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不地震的城市(中国不受地震影响的城市)
历经六百多年,前后发生了了大大小小两百多场地震,许许多多的建筑被震塌,毁于一旦,犹属当时威力巨大的唐山大地震,更是震毁了成百上千的建筑,但是我们的古建筑故宫依然屹立在我们的大地上,没有被地震震塌。
大家一定很惊讶很好奇,地震影响这么大,故宫为什么没有被震塌呢?不用着急,英国木匠为我们揭开了故宫没有被地震震塌的神秘面纱。
一、模拟地震试验
在2017年的时候,英国木匠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仿造了跟故宫结构类似的建筑模型,并用于模拟地震的仪器上,检测这些建筑模型是不是跟故宫一样,在地震的影响下仍然没有被震塌。
首先,英国木匠将机器的地震强度调到了4.5级,4.5级地震会让人感受到震动,并且小的简单的建筑会破裂甚至倒塌。
建筑模型在4.5级的强度下,出现了不小的晃动,但是没有被被地震震塌。接下来依次将强度调到了6级、7.5级、9.5级、10级。
虽然建筑模型晃动的程度在不断加大,但是依然没有倒塌。外国专家们很服气,在中国专家的指引下,最终发现了建筑模型其实比地震前挪动了一丢丢。
二、古建筑的地基
我们现代建筑习惯于先打地基,柱子立在上面,显然很容易折断或者倒塌,但是古人修建筑的时候不一样,在四两拨千斤中,灵活运用古建筑自身独有的特点,从而让建筑在地震的影响下不倒塌。
古建筑不像现代建筑一样,直接把柱子立在地基上面,它的建造更复杂。柱子是放在圆盘上的,并且柱子下面还有墩子。有人说这样子建筑就没有地基了,和小孩子玩积木一样。
但是事实和历史证明,古建筑在岁月和地震的侵蚀下并没有倒塌,尽管这里有一方面建筑材料的影响,但是古建筑是有地基的,只不过它们的地基更加复杂。
在《营造法式》的记载中,古建筑的地基、建材都有着详细的标准。由此可见,古建筑是有地基的。
三、古建筑的榫卯结构
在古代,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无数的技术方法都遥遥领先于世界水平,即使是到了现在也依然让世人为之赞叹。榫卯结构就是这些技术方法中最为突出的一点。
榫卯结构是一种在两个木质结构上凹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联系双方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产品的主要构件方式。
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榫卯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所在。榫卯是非常精巧的发明。
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仅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四、古建筑的斗拱结构
斗拱由纵横交叉的拱件自下往上层层累叠、逐渐扩展,使出檐宽度增加。出檐变大,墙体和基础的遮盖面积变大,对保护台面免受侵蚀的作用也增强了。。
有斗拱的建筑的檐口荷载由若干斗拱组承接,分散传递檐口柱枋上,使受力更加合理。一般建筑中,梁与柱的交接点是承受横向剪力的的薄弱点,除刚性接点外,抗震能力都比较差,而斗拱正好解决了这一弱点。
斗拱构件交叉联合,联系紧密,可以承受来自南北两向的力量,分解地震的影响力,从而提高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
另外,斗拱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十分优美的3D造型,拥有很强的装饰性,让整座建筑的特色非常鲜明,或生动活泼,或富丽庄严,大大增加了建筑的美感。我们的卢沟桥也运用了斗拱结构,斗拱结构可谓是建筑的核心了。
五、古建筑的传承
建筑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古建筑作为传承文化的核心。古建筑是人类遗产的实物表现、城市的凝固记忆,是一种传承人们精神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生活痕迹和气息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文化和精神灵魂的栖息地。
是人类文化信仰的庙宇,是铭刻历史伟绩和文化价值的殿堂,是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社区的文化模式的映射,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人们也愈来愈重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
各个地方出现了一些蕴含历史文化价值的产物。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出现了很多“保护中损坏,建设中丢失”的现象,使古建保护工作不尽如人意,我们也很难再复制出古代的建筑了,尽管如此,我们不会放弃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