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最大的作战单位(汉军最大作战单位之一:师团)

要问近代史上的哪款枪械能独霸群雄,我想应当非“人头收割机”之称的马克沁重机枪莫属。马克沁重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动力的自动武器,该枪由英籍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于1883年发明。

马克沁重机枪口径为11.43毫米,枪身整体重量27.2千克,全枪采用枪管短后坐 (19毫米)式的水冷枪管设计,弹夹容量由长约6.4米的帆布袋供应,理论射速更是达到惊人的每分钟六百发。

由于马克沁重机枪射击速度疾如闪电,中国人因此称其为“赛电枪”,顾名思义就是出弹速度快如雷电。

马克沁重机枪的实际射速有多快?我们可以参考第一次马塔贝勒战役真实惨烈状况。
枪弹风暴是美帝的专利?中国古代的这款发明足以将敌人射成肉泥!

1893年10月16日,英国殖民者与津巴布韦土著居民爆发了激烈的冲突,5000余名津巴布韦的精锐祖鲁士兵在当地土著指挥官的指挥下,向潮水一般涌向对面远处50名架起四挺马克沁重机枪的英国士兵。

在土著指挥官眼中,远方50个形单影直的英国佬遭遇洪水猛兽般100比1的巨大军力的攻击下,化为肉泥已成无可逆转的定局,他相信凭借着人数众多的优势,此战胜算早已注定。

然而,接下来的一幕伴随着一阵阵急促的“哒哒哒……”之声,四个不起眼的铁家伙瞬间喷出一道道火舌,勇敢的祖鲁战士们像割麦子一般倒了下去,5000名祖鲁士兵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内伤亡高达3000余人,而剩下的2000余人惊魂未定纷纷逃窜。

这是马克沁重机枪在非洲战场上第一次大显神威的真实案例,以至于英国诗人兼爱国主义者海莱尔·贝洛克说:“不管发生了什么,我们已经有了马克沁机枪,而他们没有。”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德战场上,马克沁再次显露了非凡的超级威力。

1916年7月1日,14个英国师团向德军阵地发起猛烈的冲锋,此时,部署在他们对面的是12500挺马克沁重机枪,面对英军发起的海啸般集群式冲锋,德军士兵扣动扳机,六万名英军士兵在马克沁重机枪狂风暴雨地扫射下,打破了世界战争史上单日阵亡六万人的惨重伤亡记录。

从以上战争史的种种惨象来看,马克沁重机枪作为19世纪人类历史上的“屠夫”,其承载着“人头收割机”的名号可谓当之无愧,也正是由于这种在战场上令人望而生畏的恐怖杀人机器的出现,以至于《武器装备百科全书》这样豪言:“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从拿破仑时代起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完全没用了”。

以全球军备视角来看,马克沁重机枪等一系列的恐怖枪械诞生于美国,宣示着美国的轻重武器技术已经逐渐走入了蓬勃发展的康庄大道,也为日后美国能够形成独霸全球奠定了坚实的军工科技。
枪弹风暴是美帝的专利?中国古代的这款发明足以将敌人射成肉泥!

然而,在中国古代就有这么一款威力丝毫不亚于近代马克沁重机枪的枪弹风暴式的武器,它的恐怖杀伤力足以令当时的异域蛮邦为之震恐,其暴走豪雨的节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比堪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这项为我国古代所有的黑科技就是有着响当当名号的“汉弩”。

“弩”作为古代早期出现的远距离射击型武器,其最早见诸史料于《吴越春秋》,根据记载“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

从《吴越春秋》这段简短的描述来看,史籍还原了弩的大致形构,同时以“诸侯可服”的四字道出了弩的强劲威力。

然而,根据近年来的考古研究和部分史学家的考证,弩的出现应不晚于商周,到了春秋晚期,实战中开始重视用弩。《孙子兵法·作战篇》有云:“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以《孙子兵法》的撰写情况来看,弩与甲盾显然已经成为春秋时期的重要战略物资。

从魏武卒手中的“十二石弩”到大秦军团使用的标准化秦弩,不同类型的弩组成了中原王朝强大的远程打击兵团。 在战车和骑兵兴盛时期,弩作为体积较重不便携带的远程射击类武器,弩的地位远不如弓,而当中原王朝走向以步制骑的时代,弩成为步兵手中标准化配备。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试想一下,当背弓负箭的骑兵面对同样挂弩披箭的游骑,由于弩的重量制约,对等骑兵的情况下,携带弩的骑兵自然比不上悬挂轻巧弓箭的骑兵。

而除此之外,弩的上弦往往是采用双脚踩**背,并配以双臂拉弦方能完成,这就造成了弩的操作不如弓箭灵活,击发速度也远不及弓箭。

因此,在古代战场上,当士兵驾驶全速前进剧烈晃动的战车和骑在颠簸起伏的马背上,弩自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到了中原王朝走入以步制骑的时代背景下,弓也就没有弩的强劲有力了。
枪弹风暴是美帝的专利?中国古代的这款发明足以将敌人射成肉泥!

弩的大规模装备使用肇始于汉代。由于汉初经济凋敝,加之战马缺乏,弩作为攻防兼备的远距离杀伤性武器逐渐被汉朝列为首要战略物资。

弩是由弓、弩臂、弩机三大腰间组成,由于汉弩所蕴含的力道强劲,单纯依靠双臂根本无法将他拉开,因此,古人们创造了一套独特的使用方法,使用脚踏和双臂上拉来调动全身的力量将弩弦拉满,这个方式被称为“蹶张”,在弩手完成一次射击的过程中,弩机起到了最为核心的作用,它的各个部件之间的完美配合,将古人们对于机械构造的理解和设计展现的淋漓尽致,甚至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达的汉代的弩机可以和近代的**机相媲美。

弩在发明之后不断得到改进,主要体现在力量的不断加强和对于弩机的设计,汉代对于弩机的改良有了一个技术上的全新突破,在它的外面增加了一个青铜机匣名为“郭”,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极其简单的改进,却使得汉弩的弩机受力更为强大,在实战中可以承受弦的巨大张力,因此使得箭矢的远程打击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成为了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率领五千步卒兵出浚稽山,匈奴单于闻讯亲率三万精锐骑兵将其围困,李陵排兵列阵沉着应对,面对着远处为数不多的汉军,匈奴大单于眼中充满了不屑,他相信只要匈奴铁骑万马齐发,汉军必将葬身于铁蹄之下。

此时的匈奴大军在单于的统一号令下向困兽犹斗的汉军营帐发起了雷霆攻势,汉军据营以守千弩齐发,匈奴骑兵应弦而倒,在狂风暴雨的打击下,发起进攻的匈奴骑兵宛如麦浪般尸横遍野,首次对汉营的冲击,单于的部队就折损了上千人,匈奴铁骑不敢失败连续发动了如潮水般的进攻,然而预期中的完胜却变成了损失惨重的缠斗,士兵的鲜血激起了单于近乎疯狂的斗志,《汉书》记载单于先后共调集了八万人马,战斗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每天从汉军营地射出的箭矢达到了十万支,战况惨烈难以描述。
枪弹风暴是美帝的专利?中国古代的这款发明足以将敌人射成肉泥!

根据现代古兵器专家的测试,弩的张力达到38.77公斤,初速度为42.4米/秒,射程更是达弩180米,而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使用的蒙古弓张力也就20.4公斤,初速度仅为35.9米/秒,射程可达到125米,显然弩与弓相比在射程、张力、初速度以及杀伤力等方面有着极为强劲的优势。

然而,弩却有着击发速度慢这一致命的缺陷,根据后世科学测试,弩手整个完成一次射击过程平均需要45秒时间,那么这个速度能否应对高速冲锋的骑兵呢?

当一匹战马做全力冲锋时,速度可以达到平均每小时60千米,我们按照600米的作战距离来计算,匈奴骑兵仅仅需要40秒的时间就能杀到汉军面前,而在这个时间,一名汉军弩手仅仅完成了两次射击,汉朝李陵的部队怎么可能抵挡住八万多名旋风般的匈奴铁骑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汉朝名将李陵有一套自己的独特解决方案。汉军“强弩阵”往往将弩手编为前、中、后三组,第一组瞄准射击称为“发弩”,第二组处于待发状态称为“进弩”,第三组张弦称为“上弩”,当第一组射击完毕就退为第三组,如此循环不断,可以确保弩手之间的无缝对接。

因此,在汉朝,弩兵兵团在步兵中是绝对的主力,据史料记载,培养一个合格的弓箭手需要三年的时间,而因为弩的精巧结构,从而解放了人力成本,故培养一个弩手只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

除了弩的机构易于上手,弩在准确度方面也远胜于弓。根据安徽省舒城县出土的西汉弩机显示,汉弩与秦弩有着截然不同,从出土的实物上来看,汉弩弩机部位加装了“望山”也就是现代枪械上的瞄准器,除此之外,弩机上还刻有“标尺”说明汉代已经掌握了抛物线原理,并把它应用于实战,故此,汉朝弩手可以根据“望山”上的粗略刻度以及目标物的目测距离来调整弩的发射角度,利用“望山”与箭簇部分和目标三点成一线的原理,大大提高了汉弩射击的命中概率,而现代枪械上的标尺与两千多年前的汉弩标尺作用都用于瞄准,只不过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掌握并使用了这一原理,由此也不得不佩服华夏先民的高度智慧。
枪弹风暴是美帝的专利?中国古代的这款发明足以将敌人射成肉泥!

然而,当汉朝名将李陵的大军在与匈奴八万多人的骑兵酣斗了整整十多天后,汉军的箭矢耗尽,失去弩手屏障保护的汉军营地最终在匈奴人疯狂地进攻下彻底溃败,大将李陵投降匈奴,以一个悲情的方式离开了战场,这是一场虽败犹荣的战役,足以载入史册为后人所铭记,以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步兵,面对数倍于己的强大骑兵,无论是坚守时间还是杀敌数量都创造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神话。

回顾这段往事,我们不得不对李陵的最后坚守充满敬意,历史在此刻也充分证实了,即便战败也不应当以成败论英雄,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也正是在这种艰难曲折的道路上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继往开来,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的雄狮!

参考资料:《汉书》、《孙子兵法》、《吴越春秋》、《武器装备百科全书》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