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城书院(康城书院中考成绩查询)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康城书院(康城书院中考成绩查询),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1800年前大儒郑玄携弟子数百人来到铁骑山下创办了康城书院,以此传播经学。
郑玄字康城,北海高密人。是东汉经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
郑玄青年时在家乡当过小吏,因沉迷于读书,没干多久就不顾父亲的反对辞职求学,遍访周边名师后学业已小有所成,后经卢植的介绍拜大儒马融为师。
马融虽有盛名,但是似乎对教学工作不太感兴趣,有门徒400多人,能进入课堂听课的只有50多人,而且喜欢让资历较深的弟子替自己讲课。以至于郑玄拜师三年都没见过马融一面。只能跟着助教学习。即便如此郑玄第一次见面就征服了马融。在毕业答辩上对于马融的提问郑玄对答如流,且对马融的学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令马融暗暗称奇。郑玄走后,马融对门徒说:“郑同学今天离开,我的学问要到山东传播了。”
然而郑玄并没有回到老家,此后十余年继续四处游学。直到不惑之年才重返高密。这么多年一直漂泊在外,一点产业也没置下,再加上跟父亲关系不睦,于是在近千弟子的追随下又搬到了东莱郡(具体地址可能是今天的崂山地区)。
此时的郑玄已经是名噪一时的大儒。
可惜没过多久就受党锢之祸牵连被限制自由长达14年之久。直到灵帝末年才被释放。
少帝刘辩时,大将军何进(跟袁绍策划引进董卓剿灭宦官集团,结果直接导致最终的军阀混战,东汉灭亡)征他做官。虽“礼待甚优”,然而只住了一晚就跑回了山东。
六十岁时 有数千弟子从四面八方来求学。
后将军袁隗(袁绍,袁术的叔叔)又上表封郑玄为侍中。郑玄因为父亲去世拒绝上任。
时任北海国相的孔融是郑玄的超级迷弟,先是请郑玄做家庭教师,后来甚至提出了要在高密县建一个“郑公乡”。
到了董卓掌权时期,又有公卿想让郑玄到赵国(河北邯郸)当赵国相。郑玄还是没有赴任。为躲避战乱,郑玄同他学生一起逃到不其山(铁骑山)避难,在山中建书院一座(康成书院)。过了一年多因自然灾害和战乱,山中粮食奇缺,为减轻学生负担,谢绝众生的挽留,离开崂山,投奔了徐州的陶谦。
建安元年,从徐州返回高密的路上又遭遇黄巾军数万人。黄巾军听闻郑玄的大名,皆俯首而拜,并相约不敢入县境。由此至黄巾之乱终结,高密百姓都未受战乱之苦。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绍总兵冀州,此时郑玄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巨儒,袁绍想争取儒生们的支持,邀请郑玄为自己站台,招揽天下贤士,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拒曹操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两军僵持不下,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逼迫郑玄随从军队。郑玄迫于无奈,带病赶到元城县,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在这一年六月病逝,享年74岁,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
可惜一代名师竟然连“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的小小理想都难以实现。
郑玄生逢东汉末年,处于黄巾起义和汉室衰亡的乱世,他放弃显赫的官职,在民间开办书院使儒学不再是上层贵族的专利得以在民间传承。所创立的郑学在唐朝时成为儒学的主流,为华夏盛世提供了一块基石。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代时被追封为高密伯。与晏婴、刘墉并称为“高密三贤”,后人纪念其人建有郑公祠。
康城书院遗址位于青岛市城阳区书院村。
参考资料
《后汉书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崂山县志》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