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色本性(人性本色吗)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人色本性(人性本色吗),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三十三:

人色本性(人性本色吗)

原文:略。

译文:略。

提:

虽说居仁由义,乃大人之事备矣(处在仁的环境中,走符合义的路,这就是有德之人所做的事。)。但是,这也是一步步从思考与认定当中走过来的:

尚志→仁义而已(反例:杀一无罪非人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人类要对自身的处境开始自我思考:对环境的思考,即是对仁追求的基础;对道路的思考,即是对义追求的前提)→居仁由义(以正确的思想为基础,选择正确的环境与道路去生活,并且拥有仁与义)→大人之事备矣(若要走人(仁)道,必须以这样的方式前行)。

点:

在选择正确的环境与道路之前,先得要看看时下(世道)是否拥有这样的环境与道路:

盛世时,正如孟子所言,百姓要做什么事?百姓该尚志——修养仁义。

乱世时,百姓会发现孟子所言的“居恶在?”与“路恶在?”都并不在自身周边,也即不管是主观认知还是客观条件都无法满足仁义环境、道路的出现。此时,也许对于百姓来说会两眼一抹黑,什么都看不到了。但是,作为圣贤而言,他们始终都坚信一点,当日月无光、昏天暗地的时候出现时,此时最明亮的是看透世间一切的眼睛以及自己能反射出人间百态的通透心境。

迷世时,可以尝试以自己较为完善的心性去碰触未知的社会、国家、世界,如若这些所充斥的实质与自身追寻的相仿,则可以暂时停留;而,如若两者大相径庭,烦请回到来时之路,重新选择自己应该所处的环境以及应该踏上的道路。

三十四、

原文:略。

译文:略(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仅仅只是对陈仲子)。

提:

陈仲子是个有义之士,但并不能称得上贤者,因为他所注重的礼义仅仅停留在小仁小义之上,在孟子眼里若要让陈仲子真正意义上成为被称赞的对象,陈仲子就该向蚯蚓学习了(《滕文公下·第十节》)

点:

社会上有不少拥有小仁小义且能够给予他人以小恩小惠的人,这样的人在圣贤眼中是不与之同道的存在。今之众人又会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与其生活在同个环境之中呢?你的周围有这样的人吗?切记:敬而远之即可。

点2:

对于上一节来说“居恶在?”至少说的是在正常的世道中(盛世),小仁小义且赋予小恩小惠的人并不在这所谓的“仁”之环境之中。

换言之,三十三节、三十四节合并,能够教会你如何判断时下的属性:即,圣贤所认为在盛世环境中不该出现的人、事、物若出现在身边,则这样的世道就并非盛世,而是迷世(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分不清,道不明,云里雾里(迷世的显著特征))。

点3:

三十三、三十四亦能告诉我们为何仁与义是无法分开的,不仁与不义同样如此(环境与道路的不可分割换成今时的俗语即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湖是为环境,身是为道路))。原因就在于:仁代表环境,义代表道路,即你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就正走在怎样的道路上,每个人只有在进入某个环境之前,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在进入环境之后,环境中的选择都是互相选择,没有了是非对错,仅仅留有的是生死存亡。

点4:

环境比任何都要重要许多:

该庆幸自己追寻着圣贤之道而来;

该反思自己当下的环境是否符合人道的标准;

该规避/逃离已然偏于人道的环境,重新另谋出路。

三十五、

原文:略。

译文:略。

提而不点:

首先,瞽瞍杀人是在假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并不是现实当中的事情;其次,孟子所言中大舜的作为是唯一忠(国家)孝(父亲)两全的方法:自己的父亲犯了法,对于掌管天下的舜已经没有资格再继续做天子了,且父亲此时亦面临牢狱之灾,舜仅有偷偷背负父亲逃跑这一方法——对于国家而言,不会有第二个人被其父亲杀害了(对国家负责);对于父亲而言,即将面临牢狱之灾的父亲,得幸有如此子孙而逃脱。

三十六、

原文:略。

译文:略(过长,且中心思想较为集中)。

提:

上承于三十三节中“居恶在?仁是也”,这里指的是长期在仁的环境中生存会有怎样的面貌与气质呢(长期在人的环境中生存,至少不会让自己活得不像是个人)?

点: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选择、判断与决策,以及与谁同道,环境更能够影响并主宰一个人由内向外所散发的个人气质,而这份气质也同时决定了你能够与怎样的人共同生活,走上相类似的道路。

不过,对环境的选择,其实是自己内心对于向往的选择:

1、心中向往钱、权、名、利、色,人就会去往钱、权、名、利、色的环境中去。

2、心中向往仁、义、礼、智、信,人就会去往仁、义、礼、智、信的环境中去。

然而,有的时候,在社会缺少圣贤之时,仁、义、礼、智、信的环境与道路被迫缺失,这个时候又该如何选择呢?答案是:往回选,往充斥过仁、义、礼、智、信的地方选,然后看看自己能够为他们做什么,或是自己能够重新做什么。

简言之,在缺少圣贤之时,哪里有仁、义、礼、智、信,就往哪里选。哪怕是往回选,往来时之路上选,也得那样选,这样的选择只是告诉你,一直走在仁、义、礼、智、信道路上的你,前面的路正在维修,需要你等上一等,在维修好之前,先停留在原路中,等修好了,就能再次贯彻这些了,千万别选其他的道路,否则你的人生终将因为一着不慎而满盘皆输。

三十七、

原文:略。

译文(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三十八、

原文: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译文:

一个人的体型相貌,这是天生的;只有圣人才能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这种体型相貌。

提:

人生来拥有人形,人色(体型、相貌)。凡人却被人形中的弱点所俘虏、质押,慢慢地脱离正常人的认知、态度、情感以及其他种种,使得自身越来越不像最先前的自己。

点:

佛家有言:相由心生。

此节孟子运用圣贤之道合理的解释了一下:

端正之相,是凡人心性在追随圣贤之道后,从善积德,使人形、人色优雅、端庄的结果。

猥琐之相,是凡人心性在追随小人(禽兽)之道后,从罪作恶,使人形、人色崩塌、腐朽的后果。

点2:

换言之,周遭存在拥有何种心性的人,其实看外表就可以识别(这对于环境、道路的选择降低了不止一个次元的难度)。不过,你得会分辨端正之相和猥琐之相,否则懂得了道理,却不知道如何去施行的话,事后会更加的尴尬。

综:

三十三节至三十八节内容言明的是环境、道路以及人的何去何从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生在世需要弄懂自己到底来自何处(心性、本性),去往何方(人性的归宿)。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