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崛起与动荡(中国的崛起与动荡纪录片)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的崛起与动荡(中国的崛起与动荡纪录片),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唯有通过原创性的研究,才能提供有思想力量的产品,才能真正颠覆西方话语对中国和世界的主流叙事。”

中国的崛起与动荡(中国的崛起与动荡纪录片)

“平实、平静、平视的基础上,用客观、真诚、立体的态度去讲好我们中国故事。”

“我想和西方世界讲中国制度的优势,该用什么样的故事去讲?”

在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第100期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共同就如何讲好中国政治故事展开了演讲与讨论。以下为观察者网根据节目内容整理的文字稿。

张维为:

今天是一个有特别意义的日子,因为这是我们《这就是中国》的第100期节目。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对“百”字是情有独钟的,我们讲百年老店、百花齐放、百炼成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等。回望我们这100期的节目,它横跨了不长不短整整两年半的时间——从2019年1月至今。

这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惊心动魄的两年半时间,发生了很多谁都没有预料到的大事件。我们感到比较自豪的是,我们对这些事件几乎都做出了比较准确的判断,甚至是比较准确的前景预测。

我们这个节目始于加拿大与美国勾结非法拘留华为高管孟晚舟女士,我们在第一时间就指出美国已经变成了一个不讲规矩的流氓国家,我们对此必须心中有数。中美贸易战爆发后,我们也在第一时间指出美国将输掉这场愚蠢的贸易战。香港修例风波爆发后,我们也在第一时间提出香港需要进行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否则香港将一路走衰。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西方媒体宣布这将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利”,我们则在第一时间提出这不会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利,我们认为这更可能是西方自己的切尔诺贝利;我们还明确地提出,这场疫情将改变世界格局,整个世界将以更快的速度向东方倾斜,向中国倾斜,向社会主义倾斜。

我们还提出好多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该出手的时候一定要出手。

这百期节目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工业革命到文明型国家,从言论自由到中西方民主制度比较,从中国发展模式到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等等。我们还谈了美国疫情为什么失控、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等等。

但我们这个目标实际上是比较简单,而且始终如一的,也就是用中国人的眼光、中国人的话语把中国的事情、世界的事情说清楚。这中间一个主要的主题一直没有改变,就是要确立我们中国自己的政治叙事,或者叫讲好中国政治故事乃至世界政治故事。

那么我们也借这次第100期节目之际,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的思考和体会。

首先,原创性的研究比什么都重要。

唯有通过原创性的研究,我们才能提供有思想力量的产品,才能真正颠覆西方话语对中国和世界的主流叙事。

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国的主流政治叙事总是基于一个非常浅薄又充满偏见的范式,或者叫话语范式,也就是民主还是专制这么一个范式。那么什么是民主、什么是专制,西方一家界定的。

他们把西方实行的那种多党制、普选制界定为民主制度的唯一标准,认为这是普世价值,认为只有采用这样一种模式,中国才能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才能被西方为首的所谓国际社会所接受。在这种模式、这种话语指导下,中国政治制度被描绘成专制的,然后西方可以不停地质疑中国什么时候进行政治改革,只要你不接受西方这种政治逻辑,那你就是支持专制。

我们不一样,我们通过原创性的研究,对西方政治学的这种主流范式进行了釜底抽薪的颠覆。我们认为如果世界上的政治制度只能分为两类的话,那只能是“良政还是劣政”。我们认为应该用“良政还是劣政”这个范式来替代“民主还是专制”这个范式,否则你既读不懂中国,也读不懂西方,读不懂这个世界。

我们还聚焦美国政治模式,认为美国人引以自豪的所谓三权分立,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美国自己政治制度的一个主要桎梏。

张维为:我补充一句,中国人自信从移动端开始的,因为一下子信息垄断没有了,谁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中外的比较,导致“公知”的谎话一下子就被人家给揭破了。这个很关键,对受众来说他们的要求已经很高了,不能简单地灌输,就是要直面任何尖锐的问题,所以在第一期节目我们就说了,请大家提问题,越尖锐越好。

主持人:还有一个变化,我们的视野确实也是越来越宽。从一开始我们是叫定位中国,要读懂中国,后来我们还加入“要读懂世界”,我们要敢于做中西方的一个对比,而且越对比,你越能够发现中国制度的价值和它的优势所在。

张维为:我们节目努力来推动的,就是在国际比较中建立中国自信。就跟这次疫情防控一样,一比较,发觉某种意义上我们做的鹤立鸡群。用中国人的视角看这个世界,中国人以自己的话语来解读这个世界,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一出现什么事都是西方话语在解释,我们说NO,我们要解释,你这个出问题,这下去危险很大,你这个没有战略眼光,你将一路走衰。我们在这个节目过程中做了很多很多预测,绝大部分现在看来都还是准确的。

但是实事求地说,有时候我们做些判断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信息不完全。做这个节目的时候这个事情发生了,你很快就要做出判断,这个是蛮考验我们的,我们有时候内部也做一些讨论。

比方说2020年2月份疫情爆发,美国人就说这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利”,我们说NO,不会的,这将是美国的切尔诺贝利。这个判断不太容易的,信息不完全。但我当时为什么做这个判断呢?因为我在西方国家生活过,我发现一个基本事实——

在西方,像这样一种传染性非常大的疾病一旦在基层社区传染——英文叫community spread——它没有办法控制。西方的社区没有我们这样的基层组织,没有像我们这样的街道、居委会,物业也不会干预这样的事情。

我们的物业里边有党的领导,你现在得出来,我们的公安也一起参与进去。它们没有这样一整套的安排、机制,所以我直觉判断就是这个在西方可能会变成切尔诺贝利。

主持人:这个100期节目,我有一个很大的体会,《这就是中国》所有的观众们,他们在这里头其实也构建了自己的中国话语,也贡献了中国话语的一种表达。我记得比较早的时候,来参加节目的观众都还有很多困惑,他们甚至可能也不是很相信这些观点,但是慢慢地、慢慢地,我们会看到他们有更多的自信的表达,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这个变化也非常大。

张维为:对,实际上它跟整个社会的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2020年是一个新的思想解放,随着我们中国人自信心越来越上升,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情。前不久习主席讲“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杨洁篪一番言论,我叫“平视外交”的开始。这个时代真的非常精彩,虽然有很多矛盾、很多风险,但是中国不一样了。

冷凇:刚才何老师讲到年轻人的问题,特别有这个感受。就传播链,电视是超级宣推,网络是内容书架,朋友圈和微博是舆论战场,短视频是精准到达。如果说今天是《这就是中国》100期录制,网络上传的短视频实际上不低于1000期——每一期张教授的演讲和下面研究员的互动都可以拆成至少不低于10条的短视频,而且都有一个标题。

这个就是我们现在触及大众的一种最好的手段。大家看多了以后,也武装了自己的头脑。这就是传播的社群化和圈层化。在一个圈层中,一个短视频转起来之后,大家就都看到了,都会分享。

提问环节

提问一:出国四年特别能感受到张老师说的“一出国就爱国”。西方是承认实力的,所以今天我想问,如果我想和西方朋友们讲中国制度的优势,用张老师教的话语体系与老外们辩论,该用什么样的故事去讲?

张维为:跟西方讲制度优势,就我经常讲的观点,你刚才也引用了,西方是承认实力的,而且你不要回避,就讲你这个制度存在什么问题。就我跟美国人经常讲的,你们叫选举,我们叫选拔加选举,哪个制度更好?我这个制度似乎更好一些——我讲的客气一点;如果那个人比较傲慢,我就说比你们的好很多。

你可以具体比较,你说你看我们领导人的历练,几乎都担任过两任省委书记,治理过1亿人,你们这些领导人治理过什么?有没有治理过一个县?像特朗普是一天的政府工作都没有做过。

再比如这次疫情防控,澳大利亚在西方国家中已经算是做得比较好的了,但跟我们中国比比,你看你差很多,对不对?我看数据统计,澳大利亚人口跟上海差不多,两千五百万上下,但它的感染患者是3万人,疫情死亡将近一千人;而我们上海疫情感染是2000人不到,死亡7人。

但他们又说了,我们是跟你们整个国家比。这就是我的“文明型国家”理论了,我说我们是“百国之和”,湖北武汉是特殊情况,是闭卷考试,其他任何一个省拿出来都比你澳大利亚做得好,且好很多。背后有制度原因,我给他分析一二三。

所以我觉得结合这些实际,都能够说清楚。如果他们比较友好,你就跟他坦率友好地讲,他也会理解的;如果他比较傲慢,你就比他还要傲慢,没有关系的。

冷凇:我个人觉得其实可以善用大数据。在这100期节目中,张教授经常会用到数据,这些数据的公信力都非常强。实际上,大量的比如皮尤中心的这些数据,它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有公信力的,在和对方辩论时,这些数据可以用来有力地回击。比如说老外非常关心你一个国家的发达文明程度,涉及孕妇的病死率、婴儿出生的成活率,等等。

张教授经常谈中位净资产,我们比一比家底到底有多殷实,而不是让一个富翁和一万个穷人加起来简单平均,这些数据一出来,其实马上就生动了。

第二,我觉得可以多讲一些我们中国命运改变的故事。我讲个普通人的故事,有一个重庆的“棒棒”(注:可理解为“挑夫”),他十年前做“棒棒”的时候,要带着自己的孩子扛包;十年后一家三口靠自己的奋斗搬离棚户区的租房,在重庆最核心的解放碑首付买起60平米的房子。

张维为:当时Quora出现过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还不爆发颜色革命?上海一个留学生就放了一张浦东1990年和2010年的对比照片,她说这解释了一切。这很厉害的,一句话就可以说明问题。

观察者网注:原图如此,年份疑有误,根据下图上海中心的施工情况看,应为2013年

提问二:我是一个国际高中的老师,我们学校以培养准留学生为目标。一批批孩子出去了,我们心里也有担心,近些年西方社会歧视亚裔的问题愈发凸显,西方社会内部因治理失败造成混乱动荡的可能性也在增加。站在老师的角度,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准备充分了再出国。请教一下,哪些素质和能力是中国准留学生必备的?或者说,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偏重培养他们哪些方面的能力?

张维为:我个人非常赞成留学,特别是到比较好的国外大学,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会让你终身受益。但现在确实出现了仇恨亚裔的问题,这就是我讲的西方社会开始劣质化,政客劣质化、媒体劣质化,方方面面,所以导致了各种问题,如过去相对少一点的民粹主义、经济恶化,疫情也带来问题等等。

我直觉觉得恐怕疫情之后,西方的留学、移民产业都会受到一些影响,因为中国人突然觉得西方就这么回事,很多地方不如中国,这也是实事求是。他去读书就不完全一样了,有些学科确实比较好,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所以要提什么建议的话,给学生教育的时候,把一个真实的西方教给他们,使他们到那没有过多的文化冲突,了解这社会就是有很多问题的,一到那全靠你自己了,多加强点安全教育。如果安全形势继续恶化,特别美国现在恶化得蛮厉害的,也要密切跟踪,实在不行就等一等,推迟一年。

冷凇:我是留过学的,但我那个时候不是现在这个形势。我自己的感觉是,自立能力特别重要。因为中国特有的这种家庭结构,家长给我们做太多的事情了,不会自立的人出去要经过几个月的磨合期,还是比较痛苦的。

第二个是沟通能力。传播学中有一个观点,越熟悉,误解越少,而熟悉一定是个建立的过程。他一开始可能看你不顺眼,或者觉得你是一个异类,但我觉得还是要交流、沟通,你不一定完全套用政治的理论,但你可以用民间的、文化的方式跟他建立起一种共性。

提问三:我看到一位西方人士曾说过,“我不知道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但我知道怎样讲坏中国故事,很简单,就是只需要用一个调子、一个声音去讲,这就把中国故事讲坏了。”我想知道在面对暂且迷茫的中美关系的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又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讲好中国政治故事,展现我们的大国魅力呢?

张维为:我觉得随着中国人普遍开始越来越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我们有时候有些内部培训,我发现到90后这代,这几乎不再是一个问题了,他们站起来就是一个中国故事,真的,他们真的发自内心地自信。

我们观察者网曾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当时中国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英国没有听美国的,带头加入了。我们主张打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国际话语的组合拳,我们有学术文章、官方的文章、大众的文章。然后起标题,90后他们起的标题很有创意,是“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配图是功夫熊猫。

所以我觉得对年轻人根本不用担心,我们也许还要多向民间学习,向年轻人学习。他们太有创意太有才华了,他们可以把中国故事讲得非常精彩、非常生动。所以我觉得官媒也好,有关部门也好,可以考虑研究为什么年轻人发自内心地自信,有自信之后,同样的问题,他讲的别人也会感受到。

冷凇:我的感受是,中国人讲故事,你选的这个人物要特别典型才行,别人才能听得进去。

第二是要有冲突和挑战,没有冲突和挑战的故事,大家也不爱听。其实我们脱贫攻坚的故事,就是充满着矛盾和挑战的。我们通过搬迁、教育、医疗、农副产品的营销等各种方式的努力,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这就是个极限挑战,这个故事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挑战。

第三,悬念和铺垫要充分,这就是技巧了。你的演讲能力好的话,你可以不断地勾着他往下走。

第四,实际上就是要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有寓意的结局,往往比如美国梦可能是叫良善者好运,中国梦是有志者事竟成。

掌握了讲述中国故事的技巧,如果再有很好的口才,我们在海外,碰撞也好,辩论也好,就会取得很好的胜利和结果。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