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稿(有关普通人的人物特稿)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人物特稿(有关普通人的人物特稿),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在负压隔离病房,除了独立卫生间的门,通向缓冲间,通向走廊的门不允许我出去,唯一的窗户也贴满了窗户纸,只有光,没有景。

从我转进这个密闭的病房开始我的心情就一天比一天糟糕,我知道我现在拥有的医疗条件是湖北疫区的很多倍,但是自己在这个环境还是想要更好一点点,最起码有个窗户。

除当天负责我的护士姐姐之外,在隔离区的其他护士姐姐是不被允许进入我的隔离病房的,但是所有的护士姐姐都会用心照顾我,毕竟当时山西的确诊病例还没有现在这么多,隔离也就几个人,还有的是疑似。

一个护士姐姐在窗户外面为了能看到我,为了我能看到外面一点点的高楼,在窗户纸上划了一个小口,撕了正方形的小缺口,这样她就可以不进门就看到我的状态,我也可以通过这个小窗口看看走廊里的那两盆花,和对面的高楼。

这个小正方形是整扇窗户的一百二十分之一。

是我的一百二十分之一,是我昏暗的心情里直接照亮的我的那一束光。

“姐姐你在干什么啊”

“我在破坏公物!”

“病毒面前,头发算得了什么?”

我是武汉青山区的一名志愿者。

陕西医疗队入住在我们区的一个酒店。当时,我有过去做志愿工作。

有一天,我看到理发师在大堂剪发。

护士姐姐们过年前刚染过,烫过,精心护理过的长发。一缕缕,扑簌簌地,像落叶一样掉在地上。

直到剪成快寸头。

人物特稿(有关普通人的人物特稿)

(图片来自社交网络)

我很幸运,身边的朋友没有重症的患者,也很感动,疫情发生后,整个武汉的民间力量极大的动员,很多朋友专门去做志愿者,接送医生下班。我很感谢,我的奋斗在一线的同学朋友们,我很开心,偶尔能帮到他们一点小忙。

我相信疫情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很快会过去,大家会重新把酒言欢,共叙桑麻。

但是我们也要反思。

医疗体系的人才在大量流失,有人转型去了整形医院,也有人去了私立医院。很多医护人员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以他们的能力,离开公立医院,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有更高的薪水,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家人,享受生活。

我们现有医疗体系的高效便捷,一定程度上是以一线医护人员超负荷劳动为代价的。

但现在奔赴在前线的,多数还是公立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很多行业,两三个月甚至更短时间,就能培训出来一名合格的员工上岗”。

医疗体系,培养一个护士,要花4年,培养一名医生,至少5年以上。他们是不能被随便取代的,他们必须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做普通人做不了的事情。

生命不能重来,医护人才一旦流失后,也很难回头,因为需要再次学习,培训。

希望社会对医护人员宽容一点,更好一点。

南风窗在《正视每一个人的苦难》中写道:

有的人患有尿毒症,必须依靠周期性的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而现在,他们四处碰壁;有的人患有糖尿病,必须靠规律性地服药或者注射来保证存活,而现在,他们弹尽粮绝;有的人身患癌症,必须靠化疗、放疗、PICC置管甚至止痛药来维系最后的生存,而现在,他们孤苦无依;有的人怀有身孕,并且胎儿不稳定,但产检资源紧张、交通阻断、物流停滞等现实情况,已经让他们(也是我们)的下一代岌岌可危。

疫情期间,医疗资源紧缺,每一个普通人的苦难似乎正在被放大。

但我们也看到,每一个普通人,也正在变得更加坚韧,更加顽强。

随着国家加强资源调配,随着越来越多医护工作者、志愿者的加入,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增加捐赠,越来越多普通人加强自我隔离,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好。

我们不要忽略任何一个人的困窘和苦难,也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普通人所做的奉献与努力。

不论是吹哨人李文亮、还是奔赴在前线的数千名医护人员、抑或是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上亿宅在家中的市民、村民。

每一个人,都是这时代洪流里的一份子。

每一个人,都在谱写着今天的历史。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