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已绝种(大熊猫不濒危了)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大熊猫已绝种(大熊猫不濒危了),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大熊猫从濒危降到易危,并不意味着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结束,保护大熊猫依然路长道艰。
7月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许多珍稀动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大熊猫不再是濒危物种,表明中国生态恢复良好,环境保护取得较大成就。正如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完整地保护,野生生物生境得到有效改善。
仅从大熊猫的保护来看,中国就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因而,在如何看待大熊猫降危这一话题时,既要有历史的深度,也要有濒危物种保护的广度。
中国保护大熊猫从多个方面展开,主要围绕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当然,最先做的工作是,保持和恢复大熊猫的数量。早在1958年设立的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保护内容的重点就是大熊猫。
196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提出保护两类动物,第一类是珍贵稀有特产鸟兽,第二类是经济价值高、数量稀少或目前虽有一定数量但为中国特产的鸟兽。在第一类共计19种珍贵稀有特产鸟兽中,大熊猫被列在首位。
1980年,中国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达成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协议,1983年研究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由此,中国保护大熊猫有了实质进展。
据了解,研究中心围绕大熊猫的繁育,增加大熊猫的数量进行应用基础研究,综合开展大熊猫、珍贵经济动植物的行为、生态、饲养、繁殖、育幼、生理生化、内分泌、遗传、疾病防治、人工复壮、种群监测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经过艰难探索,突破了大熊猫繁殖的配种、受孕、幼仔存活三大难关,并且把养育和圈养的大熊猫放归野外,壮大野生种群,以增加大熊猫遗传物质多样性,让这一濒危物种能继续生存。
除了繁衍和养育大熊猫并放归野外,另一个让大熊猫存活和复苏的更重要因素是,要让大熊猫有适宜的生存空间。中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努力。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增加到67处。
正是基于这样的成就和背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16年就将大熊猫从濒危降到易危,主要依据是中国在野外的大熊猫已超过1800只。但是,当时中国国家林业局明确回应,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将大熊猫保护**降低还为时过早。IUCN把大熊猫降危只是从理论上做出的判断,中国仍需着眼于大熊猫保护的实际情况和保护形势,才能认定大熊猫是否可以从濒危降到易危。现在,又经几年的调研,中国终于认定,把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更重要的是,大熊猫得到保护并非是中国保护濒危动物一个项目或一个方面的工作和成果,而是蕴含于国家整体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大战略和大计划中。仅仅是在保护濒危动物方面,中国已获得了对10大濒危动物的成功保护,分别是大熊猫、东北虎、藏羚羊、朱鹮、川金丝猴、麋鹿、梅花鹿、亚洲象、扬子鳄、白鹤。其中的藏羚羊在2016年9月就被IUCN从濒危降为近危,连续降低两个级别。
当然,保护大熊猫的工作不只是属于中国的成就,对于世界来说也是一种贡献,而且其中的方法值得其他国家和地区借鉴——就是从知识、态度、行动三方面关联大熊猫保护工作。
现在,中国宣布把大熊猫从濒危降到易危,并不意味着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结束,保护大熊猫依然路长道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物种濒危**划分为7个**,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其中极危、濒危和易危物种又被统称为受威胁物种。从这个标准来看,大熊猫即使降级为易危,但要达到近危甚至无危,我们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张田勘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