故选D项。
21.下图为出土于辽宁省牛河梁遗址的女神像,针对该文物所处的时代与文化,以下描述合理的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人们仅用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B.该文化处于黄河下游流域
C.宗教因精神生活需要产生 D.女子在生产中居主导地位
答案 D
【详解】牛梁河遗址中反映了女性被奉为神祇,这体现了女性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牛梁河遗址大约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说明女子在生产中居主导地位,D项正确;此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会使用磨制的方法制作石器,排除A项;辽宁牛梁河遗址不是在黄河流域,排除B项;仅根据一个女神像无法说明此时形成了宗教,更不能说明宗教产生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2.下图所示为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左右的牙雕蚕纹盅木质蝶形器,此盅四周绘有蚕纹。该文物可以用来印证,河姆渡文化的居民(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使用打制方法制作陶器 B.已经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C.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 D.逐渐萌生甲骨文字意识
答案 B
【详解】据题意可知,该文物上绘有蚕纹,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养蚕缫丝技术,B项正确;该文物不是陶器,不能说明河姆渡居民使用打制方法制作陶器,排除A项;该文物和农业生产无关,不能体现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排除C项;甲骨文是到商代才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3.下图为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人形葫芦瓶。《诗经·大雅·绵》中“绵绵瓜瓞,民之出生”中的“瓜瓞”即为葫芦。彝族古歌《梅葛》记载:葫芦中诞生了汉、彝、苗、藏等九族,类似传说在土家族、侗族等皆有流传。这体现了(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先民文化基因的相似 B.跨地域农产品的交流
C.早期国家意识的产生 D.多元一体格局的确立
答案 A
【详解】根据材料“人形葫芦瓶”“《诗经·大雅·绵》中‘瓜瓞’即为葫芦”“葫芦中诞生了汉、彝、苗、藏等九族”等信息可知,各民族的起源有着共同的特征,体现先民文化基因具有相似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是跨地域农产品的交流,排除B项;早期国家意识是指存在地域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排除C项;此时尚未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2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列一组图片是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通过这组图片我们可以了解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①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②能够制作磨制石器
③生活用具主要是青铜器 ④出现了早期的纺织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一“炭化的粟”可知,这时期已有原始农业,原始农业种植有一定的发展,①正确根据;根据材料中的图二“穿孔石斧”可知,这时期能够制作磨制的石器,②正确;根据材料中图三“鱼纹盆”可知,这时期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无法得出这时期的生活用具是青铜器,并且这时期没有青铜器,③错误;根据材料中的图四“纺轮”可知,这时期出现了早期的纺织业,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故选C项。
25.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陶杯(见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黑陶双耳杯(酒器)
A.炎黄二帝热衷发明 B.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
C.该陶器是黄帝作品 D.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答案 D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杯属于酒器,这说明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D项正确;该图示内容无法体现该酒器是炎黄二帝发明的,由此不能说明炎黄二帝热衷发明,排除AC项;仅根据图示内容不能说明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排除B项。故选D项。
26.下列两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可用于佐证,该时期(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冶铸技术成熟 B.原始文字萌芽
C.礼乐制度完善 D.早期国家产生
答案 B
【详解】依据材料显示的信息可以看出,仰韶文化时期的刻画符号,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图画符号,都承载着一定的记事,记录的功能,为中华文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刻画符号,并不能看出技术的成熟,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早期国家是在阶级斗争的产物,主要标志有监狱,文字,阶级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7.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我国(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 B.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
C.建筑与工艺技术起源 D.中华悠久的文明进程
答案 A
【详解】材料涉及的是半坡文明,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A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到定居生活,更多的是体现了农业情况,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建筑和工艺技术的起源,排除C项;材料是静态呈现原始社会的农业情况,无法反映出中华文明的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
28.下图所示文物为水稻化石,考古学界据此认为:它的出土遗址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该遗址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答案 D
【详解】据所学可知,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长江流域,其居民种植水稻,D项正确;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位于黄河流域,其居民主要种植粟,不符合材料“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的主旨,排除ABC项。故选D项。
29.下图Ⅰ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图Ⅱ是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这一现象说明了(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早期中华文明的多源多元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
C.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 D.不同文明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答案 B
【详解】据材料可知,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部分文化遗址各具特色又相互借鉴交流,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既有多元性,又有共通性,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南北文化格局发生融合,排除C项;不同文明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0.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是下图中的何处(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应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图中①②③④四项分别位于中原、西北、西南和东南一带,故本题应选A项。
31.下图所示为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纺轮。纺轮为扁圆体,中间穿孔,贯于木杆,然后连续旋转,边转边提,可以将植物纤维,如麻纤维捻成一道幼线,再用这些幼线来纺织衣物。该文物可用来论证(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旧石器时代开始出现丝织技术 B.河姆渡先民已迈入由耕而织阶段
C.黄河流域是中国纺织业的源头 D.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审美意识增强
答案 B
【详解】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纺轮证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纺织业,说明河姆渡先民已迈入由耕而织阶段,B项正确;河姆渡是新石器时代文明,排除A项;河姆渡是长江流域的文化,排除C项;陶纺轮无法看出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
32.考古发掘的文物是研究史前文明的主要依据之一。观察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反映了古代游牧经济的发展状况
B.体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业耕作技术水平的直接证据
D.折射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多元起源
答案 D
【详解】根据材料“河南的猪骨标本、浙江河姆渡的猪纹陶钵”可知,这体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折射出中国早期文明的多元起源,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排除B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是农业耕作技术水平,只能反映这是农耕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从部落到国家】
33.后人根据神话传说绘制了大禹治水像(如图),通过图片能得到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
B.大禹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入大海
C.大禹建立夏朝,早期国家产生
D.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
答案 D
【详解】图片描述的是大禹手拿耒耜,说明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故选D项;图片信息不能直接反映ABC三项,排除。
34.如图为公元前3000~前2500年我国文化发展形势图。这主要反映了(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D.南北文化均衡发展
答案 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原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项正确;此时还未出现统一趋势,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未涉及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5.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下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从图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是中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B.可以证明当时有可能产生了规模较大的国家
C.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商代晚期的文化遗址
D.这些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了我们今天的汉字
答案 A
【详解】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可以看出,这些符号呈现出了早期文字的雏形,因此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是中国早期文字的雏形,A项正确;从符号中看不出国家的规模,排除B项;二里头有可能是夏朝的,排除C项;这些文字并不是汉字,排除D项。故选A项。
36.左图为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的较多带有神徽的玉琮;右图为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出不带神徽的玉琮。这些考古成果表明(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远古时代玉器非常重要 B.中华文明古老多元
C.不同文化间互动频繁 D.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答案 B
【详解】据图可知,同样是玉琮,良渚文化遗址和四川三星堆遗址外型不一样,说明中华文明古老多元,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两个遗址中的玉器,无法说明远古时代玉器非常重要,排除A项;远古时代不具备文化互动频繁的条件,排除C项;材料只能看出两个遗址的不同,无法得知谁更先进,排除D项。故选B项。
37.如图为夏朝世系示意图。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 B
【详解】材料涉及从大禹建立夏朝到夏朝灭亡的夏王世系表,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由此可知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故B符合题意;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分封制是盛行于西周的地方管理制度,与题意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因为存在兄终弟及,可见并非完全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故D不符合题意。
38.下列图片中,能反映早期中国政治特点的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答案 C
【详解】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是神权王权相结合,甲骨卜辞体现了这一特征,选项C正确;黄帝是传说人物,不能代表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排除A;新石器古城遗址反映的是阶级社会的出现,无法体现早期政治制度的出现,选项B排除;青铜兵器体现了军事,和早期政治制度特征无关,排除D。
【商和西周】
39.图像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①图一上的动物纹饰,商人认为可以沟通神灵
②图二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③图三记载的所有内容已被证明是确实可信的
④上述三图所代表的史料互相印证,使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史记》部分内容是司马迁对口耳相传的材料进行了整理,并非都是确实可信的,③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带③的选项;商人崇敬鬼神,比较迷信,作为祭祀用的礼器,通过鼎上的动物纹饰,商人认为可以沟通神灵;龟甲和兽骨记载的文字大都与占卜有关;鼎和甲骨都是第一手史料;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可以相互印证,有助于研究商朝历史。因此①②④都是正确的。B符合题意。
40.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下图所示对联反映的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禅让制
答案 B
【详解】通过材料中楹联“传家”“继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血缘关系的重视,是宗法观念的反映,故B正确;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管理地方的制度,排除A;礼乐制是规范**秩序的行为规范,排除C;禅让制是夏朝之前选举部落首领的制度,排除D。
41.下图是国民党副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 A
【详解】试题分析:宗法制源于夏商周时期,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期的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宗族之法,也称族规。宗法制对于我们现在仍具有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家庭和谐及社社会的安定;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故选A。
42.下图文物启卣(yǒu)上的铭文记载,启是周王朝的地方领主,他曾追随周天子南征楚国。此记载反映的制度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 C
【详解】材料“启是周王朝的地方领主,他曾追随周天子南征楚国”符合西周分封制下诸侯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故C项正确;王位世袭制是最高权力的继承方式,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郡县制属于按照地域划分行政区划,故D项错误。
43.中国邮政曾发行《殷墟》特种邮票一套3枚(如图)。该邮票中三件文物都出土于(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河南 B.河北 C.山西 D.陕西
答案 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殷墟位于今天的河南安阳,所以这三件文物应该都出土于河南,故选A;综上所述可知BCD与题意不符,排除。
44.下图为《孔子世家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家谱实际上和中国历史上的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郡县制
答案 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度。根据材料“《孔子世家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谱与血缘有关,这体现了宗法制度。所以答案选A。B出现于西周时期,CD开始出现于秦朝,BCD都与题意无关。综上,本题选A。
45.文物是人类历史留下的印记,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见证。下列是三个不同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尊器文物(如图)。据此可知,中华文明(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多元一体 B.兼容并蓄 C.区域均衡 D.源远流长
答案 A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四川、安徽和湖南出土的青铜器,在形制上都有共通性,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A项正确;唐朝时代特征是兼容并蓄,材料没有体现区域均衡合源远流长,排除BCD项。故选A项。
46.依据下图和史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西周受封主体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A B.B C. C D .D
答案 B
【详解】根据“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受封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故B正确;西周分封的对象还有异姓功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但不是分封的主体,排除ACD。
47.如图为2019年4月发行的报纸,与其命名直接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答案 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燕赵、齐鲁、三晋和分封制度有关,选项C正确;郡县制、行省制与题干限定词“直接相关”不符,排除A、D;宗法制强调血缘,和宗族、祭祀有关,与地方名称无关,排除B。
48.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再爆重大发现,现已出土了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见下图。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工艺可媲美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夏商时期 B.商周时期 C.周秦时期 D.秦汉时期
答案 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被称作青铜时代,符合材料“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限定,B项正确;ACD项均不是青铜器最鼎盛的时代,排除。故选B项。
49.如图描述的是古代中国公元前769一公元前221年间发生的战争,其中横轴数字以10年为间隔,如4代表第4个10年。与其它类型的战争相比,姬姓国家间(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战争次数在所有时间段均最少
B.战争减少说明姬姓封国己消亡
C.战争因礼乐制度得到有效遏制
D.战争并未因宗法血缘得以避免
答案 D
【详解】由图中时间可知,图中现象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时诸侯争霸,即使是姬姓国家间,战争也较为频繁,这说明战争并未因宗法血缘关系得以避免,故选D。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期,期间社会动荡,战争频繁,A项说法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图中尽管姬姓与非姬姓国家间的战争几乎持续到了最后,这说明姬姓封国并未消亡,排除B;C项如果成立,则不会有那么频繁的战争,故排除。
50.据下图推断,西周(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通过封国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B.封国多集中在政治中心东部
C.血缘是所有封国的立国基础
D.同姓封国都分布在富庶地区
答案 B
【详解】本题考查获取图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封国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域,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图片体现不出血缘关系是封国的立国基础,故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政治中心周围多为同姓封国,故D项错误。
51.下图是一片刻有文字的龟腹甲,上面刻写了一些有关占卜的内容,这一实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云南元谋人遗址 B.浙江良渚古城遗址
C.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 D.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答案 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刻在龟腹甲上的文字属于甲骨文,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商朝时期,所以这一实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商朝的遗址,即河南安阳殷墟遗址,D项正确;元谋人时期还没有文字,排除A项;良渚文明和二里头文明都早于商朝,此时还没有出现甲骨文,排除BC项。故选D项。
52.下图为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左三为周公,左四为成王,右侧为诸侯)。对该图历史内涵的解读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图中四方诸侯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初步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必须严格履行
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权利之间的纽带
答案 B
【详解】通过观察《周公辅佐成王图》中人物的姿态和位置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体现出成王地位尊崇,说明成王时初步实现了权力的集中,B项符合题意;周代实行分封制,诸侯享有领地的世袭统治权,中央集权制度还未正式形成,A项错误;《周公辅佐成王图》中没有显示周成王厉行分封和勤政爱民的信息,CD两项不符合题意。
53.观察下面西周分封示意图可知,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在地理分布上亲疏有别。为实现有效管控,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在地理分布上的主要特点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以北制南 B.逐水以居 C.多元一体 D.相互交错
答案 D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在地理分布上相互交错,D项正确;以北制南下图片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西周是定居农业,并非逐水而居,排除B项;多元一体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4.如图是甲骨文中“国”的初体,本义是邦国,原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左边是疆域,右边是“戈”,表示用武力守卫疆域。字形像持武器(戈)守卫城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注重血缘的宗法制度 B.日益严峻的边疆危机
C.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早期文字的史料价值
答案 D
【详解】材料信息中有关甲骨文“国”的初体的阐释说明,有助于研究周代分封制度,即诸侯被授予土地与人民,同时负有守卫边疆的责任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文字的史料价值,D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边疆危机,排除B项;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材料所述为商周奴隶制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55.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答案 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骨耜和铁犁都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所以这直接可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不是经营方式的变化;C选项错误,材料中两幅图片涉及的都是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其他行业无关,无法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6.如图为1976年于陕西临潼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利簋及其铭文拓片。据铭文记载,“武王征商,佳(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中国古代典籍《尚书》也说,“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利簋铭文可以佐证(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传世文献对武王克商的记载准确 B.周武王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C.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D.商周时期的干支纪年法已经完备
答案 A
【详解】根据材料“武王征商,隹(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可知,利簋铭文和《尚书》中记载的武王伐商的时间是一致的,说明传世文献对武王克商的记载比较准确,A项正确;周武王时期,已经不再臣服于商朝,排除B项;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但材料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叙述,排除C项;材料只是对武王伐纣的时间记录,但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且是否完备得不到确认,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7.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所示的形势图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商朝 B.西周 C.战国 D.秦朝
答案 B
【详解】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西周形势图,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把亲属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如齐、鲁、晋等。答案为B;商朝定都在亳,后来迁都到殷,与图中不相符,A错误;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战国时期出现韩赵魏三国,但是图上有晋国,所以不会是战国,C错误;秦国先后灭掉六国,建立的秦朝是统一中央集权,与图中的诸侯国相矛盾,D错误。
58.下图是古代木板年画——《子孙万代童子图》,图中孩子个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该年画体现了古代中国哪一观念(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重男轻女
B.多子多福
C.安土重迁
D.返朴归真
答案 B
【详解】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子孙万代童子图》中既有男孩又有女孩,所以“重男轻女”是不能选的,《子孙万代童子图》体现的是多子才能多福的思想观念,而“安土重迁、返朴归真”和该图是没有关系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59.如图为陕西出土的西周中期青铜器-裘卫四器之一,裘卫四器的铭文记录了一庶姓贵族卫快速积累土地、财富,成长为大贵族的过程,铭文中透露出卫对“获取大量土地”的自豪感。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土地所有制度松动 B.**制度受到冲击
C.荒地得到大量开垦 D.血缘政治得以强化
答案 A
【详解】根据“记录了一庶姓贵族卫快速积累土地、财富,成长为大贵族的过程,铭文中透露出卫对‘获取大量土地’的自豪感。”可得出该记载反映出当时已经可以允许私有买卖土地,因此该贵族才能积累大量的土地,说是有井田制有所瓦解,土地所有制有所松动,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开荒,排除C项;材料与血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0.下图是有关省份的汽车号牌图片,这些省份的简称源自西周分封制的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答案 C
【详解】试题分析:西周在今山东境内,分封了齐国和鲁国两个诸侯国,所以今天山东又被称为齐鲁大地。C选项中的“鲁”即是山东省的简称。
61.如图是西周时期的世系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答案 B
【详解】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故选B;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C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排除;禅让制是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不符合题意,排除D。
62.考古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可以印证历史上的文字记载。考古学家对下图的考古材料展开过研究(注:图下方的文字:甲骨文中的’田′字”),研究结果是,此图与当时的土地制度有关,那便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封建土地私有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
答案 B
【详解】依据图下方的文字:“甲骨文中的‘田’字”,可知此图与当时的井田制有关。井田制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土地归周王所有,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故B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均田制属于封建土地国有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D错误。
63.如图为某高一历史老师备课的思维导图。该老师主要讲述的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答案 C
【详解】从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思维导图涉及到“同姓子弟”“权利、义务”“土地人民”等信息,结合所学,这与分封制的内容有关,分封制主要的分封对象是同姓子弟,被分封的诸侯享有一定的权利也要尽一定的义务,故C项符合题意;周代并不实行禅让制,排除A项;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在血缘纽带,并不会涉及到具体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故B项错误;王位世袭并不涉及其它的同姓子弟,只针对嫡长子,故D项错误。
64.下列中国古代某时期政治形势图所反映的时代征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B.王纲解纽,礼崩乐坏
C.七国争雄,变法图强
D.秦国崛起,完成统一
答案 A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镐京”可知,政治形势图所反映的西周时期,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A符合题意,故选A;B是春秋时期,C是战国时期,D是秦统一全国,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5.该图是牧野之战想象图。要想复原牧野之战的真正情形,专家可资凭借的价值最高的材料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周初铜器《利簋》铭文 B.《史记·周本纪》
C.小说《封神演义》 D.电视剧《封神榜》
答案 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分为出土文物和文字史料,其中出土文物史料价值最高,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文字史料中以史书价值最高,B选项排除。小说和电视剧史料价值较低,CD选项排除。
66.下图是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的宜侯夨(ce)簋,其上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时期,宜侯夨由虞侯改封为宜侯的册命过程。宜侯夨簋和铭文可用于说明(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禅让制的出现 B.内外服制的完善 C.分封制的实行 D.中外朝制的产生
答案 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宜侯夨簋上,用铭文记录西周时期,宜侯夨由虞侯改封为宜侯的册命过程,可用来说明分封制的实行,C项正确;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与宜侯夨簋上铭文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内外服制是商代实行政治制度,排除B项;中外朝制直到西汉时期才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
67.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图).据此可知,西周建立此防线的目的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加强对东部诸侯管理控制 B.推动政治中心逐步东移
C.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D.联合诸侯防范犬戎进攻
答案 A
【详解】据图片信息可知环形防线主要在东部地区,说明西周统治者加强对东部地区管理,A项正确;据所学西周时期政治中心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据图片信息可知犬戎在西,环形防线在东,排除D项。故选A项。
68.以下左右两幅分别是商周疆域简图。该图表明当时(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完善
B.早期华夏文化核心区形成
C.分封制不断继承与发展
D.西北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
答案 B
【详解】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我国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王朝,使黄河流域及附近地区不同部落经过交往、斗争,不断融合,形成华夏文化的核心区,故B正确;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达到高度集中,A错误;从两幅商周疆域简图不能体现分封制不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排除C;商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西北少数民族不可能出现封建化,排除D。
69.图1、图2分别为宜侯矢(ce)簋(gui)及簋上的铭文。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在四月丁未这一天,进行赐命前的占卜,然后命虞侯矢改封到宜地,改称宜侯矢,并赏赐宜侯矢大量物品。宜侯矢簋作为实物资料,可以印证西周(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分封制的实行
C.严密的家族**关系 D.宗法制的确立
答案 B
【详解】宜侯矢簋上的铭文记述了周康王“赐命”、“封地”、“赏赐宜侯矢大量物品”等内容,作为实物资料, 宜侯矢簋可以用来印证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B选项正确;周康王对“宜侯矢”的一次赐地赏物,不能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不能体现家族内部**关系“严密”,更不能说明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宗法制因此确立起来,ACD三选项错误。
70.下图所示内容体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 C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武装和人口授予诸侯,诸侯服从周王的政令、承担军事义务、定期朝觐,故答案为C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地位、巩固统治的制度,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71.下图是民国初年的一部书籍, 与它关联最为密切的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 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宗法制知识点,旨在考查观察图片、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图片关键信息“赵氏族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族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综上可知,族谱与宗法制紧密联系,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分封制与宗法制有联系,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县制与族谱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行省制与族谱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故选B。
72.如图漫画《围剿公田》反映了(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土地私有制确立 B.税制改革影响深远
C.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D.奴隶社会趋向瓦解
答案 D
【详解】由漫画《围剿公田》中,个体劳动围剿“公田”,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坏,奴隶社会趋向瓦解,D项正确;“围剿公田”的现象说明土地私有制尚未确立,A项错误;此漫画反映的不是税制改革的影响和兼并战争的发展,BC两项错误。
73.下图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的(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禅让制
答案 B
【详解】据材料图片“家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制注重血缘家族关系的特点,故B正确;分封制是周天子分封诸侯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礼乐制是为分封制和宗法制服务的礼仪**制度,故C排除;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故D排除。
74.下图中①、②所示分别应为(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禅让制 世袭制 B.宗法制 世袭制
C.宗法制 礼乐制 D.礼乐制 宗法制
答案 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因此①处是宗法制;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因此礼乐制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分封制)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因此②处是礼乐制,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和禅让制之间没有血缘纽带的关系,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分封制)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因此②处是礼乐制,而不是世袭制,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和礼乐制之间没有血缘纽带、互为表里的关系,故D选项错误。
75.下图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监察制
答案 A
【详解】题目中的图片反映的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反映了西周的宗法制度。故A项正确。
76.仔细观察下面地图,它反映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
答案 B
【详解】图示反映的是西周分封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在地方建立诸侯国的史实,属于分封制的内容,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是根据血缘世代为官的制度,排除C项;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政治**巩固统治的制度,排除D项。
77.下图是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户农民的农地中,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从其得名的原因看,该青铜器属于()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礼器 B.兵器 C.酒器 D.炊器
答案 A
【详解】据所学可知“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 由此可知,这是一件祭祀用品,属于礼器,A正确。B、C、D错误。
78.据《史记·殷本纪》载,从开国之君成汤到亡国之君帝辛共17代30王,其中以弟继兄观察下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示可知,商朝从开国之君成汤到亡国之君帝辛共17代30王,但是按着西周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③作为嫡长子是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79.下图是怀化市中方县荆坪古村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内阁制
答案 B
【详解】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上古宗法尊祖、敬宗、收族的原则在经过一定的调整之后,得到了实际的贯彻,从而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为特征的体现封建族权的宗族制度,这种宗族制度完全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历史时期中同封建政权、封建礼教纠合在一起,起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故B项符合题意。
80.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宗法制的实质是什么?宗法制有什么历史作用?
(2)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什么关系?
(3)由上面两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案
(1)宗法制的实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亲疏关系实行分封,以王族为主体,联系许多旁系、支系贵族形成的政治制度。其作用是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为维护特权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同时也防止了内部纷争,强化了王权,把国和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互为表里的关系。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3)王位世袭、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详解】(1)实质: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的实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亲疏关系实行分封,以王族为主体,联系许多旁系、支系贵族形成的政治制度。历史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贵族政治,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为维护特权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宗法制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防止了内部纷争,强化了王权,把国和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关系: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原则基础之上,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而宗法制外在的政治体现是分封制。
(3)特点:根据宗法制示意图可以看出,天子始终世袭,因此呈现出王位世袭特点;根据分封制和**制示意图可以看出,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81.宗法制的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高三总复习图册专题练——必上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思考:这幅图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
宗法制的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和“家”紧密结合。
③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
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详解】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特点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和“家”紧密结合;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